黃衛東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是化學的魅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源泉.通過實驗,學生可以觀察到大量生動的、有趣的化學現象,從而了解物質變化的事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實驗效果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不違背教材編排科學性的前提下,根據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教學實際,使改進的實驗和學生認識、思考問題次序相吻合,可以充分發揮化學實驗在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上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演示實驗.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化學教材演示實驗的改進.
一、改進實驗,增強直觀,節約時間
例如,教材中在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一節中,探究分子間是有間隔時,是將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體積小于100mL,可視性不好,而且藥品的用量較多.在此基礎上,我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取一支中等大小的試管,向其中加入半試管水,為了增強可視性,滴入幾滴紅墨水顯色,不振蕩,水全變紅,體現了分子不斷運動,再向試管中倒入酒精至試管口,用大拇指堵住試管口,反復顛倒幾次,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試管內的液面下降,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通過改進實驗,不僅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而且通過一個實驗同時驗證了分子的兩條性質.
二、改進實驗,排除污染,提高準確性
化學實驗涉及一些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實驗,而教材中實驗的設計,有些就沒有考慮到環境污染問題.如硫和磷的燃燒,不僅污染空氣,而且損害健康,準確性不高.對于這些實驗,教師應積極地想法加以改進,既保證實驗的良好效果,又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使他們產生濃厚興趣.例如,教材中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時,是在燃燒匙中裝入足量的紅磷,點燃后迅速伸入集氣瓶,以吸入水的體積來測量氧氣的體積分數,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每次實驗的結果總是偏差較大.在做實驗時,我是將該裝置換成了可加熱的玻璃管,兩端鏈接注射器,將紅磷換成了銅粉,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點燃紅磷時,白煙污染空氣,而且不會因為實驗的操作失誤造成結果不準確,提高了準確性.
三、改進實驗,增強趣味性,提高學習熱情
在教學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帶著儀器和藥品走進教室時,全班學生情緒活躍、氣氛熱烈,學習的熱情高漲,可見,化學課需要多做實驗,常做實驗.例如,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做了“清水”變“紅酒”、“清水”變“牛奶”,汽水的制作過程,以及“燒不壞的手帕”實驗,“無中生有”實驗,“魔棒點燈”實驗,“雨落紅花出”實驗,等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領進神圣的化學天地,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自然很深刻.
四、改進實驗,培養學生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在“科學探究”這一主題下,增加了學生基礎實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教學.在教學中,教師總是為了結論而實驗,學生感覺很生硬,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課本上用石灰石和稀鹽酸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直接將該裝置密閉.教師演示一遍只是讓學生看了一遍實驗,學生根本不理解為什么要密閉.我做了如下改進:首先讓學生明白實驗的目的是測量化學反應前后的物質的總質量,然后引導學生用什么來測量,接著稱量敞口的錐形瓶、石灰石和稀鹽酸的總質量,將其混合充分反應后,再次測量質量,讓學生探討實驗中是否將反應前后所有物質的質量都測量了,引出問題,如何將所有物質的質量都稱量到呢?學生探討實驗方案,從簡單的加一個橡皮塞到后來的加一個帶導管的氣球等實驗方案.又如,在探究“酸、堿之間能否發生反應”的演示實驗中,我做了如下的改進:首先,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倒入稀鹽酸,沒有任何現象,引出問題:兩者是否發生反應了?學生探討驗證兩者是否反應的方法,探討結果:從溶液中是否存在氫氧化鈉入手.其次,演示實驗探究溶液中是否存在氫氧化鈉(向反應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再次,探討酚酞溶液不變色,能否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最后,學生總結出完整的驗證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演示實驗.通過演示實驗改進,不僅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接受新知識,還可以使學生了解正確使用儀器及試劑的方法和操作過程,以使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時能使用或容易學會使用這些儀器和試劑,并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像振蕩試管,膠頭滴管的使用,熄滅酒精燈的方法等,學生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下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教師要盡力改進、增加和創新一些演示實驗,發揮演示實驗的教學功能,促使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化學原理,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