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發展現狀

2016-03-18 09:53:48劉連梅彭慧勝
中國材料進展 2016年2期

劉連梅,翁 巍,彭慧勝,丁 辛

(1.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1620)(2.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 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438)

?

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發展現狀

劉連梅1,翁巍2,彭慧勝2,丁辛1

(1.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1620)(2.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 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438)

摘要:與傳統平面型超級電容器的兩維結構不同,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具備獨特的一維結構,使它不但具備傳統超級電容器的高功率密度、快速充放電和長循環壽命等優勢,還可以滿足微型化、集成化和柔性化的可穿戴要求。自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問世以來,為了優化它的性能并促進其能夠真正實際應用,研究人員陸續開展了持續的研究工作。首先介紹了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工作原理,并討論了基于不同制備方法構建的平行、纏繞和同軸3種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進而重點根據電極材料的不同對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進行了分類比較,詳細討論了其柔性、穩定性和比電容等相關性能。列舉出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幾個發展方向,最后提出了該領域依然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它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碳材料;可穿戴;儲能器件

1前言

超級電容器,也稱電化學電容器,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一種新型儲能器件,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電極表面形成的雙電層或發生的二維或準二維法拉第反應存儲電能[1]。超級電容器以其充放電速度快、使用壽命長、溫度特性好、綠色環保等特點[2-4],受到了廣泛關注。研究領域涉及能源、材料、化學及電子器件等,成為交叉學科的研究熱點之一。

隨著谷歌眼鏡和蘋果手表為代表的可穿戴電子產品進入市場,柔性、可穿戴電子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致力于開發柔性傳感器[5-8]、柔性驅動器[9-10]、人造電子皮膚[11-12]等可穿戴的微型電子器件。因此,為了實現整個設備的可穿戴性,對于電子設備不可或缺的儲能器件,要求其具有柔性和可穿戴的特性。傳統的超級電容器通常是剛性和平面狀的,無法適用于可穿戴的需求。目前已有大量工作研究平面狀的柔性超級電容器[13-24],例如Yu Cunjiang等[17]以PDMS薄膜為基底鋪陳單壁碳納米管溶液制備了柔性單壁碳納米管薄膜,并用該薄膜電極制備了平面狀超級電容器,該超級電容器實現了52 F/g的比電容;Maher F. El-Kady等[25]結合激光劃片技術制備了石墨烯薄膜,該薄膜電導率達1 738 S/m,利用該薄膜作為電極制備的柔性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高達138 mWh/cm3;Hu Liangbing等[26]以普通織物為基底,吸附單壁碳納米管溶液制備了柔性電極,用該電極組裝的超級電容器比容量可達62 F/g。這些研究工作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結果,但是開發出的平面狀柔性超級電容器在柔性程度、產品構建的適應程度以及穿戴舒適性上面依然有所不足。正因于此,纖維狀的柔性超級電容器得到了更多的認可和關注。纖維狀結構能夠實現三維方向的柔性,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的產品外觀設計,而且可以通過傳統的紡織技術制成可穿戴性良好的織物。因此,纖維狀的柔性超級電容器是一種適用于可穿戴設備理想的儲能器件。

本文將系統介紹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纖維狀超級電容的工作原理、構建結構、幾類典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2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工作原理

根據儲能機理不同,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分為雙電層超級電容器(Electrochemical Double Layer Capacitors,EDLCs)及贗電容超級電容器(Pseudocapacitors)[27]。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物理靜電吸附過程,后者是法拉第過程,是通過電極與溶液界面間的快速氧化還原反應實現的,所以贗電容超級電容器存儲的能量一般要高于雙電層超級電容器的電容,但是贗電容超級電容器的氧化還原反應具有一定不可逆性,會使得它的循環穩定性變差。實際上各種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電容是同時包含雙電層電容和贗電容的,只是兩者所占的比例不同。

衡量超級電容器性能的指標一般為比電容、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效電阻以及循環穩定性等。測試手段一般為循環伏安法以及恒流充放電,并且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兩電極體系和三電極體系來進行測試。其中,電容是表示超級電容器存儲電荷能力最重要的參數,一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總電容(見式1):

(1)

其中C正、C負是指超級電容器正負電極的電容。不管是正負電極還是整個器件,他們的電容都可以從循環伏安曲線或者恒流充放電曲線分別計算得到(見式2和式3),即:

(2)

(3)

其中,S為循環伏安曲線的積分面積,V為電勢窗,v為循環伏安測試時的掃描速度,I為恒流沖放電測試時的電流,V/t為充放電曲線的斜率。

對于比電容來說,就是在總電容的基礎上,除以質量、長度、面積或者體積。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E)和功率密度(P)可由式(4)和(5)分別計算得到:

(4)

(5)

其中Re是超級電容器的等效串聯電阻。

3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構建結構

超級電容器通常包括兩個電極、電解液和隔膜3部分,通常是一種三明治結構,如圖1a所示。構建方法通常是將兩片電極正對并用隔膜隔開防止短路,再注入電解液來形成器件。電極作為超級電容器電荷儲存/輸送的主體,不但能直接決定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及功率密度,還能直接影響超級電容器的結構形狀。例如使用平面狀電極進行組裝的超級電容器大都也是平面狀。通常超級電容器的性能提升、結構形狀變化總伴隨著電極材料的革新,因此,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實現也取決于纖維狀電極的產生。

電極一般包含電化學活性材料和導電材料,如果一種材料既能作為電化學活性材料,又能導電,那么電極可以由一種材料構成。目前,很多材料已經制備成纖維狀并且用于纖維狀電極,包括金屬絲、碳材料纖維、高分子纖維以及復合纖維。這些材料在不同方面均表現出一些優點和缺點,例如,金屬絲具有高導電性,這有利于電荷傳輸,減少內阻和促進電化學動力學過程。但價格高、密度大,較大的剛性和硬度不利于器件的柔性,并且本身不具有電化學活性,需要結合其他的電化學活性材料。高分子纖維雖然柔性和彈性較好,但其較差的導電性極大地限制了其應用。很多納米碳材料,例如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由于具有優異的導電性、機械強度、電化學性能和高比表面積,是纖維狀器件中最具有應用前景的材料。

好的纖維狀電極不但具備良好的電化學性能還具備紡織纖維的特有性能,包括足夠的細度、大的長徑比、優異的彎曲性及可拉伸性等,使得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構建結構出現了多樣化,包括平行排列型、纏繞型以及同軸型,如圖1b~d[28]。

圖1b為纖維狀平行排列超級電容器的示意圖,一般為兩根平行纖維電極放置在薄基底上來實現組裝,這種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更容易實現集成,可以將多根纖維進行串并聯,使得超級電容器滿足特定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需求。缺點在于它脫離不了基板的支撐,限制了它的應用領域。

相比之下,纏繞型超級電容器就不需要襯底,它是由兩個纖維電極纏繞在一起構建而成,如圖1c所示。其中,兩個纖維狀的電極可以分別制備,凝膠電解質可以滲透進兩個電極間的空隙中,避免短路。通過此種方法制備的超級電容器呈現出典型的一維結構,可以更容易地織制成織物,或者嵌入現有的面料/紡織品中作為可穿戴式的能量存儲單元。這種結構的缺點在于兩個電極的直接接觸面積有限,內阻通常也較大,并且纏繞螺距也會影響表面積。

事實證明,制備同軸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在構造上的一個突破。如圖1d,同軸結構比纏繞結構擁有更好的整體性。與此同時,表現出一系列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優勢。與平行和纏繞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中電極放置不同,同軸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呈現為皮芯結構,從內到外依次包括內電極、電解液和隔膜、外電極。同軸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對制備技術的要求較高,器件按照不同組分材料的排列順序,由內向外一層一層制成。

圖1 傳統平面型超級電容器結構示意圖(a),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構建結構:平行排列型(b)、纏繞型(c)以及同軸型(d)[28]Fig.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 conventional 2D planar supercapacitor (a), and three typical device configurations of fiber-shaped SCs:two parallel fibers (b); two twisted fibers (c); single coaxial fiber(d) [28]

對于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來說,為了實現整體的柔性及可穿戴性,大部分組裝時避開使用傳統的水系電解液,而選擇固態凝膠電解液,其中非揮發性酸(如H2SO4或H3PO4)與聚乙烯醇(PVA)混合體系使用最為廣泛。隨著凝膠電解液的使用,隔膜也變得可以省略。

雖然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具有3種構建結構,但是不管對于何種結構,基礎的都是纖維狀電極。下面按照纖維狀電極是基于非導電纖維還是導電纖維來介紹一些典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

4基于非導電纖維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

非導電纖維一般為聚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芳綸(Kevlar)纖維等。非導電纖維作為基底是利用這些纖維良好的機械性能,包括強力和彈性等。為了提高這些非導電纖維基底的電導性,通常會在纖維表面鍍上金屬(例如噴金[29]),或者纏繞上其他活性物質(例如CNTs[30])。

Joonho Bae等[29]利用Au涂層PMMA纖維及芳綸纖維作為基底,再用水熱法在纖維上生長了ZnO納米線作為活性物質形成電極,然后將負載了納米線的芳綸纖維與同樣負載了ZnO納米線的PMMA纖維纏繞,如圖2所示,最后使用1 M KNO3為電解液,比電容為0.21 mF /cm2(0.01 mF / cm)。雖然該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性能不是特別好,并且此種制備方法容易使正負電極接觸從而短路,但它無疑推動了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發展。

圖2 ZnO納米線包覆噴金PMMA纖維(a),放大圖(b),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組裝示意圖(c),器件局部放大圖(d)Fig.2 Low-resolution SEM image of a gold-coated plastic wire covered with ZnO NW arrays(a); higher-magnification SEM image of the plastic wire, showing arrays of NWs (b); a fiber-based supercapacitor (c); low-resolution SEM image of fiber supercapacitors (d)

Zhibin Yang等[30]利用PDMS纖維作為基底外包取向碳納米管薄膜,制備了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并組裝成同軸型超級電容器器件,制備方法如圖3所示,器件按照內電極、電解液和隔膜、外電極的順序,由內向外一層一層制成。該同軸結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內阻明顯比纏繞結構小,并且最高比電容達19.2 F/g,大大高于纏繞結構的比電容4.5 F/g[31],電容值提高的原因在于同軸結構具有較大的外電極與電解質的接觸面積。

圖3 同軸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制備示意圖Fig.3 Illustration to the fabrication of a highly stretchable, fiber-shaped supercapacitor with a coaxial structure

5基于導電纖維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

導電纖維一般為金屬絲或者碳材料制備的纖維等,其中金屬絲包括Au,Pt,Ni和不銹鋼絲等。碳材料本身就可以通過濕法紡絲、干法紡絲等技術實現纖維結構,例如碳納米管纖維以及石墨烯纖維等,這些纖維具有良好的柔韌性以及導電性能,從而直接實現電極與集流體合二為一的作用,但是單純的碳材料作為電極在比電容方面無法做到大的突破,所以繼而出現了金屬氧化物和導電聚合物與碳材料復合的情況。

5.1基于金屬絲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

5.1.1Ni絲

Yongping Fu等[32]利用Ni絲作為基底,通過簡單的浸漬墨水的過程,將墨水中的碳顆粒吸附于Ni絲表面作為活性物質,再利用一根絕緣纖維包纏住其中的一個電極,最后平行封裝于一個塑料管中。該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不但具有良好的彎曲柔韌性,在充放電15 000次后,電化學性能依然保持穩定,比電容約為15 mF/cm2。

Hao Wu等[33]以螺旋Ni絲為基底制備了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制備流程如圖4所示,首先將Ni絲沿著Fe棒纏繞成螺旋狀,再以螺旋Ni絲為基底生長ZnCo2O4納米陣列,最后利用PVA/KOH為凝膠電解質組裝成同軸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器件,能量密度為76 mWh/kg, 功率密度為1.9 W/kg。

圖4 以Ni絲為基底制備同軸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流程圖Fig.4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designing of highly flexible coaxial fiber supercapacitors based on Ni wire

5.1.2不銹鋼絲

David Harrison等[34]利用不銹鋼絲作為基底,同樣選擇墨水作為活性物質制備了纖維狀電極,在涂覆了凝膠電解質的纖維電極上再包覆一層活性碳材料作為另一個電極,組裝為同軸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器件,如圖5所示,最終實現了比電容為3.18 mF/cm2(0.1 mF/cm)。

圖5 同軸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組裝示意圖Fig.5 Schematic of four coating layers on a 50 mm stainless steel wire

Yongping Fu等[35]同樣利用不銹鋼絲作為基底,通過陽極電沉積上導電聚合物PANI作為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電極,最后在水系電解液1 M H2SO4中測試出最大比電容為41 mF/cm2。

5.1.3其他金屬絲

為了改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器件比電容較小的問題,Yingru Li等[36]利用石墨烯大的比表面積,大的電導率以及良好的機械性能,在Au線上電鍍石墨烯,制備出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電極,并最終組裝成平行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器件,測試性能比容量達6.49 mF/cm2(0.102 mF/cm)。

Jae Ah Lee等[37]利用PEDOT這種導電聚合物與多壁碳納米管(MWCNT)薄膜陣列合股加捻制備出一種復合紗線,為了進一步提高該紗線的機械和導電性能,他們又將加捻紗線與Pt纖維進行合股作為電極材料,如圖6所示,最后利用該電極組裝成平行態的柔性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器件,體積比電容達到179 F/cm3,并且可以進行超快的充放電。

圖6 PEDOT/MWNT復合紗線電極示意圖Fig.6 The biscrolling method, precursors and derived structures for PEDOT/MWNT yarns

Zenan Yu等[38]用銅絲在高熱的情況下生長出CuO納米線,再在納米線上磁控濺射上AuPd形成導電電極,為了進一步提高該電極的電化學性能,最后在電極表面電沉積了一層MnO2,制備流程如圖7所示,最終組裝為同軸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儲能器件,示意圖如圖8所示。該電極材料在1 M KOH電解液中,掃速為5 mV/s的循環伏安法三電極測試體系中,所測比電容為1 376 F/g,最終組裝的同軸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器件具有極好的柔韌性以及電化學性能,功率密度高達0.55 mWh /cm3,能量密度高達413 mW/cm3,同時在充放電5 000次以后,比電容依然保持99%。

以上所提金屬基底雖然電導率與機械性能優良,但

圖7 制備CuO@AuPd@MnO2復合電極示意圖Fig.7 Schematic illustration showing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CuO@AuPd@MnO2 NWs

圖8 CuO@AuPd@MnO2纖維作電極構建的同軸器件示意圖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coaxial supercapacitor built by CuO@AuPd@MnO2which as electrode

是剛性較大,體型較笨重,而碳材料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較高的電導率,并且密度很小,從而可以實現替代基底的作用。

5.2基于碳材料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

5.2.1純碳材料

碳材料直接作為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電極的兩大類代表分別是碳納米管纖維和石墨烯纖維。碳納米管由于自身優異的機械性能和優良的電學性能,被廣泛用作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Xuli Chen等[39]直接利用取向碳納米管纖維作為電極,再結合凝膠電解質、取向碳納米管薄膜,組裝成同軸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制備流程類似Zhibin Yang課題組[30],只是這里沒有使用PDMS基底。盡管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但是比電容方面稍顯單薄。為了進一步提高電極性能,課題組的Jing Ren等[40]又在取向碳管纖維上結合了有序介孔碳,結合了多壁碳納米管的導電性和介孔碳的大比表面積,使得電極材料性能有了明顯提高。

由于單壁碳納米管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積和更好的電導率,它同樣被用來作為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Qinghai Meng等[41]利用紡絲技術,用殼聚糖包裹單壁碳納米管,再將殼聚糖在高溫下碳化成活性碳,從而得到了比表面積很大且具有很多中孔結構的復合電極,最終組裝成平行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儲能器件,相比于未經碳化的電極材料,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除了碳納米管以外,石墨烯在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電極領域也占據一席之地。Yuning Meng等[42]用水熱法制備了石墨烯纖維,為了進一步提高該纖維的比表面積和電導率,又在該纖維表面電鍍了三維石墨烯片層形成了核-鞘結構的電極材料,最后組裝成纏繞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器件,雖然比電容只有1.7 mF/cm,但是該石墨烯電極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不但能夠彎曲還能實現大角度的折疊且不損傷自身性能。為了提高石墨烯材料的電導率,Liang Kou等[43]利用特別的噴絲頭結合濕法紡絲技術制備出CMC聚合電解質包裹的石墨烯纖維,如圖9所示,有了CMC的包裹不但可以防止組裝時發生的短路,而且也給離子擴散提供了通道,利用這種技術他們又在內層紡絲液中添加了碳納米管纖維,從而制備了復合纖維電極材料,性能有了很大改善,比電容達177 mF/cm2。有了聚合物的保護,機械性能也得到質的飛躍,在彎曲1 000次以后比電容仍然能維持較高水平。

圖9 核-鞘結構紡絲示意圖Fig.9 Schematic illustration showing the spinning process

5.2.2碳材料/金屬氧化物復合

金屬氧化物如MnO2、RuO2、Bi2O3及Ni(OH)2等,由于能發生可逆的氧化還原反應,與碳材料復合,能顯著提高電極材料的電容值。MnO2價格低廉,使得它的使用變得廣泛,例如Jing Ren等[44]通過電化學聚合的方法,將MnO2電沉積于碳納米管纖維表面,所得電極即可制備纖維狀化學電池也可制備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通過電化學聚合能夠在碳材料表面沉積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例如NiO、Co3O4[45],除了電沉積也有通過先制備金屬氧化物顆粒,并將其分散于PVA溶液中,再涂覆于碳材料表面形成復合纖維電極的方法[46]。

Karthikeyan Gopalsamy等[47]先用水熱法合成了Bi2O3納米顆粒,再將一定數量的Bi2O3與一定濃度的氧化石墨烯溶液混合,用濕法紡絲技術制備出Bi2O3/GO復合纖維,再將其還原得到Bi2O3/石墨烯復合纖維,最后將該纖維作為電極材料組裝成平行狀纖維超級電容器,測試比電容達17.3 mF/cm2。

Junwu Xiao等[48]在碳纖維表面制備了NiCo2S4納米線,如想進一步提高性能,也可繼續在該纖維表面電鍍其他活性物質,如圖10。最終CoxNi1-x(OH)2/NiCo2S4復合電極性能最優,在4 mA /cm2的大電流充放電情況下得到了2.86 F/cm2。

圖10 制備(MOx)/NiCo2S4復合電極流程圖Fig.10 Flow chart of the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composite electrodes of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MOx)/NiCo2S4

5.2.3碳材料/導電聚合物復合

導電聚合物包括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聚噻吩(PTh)及其衍生物[49],它們具備很大的理論電容,并且和碳材料可以形成協同作用,使得電極同時具有大的比表面積和有效的電荷傳輸通道,從而賦予超級電容器良好的電化學性能,所以常與碳材料復合來優化超級電容器的性能。

Jiayou Tao等[50]在電鍍了MnO2的碳纖維表面又沉積了一層聚吡咯,如圖11所示,有了導電聚吡咯的加入,不但可以減緩MnO2在酸系電解液中的腐蝕,還可以與MnO2形成導電通路,有助于離子的轉移,對比于不添加聚吡咯的情況,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最終組裝成平行狀纖維超級電容器,體積比電容達69.3 F/ cm3。

圖11 制備PPy-MnO2-CF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流程圖Fig.11 Fabrication process of PPy-MnO2-CF supercapacitors

Zhenbo Cai等[31]通過簡單的電化學聚合,在取向碳納米管纖維表層引入聚苯胺,最后制備了纏繞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比電容是單純碳管的數倍。同樣的,Kai Wang等[51]用化學原位聚合法在碳納米管纖維表面制備了聚苯胺,也得到了比較不錯的性能。

6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發展方向

除了提高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另有一些有趣的發展方向。其中與能量轉化器件集成、織制成織物或編入織物、智能變色以及可拉伸超級電容器是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幾個主要發展方向。

6.1與能量轉化器件集成

單個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具有良好的柔韌性,使得它與其他儲能器件集成成為可能,又由于單個纖維器件能量密度以及功率密度有所限制,使得集成多個纖維器件成為必要,所以陸續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纖維狀集成器件。Joonho Bae等[52]在2011年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納米發電機和超級電容器集成在一根纖維上制備出了集成器件,使得該纖維同時具備能量轉換和儲存的功能,緊接著許多研究團隊緊跟其后,制備了多種纖維狀集成器件,原理都是利用太陽能電池部分作為能量收集部分,超級電容器作為儲能部分。對于太陽能電池部分又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下面就分別闡述這兩種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集成的器件代表。

6.1.1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集成器件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作為第3代光伏器件的代表,具備光電轉換效率高、制備工藝簡單以及成本低廉等特點,成為集成器件中理想的光能采集器件。首次嘗試制備的纖維狀集成器件就是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集成得到的[52],他們先在合成纖維表面涂層金作為共用電極,再在纖維表面生長ZnO納米線陣列,最后將石墨烯作為另一電極纏繞在共用電極上,該集成器件利用了電極材料本身的優勢,例如石墨烯的透明性、導電性和高比表面積,ZnO較高的比表面積來吸附染料和存儲電量,并且與納米發電機能夠良好的匹配,最終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為0.02%,超級電容器的比容量為0.4 mF/cm2(~0.025 mF/cm)。雖然該集成器件性能差強人意,但這一全新的概念為后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為了提高集成器件的性能,人們做了很多努力,例如Zhibin Yang等[53]將Ti絲用TiO2納米陣列修飾作為共用電極,再用碳納米管薄膜分別纏繞在共用電極Ti絲上,作為兩元件的另外一個電極。在光電轉換過程中,N719染料敏化二氧化鈦納米管將光能轉換為電能,并同時儲存在超級電容器中,結構如圖12所示。該器件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2.73%,能量儲存效率為75.7%,電容器的容量為0.156 mF/cm(3.32 mF/cm2), 功率密度為0.013 mW/cm(0.27 mW /cm2),與之前的工作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圖12 集成器件充放電示意圖:(a)光充電,(b)放電Fig.12 Schematic illustrations of the photocharging (a) and discharging (b) processes of the self-powering energy fiber

6.1.2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集成器件

作為另一類具有前景的光電轉換器件,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用空穴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取代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解液,因此具有全固態的特點,對全固態集成器件的巨大需求引發了基于聚合物電池集成器件的研究。例如Zhitao Zhang等[54]將TiO2納米管修飾的Ti絲作為電子收集層,再將P3HT/PCBM均勻的涂于TiO2表面作為活性層,最后在活性層表面再沾涂上空穴傳輸材料,碳納米管薄膜作為對電極包裹在空穴傳輸層上,結構如圖13所示。

圖13 集成纖維狀能源器件示意圖Fig.13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ll-solid-state, coaxial and integrated fiber device. The left and right sections correspond to the polymer solar cell and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 parts, respectively

該集成器件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為1.01%,電容器的長度比容為0.077 mF/cm。最終獲得0.82%的總能量轉換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當TiO2管陣列的高度在1.8 μm時,電子和空穴的傳輸性能更優異,并且該全固態器件具有極好的柔韌性,在彎曲成不同形狀的情況下性能保持穩定,并且在彎曲1 000個循環后,光電轉換和儲存效率的衰減小于10%。

6.2織制成織物或編入織物

纖維是織物組成的基本單元,如果將能源器件做成了纖維狀,并且具備柔韌性和可編織性,那么將其與織物相結合或者直接制備織物將不再是難事。例如文獻[37]就將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織入手套和織物中,如圖14所示。Shaowu Pan等[55]利用碳納米管纖維做基底制備了織物狀超級電容器,如圖15所示,該織物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經受一定的形變而不影響電化學性能。在經歷200次彎曲后,織物狀電容器能夠保持96.4%的比容量。纖維狀能源器件設計的初衷是滿足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需求,將其與織物結合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可穿戴,拓寬了其在可穿戴、生物醫藥和抗菌織物等方面的應用領域。

圖14 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編入手套中Fig.14 Weaving into a glove (the yarn supercapacitor was 5 cm long)

圖15 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織制成織物:(a)透明超級帶容器織物照片,(b)被柔軟的花朵支撐起來的超級電容器織物照片,(c)彎曲后無損壞的超級電容器織物Fig.15 Textile is woven by fiber supercapacitor:(a) photograph of a transparent supercapacitor textile,( b) photograph of a supercapacitor textile being lifted up by a tender flower.,(c) photograph of a supercapacitor textile being curved without damage

6.3智能變色超級電容器

“變色”這種特性很少會和電容器聯系在一起。盡管由電場導致的變色(電致變色)、磁場導致的變色(磁致變色)、溶劑導致的變色(溶致變色)在過去的若干年內都已經被深入研究,但是它們的應用很少擴展到能源器件方面,智能變色電容器填補了這個空白。例如Xuli Chen[56]等利用聚苯胺(PANI)的電致變色特性和贗電容特性,制備了智能變色的超級電容器。當超級電容器被充電到1 V時,正極被完全氧化為全醌式,顯示藍色;在0.5 V時,電極材料被部分氧化,為雙醌式,顯示綠色;當放電至0 V時,電極材料被還原為全苯式為主,因此顯示淡黃綠色,如圖16。

圖16 電致變色織物演示圖Fig.16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display function of the electrochromic, wearable fiber-shaped supercapacitor.

此外,該纖維狀電致變色器件還具有很好的可編織性,能夠織入織物,作為顯示元件,如圖17所示。

6.4可拉伸超級電容器

在實際可穿戴應用中,拉伸性能是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讓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具有可拉伸性,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由于通常的纖維電極,無論是金屬絲、碳納米管纖維還是石墨烯纖維大都彈性較差,而常見的彈性纖維又缺乏導電性。通過結構上的設計,Zhibin Yang等[30]解決了拉伸性和導電性之間的矛盾,他們制備的器件一方面繼承了附著其上的纖維狀電容器的儲能性能,另一方面利用附加的可拉伸基底而賦予了整個器件具備良好的可拉伸性,提供了制備彈性超級電容器的思路。此外Ye Zhang等[57]制備出螺旋狀纖維基底,也實現了器件的可拉伸性,并能夠在不損害其導電性和結構完整性的情況下承受300%的應變。

圖17 織物狀顯示元件Fig.17 Energy storage textile woven from electrochromic fiber-shaped supercapacitors during the charge-discharge process

7結語

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以其獨特的優勢吸引了廣泛的關注,柔性、微型化、可編織、可穿戴等特點使它在可穿戴、便攜式智能紡織品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盡管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在結構、電極材料以及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諸多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限制著它們的實際應用。

(1)能量密度低。目前所制備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遠不如電池,電極直接影響著纖維狀能源器件的性能,因此,在滿足柔韌性以及可編織性的前提下須提高比容量等性能。電極材料必須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以利于增大電極和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其儲能能力,目前報道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最高質量比容量約為300 F g-1左右,而平面狀超級電容器比容量已經接近3 000 F g-1。若要實現纖維狀能源器件的大規模應用,必須進一步提高超級電容器的性能,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高效的纖維狀電極,并使其結合不同材料的優勢,對于提高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性能來說具有至關重要。

(2)電解液方面。目前大部分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電解液是采用PVA做為凝膠部分,但它限制了電解液的電導率、電壓窗口以及使用壽命。因此,開發安全優質的新型固態電解液,對于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來說具有現實性意義。

(3)結構方面。目前大多數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結構選擇為對稱型,這樣限制了纖維狀超級電容的電壓窗口,能量密度不能滿足使用要求,所以開發電極材料不對稱型結構的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是提高性能的主流。

(4)評估的標準化。纖維狀超級電容器性能的測試沒有標準化,不同測試手段得到的數據缺乏可比性。

(5)穩定性。考慮到纖維狀超級電容器的實際應用,穩定性是必須被慎重考慮的因素之一。制備工藝將直接影響器件的穩定性,進而決定器件的使用效果和壽命。然而,制備過程的精確和標準化仍然是現階段構建纖維狀超級電容器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例如,電解液的厚薄,太薄或不均勻的電解液層將導致電容器的兩極直接接觸,導致短路從而使器件無法正常工作。諸如此類的工藝控制問題在器件構建過程中非常常見,因此也是值得開展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6)安全性。對于可穿戴應用來說,安全性將是用戶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使用的電解液大多具有腐蝕性,有些電極材料甚至具有毒性,因此在使用前需要嚴格的封裝。此外,產品的回收在之前也極少被關注。考慮器件的未來發展,提高器件的安全性將是未來的努力方向之一。

(7)批量化生產。批量化生產是纖維狀器件未來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它涉及許多問題,包括提高單根纖維電極的性能,優化制備工藝,改善器件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等等。此外,如何將纖維狀器件編織成織物,尤其是利用成熟的紡織工藝實現這一目標仍然是目前纖維狀能源器件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因此,這也將是今后纖維狀能源器件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

綜上所述,盡管目前纖維狀超級電容器仍然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但是目前前沿的研究成果已經預示了它們在不遠的將來實現產業化的巨大潛力。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它會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與快捷。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Conway B E.ElectrochemicalSupercapacitors:ScientificFundamentalsandTechnologicalApplications[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2]K Tz R, Carlen M.ElectrochimicaActa[J],2000,45(15):2 483-98.

[3]Sarangapani S, Tilak B, Chen C P.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J],1996,143(11):3 791-9.

[4]Miller J R, Burke A 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Interface[J],2008,17(1):53.

[5]Goubault C, Jop P, Fermigier M,etal.PhysicalReviewLetters,[J],2003,91(26).

[6]Parikh K, Cattanach K, Rao R,etal.Sensors&ActuatorsBChemical[J],2006,113(1):55-63.

[7]Sun Y, Wang H H.AppliedPhysicsLetters[J],2007,90(21):213 107-3.

[8]Wang Y, Yang R, Shi Z,etal.AcsNano[J],2011,5(5):3 645-50.

[9]Koo I M, Jung K, Koo J C,etal.IEEETransactionsonRobotics[J],2008,24(3):549-58.

[10]Zhang J F, Yang C J, Chen Y,etal.Mechatronics[J],2008,18(8):448-57.

[11]Brohem C A, Silva Cardeal L B D, Tiago M,etal.PigmentCell&MelanomaResearch[J],2011,24(1):35-50.

[12]Cannata G, Maggiali M, Metta G,etal.AnEmbeddedArtificialSkinforHumanoidRobots[C]// Multisensor Fusion and Integration for Intelligent Systems, 2008. MFI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8:434-438.

[13]Chen P C, Shen G, Shi Y,etal.AcsNano[J],2010,4(8):4 403-11.

[14]Tamilarasan P, Ramaprabhu S.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J],2014,148(1-2):48-56.

[15]Wu Z S, Winter A, Chen L,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2,24(37):5 130-5.

[16]Yu C, Ma P, Zhou X,etal.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J],2014,6(20):17 937-43.

[17]Yu C, Masarapu C, Rong J,etal.AdvancedMaterials[J],2009,21(47):4 793-7.

[18]Niu Z, Dong H, Zhu B,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3,25(7):1 058-64.

[19]Xie Y Z, Liu Y, Zhao Y D,etal.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J],2014,2(24):9 142-9.

[20]Weng Z, Su Y, Wang D W,etal.AdvancedEnergyMaterials[J],2011,1(5):917-22.

[21]Lu X, Zhai T, Zhang X,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2,24(7):938-44.

[22]Choi B G, Hong J, Hong W H,etal.ACSNano[J],2011,5(9):7 205-13.

[23]Kang Y J, Chung H, Han C H,etal.Nanotechnology[J],2012,23(6):123-33.

[24]Wang K, Zhao P, Zhou X,etal.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J],2011,21(41):16 373-8.

[25]El-Kady M F, Strong V, Dubin S,etal.Science[J],2012,335(6074):1 326-30.

[26]Hu L, Pasta M, Mantia F L,etal.NanoLetters[J],2010,10(2):708-14.

[27]Zhang Y, Feng H, Wu X,etal.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J],2009,34(11):4 889-99.

[28]Yu D, Qian Q, Wei L,etal.ChemicalSocietyReviews[J],2015,44(3):647-62.

[29]Bae J, Song M K, Park Y J,etal.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J],2011,50(7):1 683-7.

[30]Yang Z, Deng J, Chen X,etal.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J],2013,52(50):13 453-7.

[31]Cai Z, Li L, Ren J,etal.JMaterChemA[J],2012,1(2):258-61.

[32]Fu Y, Cai X, Wu H,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2,24(42):5 713-8.

[33]Wu H, Lou Z, Yang H,etal.Nanoscale[J],2015,7(5):1 921-6.

[34]Harrison D, Qiu F, Fyson J,etal.PhysicalChemistryChemicalPhysics[J],2013,15(29):12 215-9.

[35]Fu Y, Wu H, Ye S,etal.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J],2013,6(3):805-12.

[36]Li Y, Sheng K, Yuan W,etal.ChemicalCommunications[J],2013,49(3):291-3.

[37]Lee J A, Shin M K, Kim S H,etal.NatureCommunications[J],2013,4(3):1 970.

[38]Yu Z, Thomas J.AdvancedMaterials[J],2014,26(25):4 279-85.

[39]Chen X, Qiu L, Ren J,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3,25(44):6 436-41.

[40]Ren J, Bai W, Guan G,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3,25(41):5 965-70.

[41]Meng Q, Wu H, Meng Y,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4,26(24):4 100-6.

[42]Meng Y, Zhao Y, Hu C,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3,25(16):2 326-31.

[43]Kou L, Huang T, Zheng B,etal.NatureCommunications[J],2014,5(6183):536-8.

[44]Ren J, Li L, Chen C,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3,25(8):1 155-9.

[45]Su F, Lv X, Miao M.Small[J].2014,11(7):854-61.

[46]Su F, Miao M.Nanotechnology[J],2014,25(13):135 401.

[47]Gopalsamy K, Xu Z, Zheng B,etal.Nanoscale[J],2014,6(15):8 595-600.

[48]Xiao J, Wan L, Yang S,etal.NanoLetters[J],2014,14(2):831-8.

[49]Snook G A, Kao P, Best A S.JournalofPowerSources[J],2011,196(1):1-12.

[50]Tao J, Liu N, Ma W,etal.ScientificReports[J],2013,3(7459):2 268.

[51]Wang K, Meng Q, Zhang Y,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3,25(10):1 494-8.

[52]Bae J, Park Y J, Lee M,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1,23(30):3 446-9.

[53]Yang Z, Deng J, Sun H,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4,26(41):7 038.

[54]Zhang Z, Chen X, Chen P,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4,26(3):466-70.

[55]Pan S, Lin H, Deng J,etal.AdvancedEnergyMaterials[J],2015,5(4):1 401 438-44.

[56]Chen X, Lin H, Deng J,etal.AdvancedMaterials[J],2014,26(48):8 126-32.

[57]Zhang Y, Bai W, Cheng X,etal.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J],2014,53(52):14 564-8.

(編輯蓋少飛)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Fiber-Shaped Supercapacitors

LIU Lianmei1, WENG Wei2, PENG Huisheng2, DING Xi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 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Polymers, Department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Different from the two-dimensional planar structure of conventional supercapacitors (SCs), fiber-shaped supercapacitors (FSCs) have one-dimensional unique format. Therefore, FSCs not only possess high power density, fast charge-discharge, long cycle life, but also mee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ging wearable electronics, e.g., miniaturization, integr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SCs and promote such energy storage devices to practical use, many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FSCs since their advent. This paper gives a review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FSCs. First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FSCs is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FSCs is provided,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e., parallel, twisted and coaxial design. Thirdly, some typical examples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ison is made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lexibility and stability. Finally, the remained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fiber-shaped supercapacitors (FSCs); carbon material; wearable; energy storage

中圖分類號:TM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962(2016)02-0081-10

DOI:10.7502/j.issn.1674-3962.2016.02.01

通訊作者:丁辛,男,1954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xding@dhu.edu.cn

基金項目:東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基金

收稿日期:2015-07-01

第一作者:劉連梅,女,1989年生,博士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视频免费精品6|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欧美a级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天堂777|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a亚洲视频| 色成人亚洲|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综合网|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夜夜爽免费视频|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亚洲天堂啪啪| 伊人AV天堂|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欧美成人国产| 国产导航在线| 亚洲视频四区| 无码日韩视频|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成人在线不卡|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97在线国产视频|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语少妇高潮|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国产靠逼视频| 亚洲啪啪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日本午夜三级|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婷婷六月|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播放| 午夜免费小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国产精品主播| 久久综合色88|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