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西安 710043
?
靜態圖片在紀錄片中的應用分析
朱 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西安 710043
摘 要在當下移動互聯技術以及傳播媒介快速發展的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多元化發展將成為必然。靜態圖片作為紀錄片中常用的一種表現元素及手段,對靜態圖片自身的表達理念及靜態圖片在影視中的應用分析能夠對紀錄片結合及運用靜態圖片帶來一定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圖片攝影;紀錄片
當下移動互聯技術以及傳播媒介快速發展的新媒體語境下,全民攝影時代已到來,這種以不留任何死角、第一現場的方式傳播著世界各地每時每刻發生的事物影像,紀錄片作為一種以紀實為基本美學的非虛構敘事性影片樣式,也必須隨著當下媒介環境的變遷而與時俱進,傳統的文獻檔案式的記錄、對事件平鋪直敘的表現及對影像質量的不重視等因素從內容到形式都已經很難吸引受眾,更無法實現市場價值。如今,紀錄片在選題內容和敘事策略以及對“真實”的探究都在不斷的突破與進步,總體趨向于“電影大片”式的發展;在表現手法上也隨著相關器材、技術的發展而更加豐富多元。圖片攝影表達理念及靜態圖片在影視中的應用分析能夠對紀錄片運用靜態圖片帶來一定的啟示及借鑒意義。
因為產生影像的成本與便利等因素,靜態圖片的記錄內容與范圍普遍的多于運動的影像,在紀錄片中,靜態圖片多作為對內容的一種影像補充使用,同時在對一些較靜態的空間場景、空鏡頭中,靜態圖片所表現出的畫面感受與影視也極為相似;人們意識到凡是經過人呈現的事物,都無法不沾染人的主觀色彩,對圖片攝影所記錄的內容與自然的包含有蒙太奇的影視片段而言,攝影中人參與的程度被“推后”了,有著更高的可信度,如巴贊對照相的贊美:“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照片作為‘自然’現象作用于我們的感官,它猶如蘭卉、宛若雪花。而鮮花與冰雪的美離不開植物與大地的本源。”[1]靜態圖片作為一種真實信息的補充及影像“證據”多用于歷史、傳記類紀錄片中。
攝影與電影在諸多方面有著親近性與相似性,如若在相同光學結構與曝光下,攝影所產生的靜態畫面與電影膠片中暫停下的一格的畫面也是相同的,但相較于電影,攝影形成的影像有著十分靈活的觀看時間與觀看方式,從觀看的層面形成了很大的區別,如羅蘭·巴特所說:我能往電影的圖像上添加什么?——我覺得不能;來不及。面對熒幕,我不能想閉眼就閉眼。一旦閉眼,再睜開眼就找不到原來的圖像了……在照片里,時間的靜止不動只以一種極端的、畸形的形式出現:時間被卡住了脖子,停滯了。不管照片如何“現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貼的多么近,都無法避免照片中有一個如同謎一般的非現實的點[2]。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靜態影像一旦結合到影視當中,那么任何形式都應該歸納到電影的范疇,但對于攝影中“謎一般的非現實的點”則應主動的解讀呈現,除了“靜止”呈現,模仿運動鏡頭的推、拉、搖、移、甩等運動也是盡可能的呈現出攝影影像的自身價值的常用的方法之一;紀錄片的底線是“真實”,但不是紀錄片的全部,靜態圖片在動態化處理中趨于圖形化、形式化、有較強設計感以及圖像特效化處理等等都大大提高著紀錄片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在當下豐富的媒介環境中,這也順應了滿足受眾視聽需求的趨勢。
靜態圖片通過單幅、組及系列的編輯切換、疊畫以及配合聲音的使用在敘事及寫意性上都有較高的表現能力,形成雙重、多重意義,這種圖片與音頻、視頻結合的形式——“多媒體”在攝影圈也逐漸形成一種被人認可、接受的表達形式。2011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WORLD PRESS PHOTO)首次設置了“多媒體類”(Multimedia)的評比環節;2012年,我國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也開始設置“多媒體”類別,國展對“多媒體”參賽作品的界定為:將靜態影像與動態影像結合,并配以
音效、特技等多種媒體手段進行藝術創作的影像作品。注重敘事性、觀賞性、創新性及靜態影像技巧的運用。盡管“多媒體”其展示形式還依然是視頻形態,但如以多媒體、互聯網技術為支撐進行報道攝影的MEDIASTROM(http://mediastorm.org)專門性網站,主要呈現更傾向于圖片攝影“決定性性瞬間”等美學特點并結合電影的敘事理念的而形成的較有深度報道,這種一般時長在10分鐘之內、具有較高影像審美同時又頗具人文深度的“多媒體”形式逐漸形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微紀錄”態勢,在當下新媒體的語境下,這種形式在傳播媒介、交互方式及符合當代人閱讀、觀看習慣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小覷的優勢,這些都對紀錄片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當下移動互聯技術以及傳播媒介快速發展的新媒體語境下,影像類的表現在不斷涌現的新的傳播方式、觀看體驗中都體現為一種由多藝術門類、多技術手段的大融合應用與拓展的形式,在紀錄片的創作中亦是如此,靜態圖片作為一種創作元素與手段,應該追本溯源,審視其自身獨特的美學及表現的特點,從而更好的成為紀錄片所需要的、恰當的表現形式,并成為一種融合創新的實踐方法。
參考文獻
[1]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2]羅蘭·巴爾特.明室:攝影禮記[M].趙克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3-0126-01
作者簡介:朱 宇,2013級碩士,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