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道教音樂研究”專欄主持人語
●胡軍
道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道教文化的道教音樂,它的發展是隨著道教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延伸的,因此,道教音樂積淀著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蘊藏著大量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遺韻,是研究我國古代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的重要載體。
20世紀以來,在學術界與道教界的通力合作下,道教音樂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從零星到全面,從個體到群體,從一般到重點,從“冷門”到“熱門”,其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人才不斷涌現,研究成果不斷問世。時至今日,道教音樂在音樂學的眾多學科中,一改昔日薄弱之勢,引人矚目。
武漢音樂學院的道教音樂研究具有優良的學術傳統,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史新民、周振錫、王忠人、向思義、劉紅、孫凡、胡軍等教師和校友組成的專家學術團隊,多次深入道教名山和宮觀道院,在社會各界和道教界的支持下開展了系統的道教音樂搜集與整理,編輯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道教音樂專著《中國武當山道教音樂》②史新民主編:《中國武當山道教音樂》,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版。《全真正韻譜輯》③史新民主編:《全真正韻譜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版。和《中國龍虎山天師道音樂》④王忠人主編:《中國龍虎山天師道音樂》,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版。等一批重要的道教音樂文獻,在道教音樂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上取得了積極和豐碩的成果。
21世紀以來,道教音樂的學術研究、藝術交流和人才培養面臨諸多的現實課題,進一步加強民間火居道音樂的搜集和研究、道教音樂的審美研究、道教音樂表演方法(唱與奏)的研究以及道教音樂的時代功能研究等,都是學院當下道教音樂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期專欄主要輯錄了武漢音樂學院、中南民族大學部分師生和道內部分學者的部分論文。
筆者的拙文《近年道教音樂研究之綜述(2008—2015)》,對2008年以來,道教音樂在傳承保護、學術研究、藝術實踐、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回顧與述評,并對新時期道教音樂的發展及其功能提出思考和己見。
任宗權的《〈全真正韻〉的形成與江浙道教——〈全真正韻〉形成江浙說》,以道內人的視角,根據《正統道藏》和相關地方史料等道教經典史籍,論證了在全國各大全真叢林道觀通行的“全真正韻”與江浙全真道的相互關系。
龔道遠的《湖北恩施火居道“度職”儀式音樂考察與研究》,對湖北恩施火居道的“度職”儀式中音樂的特點與功能進行了分析與論述,指出“度職”儀式及其音樂具有多重混融性,認為在本土民俗與信仰箓的影響下,原本神圣的道教授傳度儀式在鄉間世俗的場域中,已經不只是神圣的崇拜,同時也是鄉民維系社會秩序的禮俗活動。
袁野璐的《南岳道教“早晚課”儀式中音樂的運用與形態》,以南岳地區全真派道教“早晚課”儀式音樂為對象,對儀式所用音樂“南岳韻”進行記譜與分析,借以敘述南岳道教“早晚課”儀式中音樂的運用情況與形態特征,進一步論證其與其它全真道觀在儀式與音樂上的異同。
廖婧的《道家虛靜觀視角下的古箏藝術審美》,從道家文化思想探究傳統器樂中的古箏藝術的實踐與審美,論述了古箏演奏者的審美心境,并認為這種心境與道家的虛靜審美音樂思想有其相應的一致性。
胡軍,史學博士,武漢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中國道教音樂研究中心”主任、“音樂創作·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蘇州道教藝術集》(油印本),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