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真正韻》的形成與江浙道教
——《全真正韻》形成江浙說

2016-03-18 03:54:28任宗權
歌海 2016年4期
關鍵詞:音樂

●任宗權

《全真正韻》的形成與江浙道教
——《全真正韻》形成江浙說

●任宗權

全真道教所流傳的《全真正韻》,被譽為全國十方叢林的“普通話”范本,在全國各大全真叢林道觀通行。解放初,全國各大叢林皆舉辦“官學”,大力傳播這種文化,使之愈規范、穩定、健康發展。與正一道教相比較,全真道教之《全真正韻》被譽為“死全真”,正是其科儀及音樂的區域性穩定與大統一性根據《正統道藏》以及相關地方史料等道教經典史籍,論證《全真正韻》與江浙全真道之關系。

全真道;正韻;茅山;葛洪;閔一得

就浙江而言,全國十大洞天,浙江占有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有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而江蘇的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蘇州玄妙觀更是聞名天下。江浙在道教史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領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貫不是江浙的道教學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長期在江浙傳道、講學。較為顯著的有魏伯陽、葛玄、葛洪、杜子恭、孫恩、盧循、許邁、陸修靜、陶弘景、孫游岳、顧歡、馬湘、司馬承禎、杜光庭、閭丘方遠、羅隱、施肩吾、張無夢、陳景元、張伯端、林靈素、胡瑩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劉大彬、杜道堅、林靈真、黃公望、金志揚、何道全、閔一得①閔一得(1749—1836),為清代著名道士,名苕旉(敷),原名思澄,字譜芝,又字補之,號小艮,派名一得,別號懶云子。世為吳興(今浙江)人望族。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閔一得著述,清嘉慶年間撰《金蓋心燈》八卷,以紀傳體形式記錄龍門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跡,因《缽鑒》、《缽鑒續》等書的佚失,成為研究龍門派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閔一得為人篤實純靜,平易近人,曾自題:“我忘景豈真,我覺景豈幻,若待罔兩問,已若莊生嘆,省自復省省,真幻持兩端,非省非非省,應作如是觀,渺渺太虛中,贅此一身景,問景是何為,真幻何時省。”、衛真定等。

南北朝時形成江蘇獨有的句容茅山上清派。此派的貴盛一直延續到元代,這時全真道教興起,并且開始傳入江浙地區。元大德八年(1304),茅山道歸江西龍虎山正一道派領導。清代,江浙各道派相互融合,茅山道、正一道、全真道相互往來參學。江浙道教著名的宮觀有句容茅山道院、蘇州玄妙觀、天臺山、杭州抱樸道院、杭州玉皇山福星觀等。江浙的高道們著作繁多,他們撰寫了《周易參同契》《抱樸子》《真誥》《悟真篇》《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太乙金華宗旨》等眾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江浙本江南水鄉,乃正乙、梅花之天下,浙北以清微為主,梅花觀覺云、巢云為浙江嗣龍門的主要門派;浙南以清微、靈寶、閭山為主,并且三家揉雜,相互借鑒和滲透:東華中有閭山,閭山中有清微。

一、江浙全真道教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的形成與發展

唐宋江浙道教上清派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影響了整個道教將近八百年。江浙名道杜光庭的《道門科范大全》應該匯集了唐代以前天師道和茅山道的齋醮儀式。四川的《廣成儀制》是杜光庭的《道門科范大全》派生出來的全真齋醮科儀匯集,而《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很自然受到《廣成儀制》的影響。元明全真道教齋醮科儀受唐宋江浙道教影響頗深,確切地說,《全真正韻》的真正根源應該來自江浙道教的茅山與天臺的上清宗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上清派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上清派嗣宗師中,高道輩出,隋唐名道臧矜、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皆秉承上清教旨,各有建樹,或為帝王之師,或為士大夫所尚,先后共有8人被尊為國師。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譽海外,成為江南的道教中心。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茅山第十三代宗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貞觀九年(635),唐太宗敕文遣太史令薛磧,校書郎張道本、太子左內率長史桓法嗣等赴茅山送香油鎮彩,金黃色龍玉壁于觀所,為國祈恩。①江昊:《唐國師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觀碑》,《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貞觀年間,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齋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②徐鉉:《復三茅禁山記》,《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二》。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唐五代著名文士徐鉉就贊茅山華陽洞天,金陵福地,群仙之所都會,景福之所興作:

故其壇館之盛,薦亨之殷,修奉之嚴,樵牧之禁,冠于天下。③李林甫:《唐六典·卷十六》。

唐玄宗時,更是多次派員赴茅山修國醮。茅山高道李含光也與唐玄宗過從甚密,玄宗曾召李含光為度師,并賜衣裘以申師資之禮,賜號曰“玄靜先生”,還召李含光入京請受道法,并請李含光向太上老君轉告,“朕志求道要,緬想真仙”。唐玄宗尊奉道教,親受茅山上清法箓,隸屬道門,對道教齋醮儀式猶感興趣,竭力提倡齋醮法事。《舊唐書·禮儀志》稱:

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于路。

唐代茅山道教名冠天下,為道學之所宗。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道觀四十三座,洛陽有道觀十二座,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賬籍,與其齋醮之事”。④《道藏》(第九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版,第346頁。開元十年(722),唐玄宗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唐代皇帝誕辰、忌日及諸節日,要專門舉行齋醮法事,敬修功德,為皇帝祈禱。所以說常同茅山道士、道樂之頻繁交往,唐玄宗編道曲時自然會受茅山道樂的影響。當時著名的道教宮觀以及唐王朝宮廷皆充滿著茅山道教音樂氣息。唐代是茅山道教、道樂最興盛之時。

唐代是音樂的天下。杜甫在《贈花卿》說:“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充分表明唐代音樂的廣泛普及與空前繁盛。唐帝王的崇道活動使道教科范儀式愈加規范和完備,而科儀的規范和完備也必然推動科儀音樂的發展。崔令欽《新唐書·禮樂志十一》:“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于是命樂工制道調。”《教坊記·序》:“我國家玄玄之允,未聞頌德,高宗乃命白明達造道曲、道調。”不僅如此,“道調”一時間竟由此變成了流行的宮調名。宋王溥《唐會要·諸樂》:“林鐘宮,時號道調、道曲、垂拱樂、萬國歡。”從道調、道曲的創作動機和樂曲曲名來看,這些道曲是不折不扣的宮廷行為,是宮廷統攝扶持的產物,帶有明顯的頌圣內蘊。

不僅如此,唐玄宗還特別喜歡“法曲”,并由此而促使“法曲”大興。“法曲”,在東晉南北朝時稱之為“法樂”,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漢族清商樂結合并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迨至唐朝又因與道曲相互融合而發展到極盛階段。這當然與唐玄宗的大力提倡密切相關。《新唐書·禮樂志十二》:“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余人。”足見當時法曲的地位已十分顯赫。元稹在《法曲》一詩中也說:“明皇度曲多新態,婉轉浸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樂。”詩中歌頌了唐玄宗善于度曲的藝術才能。“法曲”,正是唐代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音樂大融合的產物。

唐代道教音樂,茅山道樂起著很大的普及、推進作用。首先是由茅山到達天臺山的上清宗高道司馬承禎的大力弘揚。按陶弘景傳王遠知,王傳潘師正,潘傳司馬承禎,司馬承禎為陶弘景第四代。司馬承禎出家茅山,后游名山,隱于天臺山之玉霄峰,自號“白云子”或“白云道士”。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贊美之。及將還,遣麟臺監李嶠餞之于洛橋之東。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奉召入宮,睿宗問以陰陽術數及治國之事,承禎所答甚合睿宗之意乃賜寶琴及霞紋帔而遣之,公卿賦詩以送者百余人。盧藏用早隱終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見承禎將還山,手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臺?”承禎乃云:“以仆所視,乃仕宦之捷徑耳。”①參閱《新唐書·盧藏用傳》及《大唐新語·逸隱》。謂盧藏用舉進士,有意當世而不得調,乃隱近于京師之終南山,易為時君所征召,尋果被召入仕。所謂“此中大有佳處”被司馬承禎一語道破:“乃仕宦之捷徑耳。”故世人稱易于入仕之道為“終南捷徑”。開元九年(721),玄宗遣使迎入京都,親受法箓,賞賜甚厚。開元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特筑陽臺觀以居之。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韜至其所居,修金箓齋。司馬承禎卒被謚號“貞一先生”,玄宗為之制碑文。弟子七十余人,以李含光、薛季昌最著。

《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帝(玄宗)方浸喜神仙之事,詔道士司馬承禎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會元制《大羅天曲》,工部侍郎賀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宮成,太常卿韋絳制《景云》《九真》《紫極》《小長壽》《承天》《順天樂》六曲,又制商調《君臣相遇樂》曲。”司馬承禎也擅長鼓琴,對于音樂的欣賞與美感有很深的感悟,他在《素琴傳》寫道:“諸弦和附,則采采粲粲,若云雪之輕飛焉。眾音諧也,則喈喈嚷嚷,若鸞鳳之清歌焉。”將良琴于高手的演奏之下各弦相合,眾音相融、音樂韻味美妙明麗,如云雪鸞鳳曼舞輕歌般的描寫出來。足見上清派齋醮音樂技藝以及理論在唐代的領先地位。

天臺山是江浙道教發展的重鎮之一,在東漢(25-220),著名的道教人物葛玄就在這里創立了道教“葛真君天臺派”。到西晉(265-316),魏華存夫人來到天臺山修道,被后世尊為上清派第一代祖師。尤其是司馬承禎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是名彪史冊。

從司馬承禎開始,唐代道教音樂以天臺和茅山上清宗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為根本,逐漸走向皇宮,為唐代音樂史添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代因為茅山與天臺山道教的特殊地位與作用,使得上清宗齋醮科儀及音樂活動在中國道教的活動中一直十分顯耀。

唐代天臺山道士精通音律的也不少,如女道士李季蘭,她在《在峽流泉》一詩中寫道“巨石奔崖指下生,飛波走浪弦中起”,寫水流的激湍噴涌,使詩人疑為“含風雷”,可見上清派道教音樂理論的細膩入神。

天臺山學道的杜光庭,師事天臺山應夷節,按應乃陶弘景七傳第子,司馬承禎五傳弟子②按司馬承禎傳薛季昌,季昌傳田虛應,虛應傳馮惟良,惟良傳應夷節。。杜光庭廣泛搜集道書,為道教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前面有述,此處不贅。

按近人何昌林的推斷,杜光庭的“廣成南韻”必然帶有龍虎山、茅山的江南特色。筆者認為,杜光庭之“廣成南韻”中茅山腔占主流。我們試以推斷:首先是杜光庭的故鄉是浙江處州,浙江道樂在唐代是茅山齋醮道樂傳播最盛之處,在唐代茅山之盛(前已談到),浙江作為其鄰地,齋醮韻腔自然以茅山為正宗。其二,唐代雖然對道教推崇備至,也有幾次光顧龍虎山,但以唐大潮所著《中國道教簡史》所談一問題很值得我們注意:張陵天師一系的天師道,自張魯卒后,傳承十分不明,直到宋真宗時,才有對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較明確的記載。在這長達八百年,天師世系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明張正常所撰《漢天師世家》又多有關附會傳說而成,不足為據。雖說唐統治者曾扶植張天師世第,但從有關唐代史料所知,它遠不如唐代茅山之盛。唐多次大的國醮唯有茅山而無龍虎山,故而筆者認為,唐代道樂茅山要比龍虎山普及。杜光庭雖然來自天臺山,但他秉承的仍舊是茅山上清宗道教法箓。這樣我們可以得出杜光庭的“道統”:他是江蘇茅山“上清宗壇”天師道上清系統的經腔、符箓、醮壇科儀的傳入與集大成者。他的大批齋醮科儀著作以及經韻音樂資料,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復興、為金代全真道教的興起準備了一定條件。所以說,杜光庭是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他的《道門科范大全》經清代四川全真道士陳仲遠整理成《廣成科儀》后,影響了整個全真道教的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由此可以得出:杜光庭的《道門科范大全》應出自江浙一帶,而《道門科范大全》所影響和發展而來的《廣成儀制》的真正源頭是以唐代茅山、天臺道教流行的早期道教上清宗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

杭州也是浙江道教的重鎮之一。東晉時道教在杭州流傳較廣,發展較快,多處建舍、結廬。葛洪辭官以后云游海內,先在南屏山、龍井、靈隱、天竺及余杭天柱山游歷、修煉,后擇寶云(石)山結廬(抱樸廬)修煉,“著書立說”。郭文隱居大滌山,精修十余年。許邁于余杭懸山立精舍,于桐廬恒山采藥、辟谷、餌術,晉永和二年(346)移居臨安西山稽留峰。錢塘人杜子恭奉五斗米道,有道術,善治病,自成一派,影響甚大。南北朝時,道士許黃民,于元嘉六年(429)移居錢塘杜道鞫(杜子恭之孫)家。泰始年間(465-471),杜京產(杜道鞫之子)掛冠,遁舍隱居苦修,潛心道奧,將世傳的《上清經》等經書與同郡道教學者海寧人顧歡等共讀,選出經傳,聚徒教授。

唐、宋期間,道教在杭州發展很快,知名宮觀增多,著名道士云游頻繁。唐弘道元年(683),道士潘先生奉敕建天柱觀。中宗年間(705-710)賜觀莊、給香燈,吳筠、司馬承禎、葉法善、白元鑒等曾居留。玄宗年間(712-756)開玉皇山,啟建玉龍道院,造大羅寶殿。元和十年(815),杭州刺史盧元輔重修忠清(伍公)廟,作《胥山銘序》。大中年間(847-859)刺史李君建葛仙祠,造初陽臺,題額“初陽山房”。乾寧二年(895),錢武肅王上表建天柱觀殿堂,光化二年(899)奉敕重修天柱觀,并作《天柱觀記》。唐代歷朝修建了真圣觀、開元觀、紫極觀等。吳越王錢氏為保境安民建造了天慶觀、玉虛觀、報國光孝觀、水府凈鑒觀等。民間百姓建造了重陽庵、三茅堂、清溪道院、石老廟等。此外,在吳山、靈隱有邢令聞、諸葛鑒、丁飛等道士筑茅廬,挖洞窟讀書、采藥,過清修生活。

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天柱觀為洞霄宮。宋仁宗年間(1023-1063)重開玉皇山,敕建玉龍道院。天圣九年(1031)劉海蟾云游名山,居玉龍道院面壁九載。大觀元年(1107)建吳山中興觀。徽宗在政和年間(1111-1117)召洞霄宮道士唐子霞,見道術不凡,授金壇郎、主洞霄宮。南宋建都杭州,紹興年間(1131-1148)建造了萬壽宮、東太乙宮、四圣延祥觀、顯應觀和三茅寧壽觀,其后孝宗、理宗、寧宗和度宗相繼建造了佑圣觀、開元觀、龍翔宮、西太乙宮、宗陽宮,即南宋的御前十大宮觀,直屬皇城司管理,宮觀門額大多為皇帝親書,設守衛,置園林,經費由皇家開支。嘉定十五年(1222),寧宗召白玉蟾來臨安,委以東太乙宮道事。紹定六年(1233),理宗授意太乙宮道士胡瑩微負責刊印《太上感應篇》道書八卷,首頁御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名儒真德秀代作序和跋,宰相鄭清之作贊文,此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影響很大。

端平年間(1234-1236),女真道士魏無瑕在西溪筑宮殿,能容“黃冠千人”,理宗御書“神仙宮”門額。嘉熙三年(1239),委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主龍翔宮,兼御前宮觀教門道事。淳祐七年(1247),賜洞霄宮錢益市,恒產規制,御書“洞天福地”,此時洞霄宮殿堂道舍干余間,道士數百。淳祐十二年建西太乙宮。南宋時期官方和民間還營造、修膳了上清宮、太清宮、明清宮、玉清宮、三一庵等,占當時七十二道觀的一半以上。道教的社會地位也顯著提高。道士林靈真居寶極觀,編纂道書《大成天經》三十六卷。

元、明期間,道教在杭州保持不衰,全真道開始傳播。元代初,世祖忽必烈召見高道杜道堅,賜璽書,任提點,命住持宗陽宮,給全真道自由建宮觀,廣收徒眾的權利,全真道士黃公望(富陽人)傳教于杭州西湖南山。至元年間(1264-1294),累經擴建洞霄宮殿堂,占地面積八十余畝,成為全國著名宮觀,總攝江、淮、荊、襄諸路道教。大德七年(1303)授杜道堅杭州路道篆教門高士真人。吳山北(瑞石山)全真道士徐洞陽改集慶堂為紫陽庵,收徒丁野鶴居此潛心修煉,丁以吐納導引,服氣辟谷二十年,后人遂將瑞石山改稱紫陽山。洪武元年(1368),召吳山道士冷謙(古琴理論家,時年百余歲),“黃冠見高祖”,言能諧律,授為協律郎。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杭州道士周思德被召至京,從成祖北征,朝夕崇禮,歷事四朝累封崇教弘道高士,續編《大成天經》至四十卷。嘉靖年間(1522-1566)玉皇山,敕建福星道院。吳山徐道彰和張落魂、唐秩等道士以習五雷,行氣吐納,煉丹藥,鉛汞,焚符念咒,結壇祈禱等,進行道術活動。

杭州道士周思得在道教齋醮科儀方面建樹卓著。周思得,浙江錢塘人,字養真,一字素庵野人,又曾署名思德,生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十八日,少穎悟,從月庵丘公學道,其師洪武初任杭州府道紀司都紀兼宗陽宮提點,又從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讀道家書。明成祖時,周思得以靈官法名顯京師,后住持京師大德觀、朝天宮,主持編撰《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周思得精習靈寶度人之旨,行持五雷火府之法,以道法濟幽度顯,門下弟子百余人,宣德、正統年間,累封“崇教弘道高士”,為明代頗受優寵的道教名流。思得歷事成、仁、宣、英、景五朝,于正統十年(1445),以年邁懇乞還山,英宗敕于杭州城西南鳳凰山建太清觀,為周思得退居之所,以優其老。景泰元年(1450)五月,周思得獲準告老還山,由其徒周道寧扶持,返居杭州仁和縣玄元庵。景泰二年(1451)八月二十四日,周思得羽化于玄元庵,享年九十三歲。英宗聞奏,特遣行人司行人徐篪往賜諭祭,賜謚弘道真人。門弟子葬周思得于杭州八盤嶺。《浙江通志》載:“明真人周思得墓。《杭州府志》:在八盤嶺,景泰間諭葬。”明代文士習經應周思得門人之請,撰《故履和養素崇教高士管道錄司兼朝天宮大德觀住持周思得墓志銘》,傳諸后世。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四》載,其墓規制宏大,作為道士之墓,古今罕見。

近人張澤洪說:周思得顯揚的靈官法,即薩守堅所行雷法。其以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四·薩王二真君之始》載為證:“國朝永樂間,杭州道士周思得居京師,以王靈官法降體附神。所謂靈官者,為玉樞火府天將,在宋徽宗時先從天師張繼先及林靈素等傳道法。又從師蜀人薩真君諱守堅者學符術。”

周思得重法術以及齋醮科儀之風。他推崇唐代葉法善,唐代葉法善以法術見重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明代周思得以靈官法歷事成、仁、宣、英、景五朝,二者頗有相似之處。周思得編撰《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專列祈禳諸真醮儀品,收有梓潼帝君醮科、東岳醮科、天妃醮科、瘟司醮科、諸神醮科等。從《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可知,僅《贊唱應用門》中的《法事品》就有音樂曲目二百多首,是集前代之大成的道教齋醮科書盛典。

清代、民國時期,杭州道教趨于衰落。清康熙二年(1663),全真龍門第七代宗師王常月親領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立壇受戒。第八代金筑老人盛律師立余杭金筑坪天柱觀支派,門下有潘牧心—王洞陽—潘天涯,遞相嗣傳。第八代黃赤陽(守園)住持杭州大德觀,傳第九代周明陽、王永寧。周明陽立棲霞嶺金鼓洞支派,影響很大,從學者千余人,有一批高徒;王永寧傳童融陽、許青陽,許青陽立機神殿支派傳門下。第十一代高道沉輕云住持大滌山洞霄宮,傳門下陳樵云立余杭三元宮支派,周梯霞立桐山半持庵支派。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軍進杭州,一些道觀遭損。光緒末年北京白云觀道士來杭傳道,道教《全真正韻》開始在杭州一帶道觀流通。著名全真道教宮觀有抱樸道院、玉皇山福星觀等。民國二十六年(1937),抱樸道院由玉皇山福星觀接收主管,此二觀連同上海白云觀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學習北京白云觀《全真科儀》以及四川二仙庵版《重刊道藏輯要·道教全真正韻》。后經杭州又流傳到浙江溫州、寧波一帶。

清代道光、光緒年間,白云觀第十八代律師孟永才有見于十方叢林道士流動太大,改全真正韻為地方特征的“北京韻”。經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精通“北京韻”的老高功、經師均已羽化。20世紀80年代初期,溫州燕窩洞道士黃信陽擔任北京白云觀監院,遂調溫州高功進北京教授《全真科儀》以及四川二仙庵版的《重刊道教輯要·全真正韻》。北京白云觀的全真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歷經坎坷,重新回到了北京,但是經韻里已經參雜了諸多浙江溫州地方方言,與原來北京版《全真科儀》以及經韻音樂不盡相同。

二、全真律宗的傳入對江浙全真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的影響

從元代建國初,全真道教已經開始進入江浙一帶。明代茅山出現正一、全真共棲一山之格局。“三宮”沿傳正一道統,“五觀”則習傳全真道派,“七十二茅庵”則兩者兼而有之,更顯其“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的鮮明特色。

江浙全真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繁盛,應該歸功于清初全真律宗的南傳。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率弟子詹椿、邵守善等人長途跋涉,南下至江蘇的茅山、南山、浙江的杭州、湖州金蓋山和湖北的武當山等地開壇說戒,收得了大批弟子。許多原屬正一派的名山,也陸續改易門庭,成了全真龍門派的叢林。

全真律宗進入茅山比較早,并形成全真律宗根據地。與王常月同輩的沈常敬,晚年居茅山,其傳孫守一(玉陽)、黃守圓(赤陽)二人,孫玉陽以宗師職住持茅山乾元觀,門下有周曉峰,周明陽(派名太朗),范青云(派名太清)。后周曉峰守茅山乾元觀,其所傳后人改皈茅山法派,其派宗師亦絕。茅山道教從一開始就不分“正一”與“全真”,二者相互學習,相處融洽,相得益彰。

茅山上清宗的道教音樂,原本保持了唐、宋時代的茅山道教音樂傳統,如《衛靈咒》《三茅真君誥》等均為茅山派道教歌曲,詞為茅山專用而獨此一家。茅山道教音樂的許多唱贊,每一個字都用較長的節拍或較多的音符拖腔來演唱,這與北宋時代道教音樂譜本《玉音法事》所表達的演唱要求十分相似。但全真道教進入茅山后,茅山上清宗的音樂開始有些變化。

史新民先生在茅山道教音樂的相關描述時提到:《效丈》與《文詞》在茅山道教音樂中,不論是繼承正一道統的“三宮”,還是習傳全真道派的“五觀”,它都是較常用的器樂曲牌音樂,只是在“乾元觀”中把《效丈》稱為《神前花》。這兩首器樂曲牌都是用在科儀中為誦唱文告和配合演義動作而演奏的。茅山道教現有全真與正一兩個道派,它們所使用的音樂也有一些差異,全真派的音樂淡雅質樸,而正一派的音樂則較為明快流麗。①史新民:《清新雅逸的“效丈”、“文詞”》,載《茅山道院》。

總體上說茅山“正一”與“全真”道教音樂除有悠久的傳統之外,其地方音樂的特點亦十分明顯,茅山雖地屬蘇南地區,但和鄰近的常州、無錫、蘇州道教音樂截然不同。首先是在調性上五調皆用,無偏愛羽、角調傾向;第二是在行腔上比較高亢有力,注重大線條起伏,曲調小轉彎及裝飾音運用較少,加之讀詞使用近南京官話的語言,曲調居“剛”,和蘇南其它地區的道教音樂有十分明顯的區別。

茅山全真齋醮科儀,以杜光庭的《四大全書》和《廣成輯要》為“文牒”準則。依傳統“科儀”進行法事,多系“按本宣科”。如:誦經、拜懺、祝壽、慶賀、回向、禮斗、上大表等,在全國各大常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些地區在某些“法事”的做法上也有不同之處。譬如:“鐵罐施食”這個科儀,有在“上臺”前發城隍牒、上救苦疏、表臺,有在“上臺”前跑五方,有在“上臺”前只上救苦疏,有用“斛食”的,也有不用的。乾元觀的科儀用的是“十方經韻”,跟其它常住基本相同,所做的科儀主要為:早課出壇祝將科儀、晚課出壇祭孤科儀、祝壽科、慶賀科、薦三開壇、安位科、三元午朝科儀、誦皇經圓滿大回向科、迎鸞接駕玄律科儀等。

清代,茅山道教日漸趨向民間,齋醮科儀活動更加頻繁。之后屢遇戰亂,歷史上的“三宮五觀”也遭受破壞。現以遺存的“九霄萬福宮”(頂宮)、“元符萬寧宮”(印宮)為主體合并成為“茅山道院”。

20世紀50年代起,茅山三宮五觀的道士聯合起來,破除門戶觀念,統一稱為“茅山道院”。由于受戰火和“文化大革命”的滅頂摧毀,現時的茅山道樂尚未恢復至從前的鼎盛面貌。基于正一、全真相互并存的歷史和現實狀況,茅山道樂正一、全真風格兼具,且有茅山自身之特點。近代雖然吹管、彈撥、拉弦、打擊等樂器并用,但在演奏中,特別是全真道派,仍以吹管、打擊樂器為主。

全真律宗進入茅山后同時也在蘇州落腳,并且在蘇州形成龐大體系。如沈常敬弟子黃守圓(赤陽)從王常月受戒,開杭州大德觀支派。黃守中于康熙三年(1664)在北京白云觀聽王常月說戒,其門下弟子孫太岱(碧陽)等在蘇州滸墅關開太微律宗。金筑老人盛青奎啟余杭金筑坪天柱觀支派;陶靖庵(守貞)啟湖州金蓋山云巢支派;呂云隱(守璞)于蘇州冠山開壇授戒,門庭最盛,門人中有丘寅陽開嘉善長春宮支派,錢函陽啟無錫長春宮支派;鐵竹道人施亮生(道淵)啟蘇州穹窿山支派;陶傳陶太定(石庵),太定傳徐清澄(紫垣),再傳徐一返(隆巖),其派又兼修正一道法。

由此可以看出,蘇杭全真律宗興盛名揚全國。清代的蘇州道教全真、正一功法、齋醮相互兼修,互不矛盾。正一派開始注重金丹修煉,而全真道教開始深入的學習正一派齋醮科儀以及正一道教豐富的經韻音樂。如沈常敬居茅山乾元觀,門下有孫守一、黃守圓,皆明清間浙江人。據《道統源流》言:龍門律宗自第三代陳通微、第四代周玄樸,傳沈靜圓宗師一系,又別名“龍門靈寶派”,當為兼傳靈寶法箓者。按陳通微律師本學正一法,可能兼傳正一之學。

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龍門派第五代道士沈頓空至金蓋山,掛單于書隱樓有年。1657年,王昆陽常月真人以卷冊、如意、玉塵、芝杖等遣程諤山寄授當時古梅花觀當家陶靖庵。繼而,陶靖庵在古梅花觀開啟全真教龍門派云巢支派。

沈一炳弟子龍門第十二代陳陽復(號樵云)亦曾得徐一返授正一法。其該派分衍為更小支派,傳衍于江浙。

閔一得是繼沉一炳之后主持金蓋山,修繕宮觀,啟龍門方便法門,以三教同修。集律、法、宗、教四宗為一身。閔一得著述也很多,道光十四年(1834)他將自己撰寫和少數他人的著作共二十種輯為一書,取名《古書隱樓藏書》,后又增至三十種,于光緒二十年(1894),民國五年(1916)兩次刊本行世。其著《金蓋心燈》八卷,采紀傳體形式記錄了龍門派第一代至十四代近一百人的生平事跡,是繼王常月《缽鑒》之后又一重要的道教史、思想史及龍門派歷史等的重要史料。《龍門正宗覺云本支道統薪傳》即是“于龍門第十一代懶云閔真人以下專列本支系統”。閔一得又傳費撥云,費撥云傳程來永,程傳湯復弼,湯傳車本鑒,車傳邱合度、通斌。此支是集律、宗于一體。

閔一得(1749-1836),原名苕甫,字補之,一字小艮,自號懶云子。世居吳興(今屬浙江省)。父名大夏,授河南息縣令,后改教諭余杭。幼而聰穎,體質素弱,九歲奉道。于桐柏山拜于高東籬門下,皈依為龍門派第十一代弟子,派名一得。長大成人之后,有經世之志,援例入選,赴云南任州司馬。因父喪歸,不再入仕,游訪名勝。歷經吳、楚、燕、趙等地,足跡半天下。先后遇到金懷懷、白馬李、李蓬頭等龍門派西竺心宗諸師,相互論道,多有契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閔一得持大戒書往云南拜訪雞足道者。閔一得受之于王常月衣缽弟子譚守誠。雞足道者來自月支國,隱于云南雞足山,無姓名字號,自稱野怛婆,譯為漢語即求道士之意。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曾至北京白云觀訪道,王常月贈姓曰黃,命名守中,且曰住世一百三十年之后,大戒自得。西竺道者精于斗法,見到閔一得之后,懸王常月像,泣拜而受大戒書,并將西竺斗法傳給閔一得。對他說,西蘭至寶,汝已易得,善護正宗,戒虧則力薄。閔一得亦拜而受之。回去之后纂有《大梵先天梵音斗法》十部十二卷,刊傳于世。靈異卓著,禱則輒應。

閔一得著《古書隱樓藏書》輯書三十八種,其中二十五種為閔一得纂述或訂正。這三十八種分別為《碧苑壇經》五卷、《棲霞山悟元子修真辯難參證》二卷、《陰符經玄解正義》一卷、《金丹四百字注釋》一卷、《太乙金華宗旨》一卷、《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一卷、《讀呂祖說三尼醫世說述管窺》一卷、《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三卷、《寥陽殿問答編》一卷、《如是我聞》一卷、《泄天機》一卷、《上品丹法階次》一卷、《養生十三則闡微》一卷、《管窺編》一卷、《天仙心傳》三卷附錄一卷、《天仙道程寶則》一卷、《天仙道戒忌須知》一卷、《二懶心話》一卷、《雨香天經咒注》六卷、《智慧真言注》一卷、《一目真言注》一卷、《增智慧真言》一卷、《祭煉心咒注》一卷、《瑣言續》一卷、《玄譚全集》一卷、《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一卷、《李祖師女宗雙修寶筏》一卷、《持世陀羅尼經法》一卷、《持世陀羅尼經注》一卷、《密跡金剛神咒注》一卷、《大悲神咒注》一卷、《清規玄妙全真參訪集》二卷、《就正錄》一卷、《與林奮千先生書》一卷、《梅華問答編》一卷、《還源篇闡微》三卷、《翠虛吟》一卷等。

閔一得輯《古書隱樓藏書》收書內容比較復雜,其中既有道教內丹理論和功法、丹經注釋等內容,也有全真派教理、教規和佛教經咒等。其中《清規玄妙全真參訪集》,真實記錄了清代全真派叢林的有關教理教規、科儀等制度,是研究清代全真教齋醮科儀流變的珍貴資料。

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龍門云巢派分衍而來覺云派。《龍門正宗覺云本支道統薪傳》序:“海上覺云為浙湖云巢分支,于清光緒戊子(1888)開派。”其《例言》:“光緒戊子,本壇張復誠、陳本中、沉本仁等恭詣云巢宗壇,稟準開派,是年三月春,啟建醮典,敦請宗壇王來因、程來水、姚來鑒三師啟派,本刻故尊三師曰宗師。”該派宗承云巢開派宗師龍門第八代陶守貞(號靖庵)和第十一代閔一得(號懶云)之傳,對他們提倡的神仙與忠臣孝子不二,出家與在家、出仕與入山各隨方便的思想,加以發揚,使龍門派更加世俗化。上引《覺云本支道統薪傳·后跋》云:“自閔祖啟‘方便法派’而后,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于是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益廣。今者云壇竟遍布于江浙。”表現出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們先輩那樣強調出家離俗了。該派自光緒十四年開派以后,一直承傳不絕,《覺云本支道統薪傳》有傳系圖加以記載。如開派人之一的程來永傳第十四代湯復弼,湯傳第十五代車本鎰等,車傳第十六代丘合度、徐合建,丘傳第十七代倪教學等,倪傳第十八代沉永家。時至民國十六年(1927)。

由龍門第八代金筑老人開啟全真道龍門派天柱觀支派。以浙江余杭金筑坪天柱觀為傳道中心。《金蓋心燈》卷二《金筑老人傳》:金筑老人者,“字號三見而三異:《洞霄聞人志》載,盛青崖,江南桐城人,明末進士,隱天柱觀;《楊氏逸林》載,樵云氏者,桐鄉人,姓盛,名未詳。明末進士,值世滄桑,高隱大滌,自號退密山人。《菰城拾遺》載,異人金大滌,學富五車,嘗自比管、樂。明亡遂隱,初休金蓋山之白云居,更號樵云,既歸老于天柱金筑坪。……著作頗多,石庵輩梓以行世”。蓋為清初一隱君子。曾從王常月受戒,為龍門派第八代弟子。康熙三年(1664)傳潘太牧(字牧心),為龍門第九代,潘傳第十代王清虛(號洞陽),王傳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此后承傳不詳。

由龍門派第九代周太朗開啟全真道龍門派金鼓洞支派。傳播中心在杭州金鼓洞。據《金蓋心燈》和《金鼓洞志》載:周太朗(1628-1711),字符真,號明陽,江蘇震澤(今吳縣)人。父歿,舍俗出家。初禮龍門第八代孫守一(號玉陽),繼禮黃守元(號赤陽)為師,嗣為龍門第九代。后游東南,于康熙三年(1664)來杭州。康熙五年(1666)結茅于西湖棲霞嶺北金鼓洞,建屋修真,即后之鶴林道院。于是參玄訪道者云集。先后傳弟子戴清源(號初陽)、高清昱(字東籬)、方清復(號凝陽)、謝清涵(號賓陽)、金清來(號靜靈)、孟清晃(號逸陽)、許清陽等。閔一得云:“當時從師(指周太朗)者,千有余人。聞之輕云子(指沉一炳)曰:全真一派,東華而下,盛自重陽,歷傳丘(處機)、趙(道堅)、陳(通微)、周(玄樸)祖,周傳張(靜定)、趙(真嵩)、王(常月)、黃(守元)……逮我明陽子周律師出,祖道南行。”與諸師“賡揚唱和。玄風慶會,自元而降,殆無有過之者”①〔清〕鮑廷博注:《金蓋心燈·卷三》,《周明陽律師傳》。。表明龍門派南傳后,以周太朗時期為最盛。周太朗弟子中,高清昱去浙江天臺山,另開桐柏宮支派。其余住山弟子繼續在金鼓山傳衍。戴清源傳第十一代駱一中(字圣哲),駱傳第十二代蔡陽善(字天一),蔡傳第十三代戴北莊(派名戴來某),戴傳張復純。時當清道光年間。周太朗是東南龍門第九代律師中影響最大者,開杭州金鼓洞支派,從學者千余人。《金蓋心燈》卷三謂龍門北宗傳至周太朗,始盛于南方。周太郎的門徒中以高東籬(清昱1618-1768)聲望最著,晚年繼范太青主持天臺桐柏崇道觀,有沉一炳、閔一得等高足。沉一炳(1708-1786)號輕云子,為龍門第十一代律師中最杰出者,曾住持無錫開化院、余杭大滌山洞霄宮,其門下陳樵云開余杭三元宮支派,周梯霞開余杭桐山半持庵支派,費丹心開歸安射村開化院支派。閔一得先師高東籬,后師事師兄沈一炳,晚年住持金蓋山純陽宮,從學者頗眾。高東籬另一北子方鎔陽,門下有王峰陽開蘇州裝嫁橋斗母宮支派,黃守圓高徒王永寧門下許青陽開杭州機神殿支派。

全真道教真正進入天臺山應在元代初期,而全真道教一直到清代才真正在天臺山興盛廣大。清代由龍門第十代高清昱開創全真道龍門派桐柏宮支派。以浙江天臺山桐柏宮(崇道觀)為傳播中心。據《金蓋心燈·卷四·高東籬宗師傳》:高清昱,字東籬,祖籍山東寧海州(治牟平),寄居長白。宿學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已七十五,始由臺灣至浙江杭州金鼓洞,師事金鼓洞派創始者周太朗(號明陽),嗣為龍門第十代弟子。周授以《南華》《道德》《參同》《悟真》《華嚴》《大學》《中庸》及《心經》等。居金鼓洞鶴林道院四十余年,從游者眾。雍正十三年(1735),出主天臺桐柏山崇道觀講席,后啟桐柏宮支派。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著有《臺灣風俗考》三卷。高清昱傳弟子沈一炳(號輕云)、方一定(字熔陽)、閔一得(號懶云),為龍門第十一代。沈一炳傳弟子陳陽復(字云樵)、周陽本(字梯霞)、費陽得(字丹心),為龍門第十二代。他們又多開啟更小的支派。陳復陽開啟余杭南湖三元宮支派,門下有阮來宗、楊來逸、錢來玉、鮑來金等;周陽本開啟余杭銅山半持庵支派;費陽得開啟歸安(吳縣)射村開化院支派。方一定下傳弟子十二代顧陽昆(字蒼州),顧傳十三代王來真(號嶧陽),開啟蘇州裴嫁橋斗母宮支派。閔一得下傳弟子也很多,其徒孫輩王來因等又開啟覺云支派。他本人學綜三教,著述甚豐,是清代少有的著名道教學者。江浙道教一直到解放初,道流羽士,隱居講學,高道大德,不乏其人。尤其是清代全真律宗的傳入,無形中將以北京白云觀全真道教律壇所用齋醮科儀以及經韻音樂傳入江浙。江浙道教還有許多表演形式的齋醮儀式,例如跑燈、穿花、翻壇、走炭路、上刀,雖吸收地域性科儀音樂文化,非正統全真科儀,但一直流傳到今全真、正一道教活動中,是不可多得的道教藝術形式。

任宗權,湖北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市道教協會副會長,武漢大道觀住持,中國道教學院南岳坤道院教師。

猜你喜歡
音樂
開啟你的音樂之路
奇妙的“自然音樂”
鳥的音樂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0
他用音樂懸壺濟世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50
黑暗中的她赤著腳,隨著音樂起舞……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能播放189種音樂的可口可樂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13
音樂類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欧美激情成人网|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精品视频a|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一级黄色片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18禁|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精品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7在线免费| 波多野一区|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色悠久久综合| 欧美69视频在线|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欧美日韩18|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黄色片中文字幕|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日本三区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一级爆乳无码av|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精品19p|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极品国产在线|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99re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就去色综合|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伊人天堂网|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97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日韩毛片基地| 91亚洲影院|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91av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福利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