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闖, 何秉宇
(1.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2.智慧城市與環境建模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
我國環境教育研究的進展
劉 闖1, 何秉宇2*
(1.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2.智慧城市與環境建模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摘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而環境教育是遏制環境問題發生的關鍵點,針對環境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筆者從我國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出發,介紹了我國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在分析我國社會環境教育、學校環境教育和環境道德教育的內容后,找到應對近年來我國環境教育存在問題的根本對策,并梳理了我國環境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力求為扎實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具有中國生態文化特色的環境教育做出貢獻。
關鍵詞環境問題;環境教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方向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LIU Chuang1, HE Bing-yu2*
(1. 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2. Key Laboratory of Wisdom City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in Universities, Urumqi, Xinjiang 830046)
Abstract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 key point to prevent the happening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we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in citize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fundament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was combed, which promote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contribu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cological cultur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issu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國的環境問題和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是相同的。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工業化剛剛起步,環境問題尚不明顯;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重工業發展迅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創造經濟效益的行為屢見不鮮,環境問題也因此進一步凸顯,但范圍限于城市建設周邊;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漸漸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針對環境問題開展的環境教育將有效遏制環境問題的發生。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國內針對環境教育的研究較少。已發表的幾篇中國環境教育的綜述側重于針對一些特定區域進行研究,站在宏觀角度來分析我國環境教育的研究較少。筆者在閱讀了大量關于環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后,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也展望了環境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希望能對我國環境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1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趙宇[1]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公民環境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也應當認識到加強全社會公民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劉凱等[2]也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明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同時指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破壞威脅著公民的身體健康,也對子孫后代的生存產生不利影響。大力加強全社會公民環境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現實意義。陳福祥[3]則從資源枯竭、氣候惡劣等我國現階段面臨的問題著手,喚醒全社會公民的生態良知和環境保護意識,說明深入開展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季艷紅[4]指出,對環境保護是否有著理性而正確的認識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公民的行為能否和自然和諧共處。所以應當大力加強環境教育,提升社會公民保護環境的意識。趙雪梅[5]認為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說明了生態教育的必要性。
總體而言,學者較為一致地認為我國現階段的部分環境問題堪憂,要培養全社會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生態良知,就必須大力加強環境教育。也有學者從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論述開展環境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較為全面、深入地探討了環境教育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但是,對于不同地域環境教育對比研究的必要性的探討仍較為缺乏。
2調查與分析
調查顯示,我國網民較往年相比,更加關注如何治理PM2.5,而不再僅僅是關注PM2.5是什么。研究者認為,這表明我國環境教育取得了一定進展,公民環保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針對我國環境教育發展的30多年歷史,研究者探討了我國公民環境素質水平,環境教育發展的困境,以及應對措施等相關問題。
2.1公民環境素質的調查與分析1968年美國學者Charles E. Roth 提出了“環境素質”的概念,他認為開展環境教育,逐步提高環境素質,將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1970年“環境素質”作為議題出現在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的年度報告中,尼克松總統指出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在于以新的方式使美國公民重新獲得相關知識、概念和態度,必須從內心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新的了解和深入的認識,即提高環境素養,而環境素養的培養依賴環境教育的每一個階段[6]。環境素質可以概括為知、意、行3個方面,而環境知識是環境素質最為基礎的部分,是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理解力和辨識力的集中體現[7]。
目前,對于我國公民環境素質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調查分析公民環境意識來進行的。閆國東等[8]從環保意識、環保行為,以及環保滿意度等方面對我國公民環境意識進行了調查,認為我國公民環境意識的變化趨勢類似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9],呈逐步上升趨勢。他指出,我國公民環境意識主要受年齡、所處環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宋悅華[10]通過環境觀、環境知識以及環境行動等方面建立環境意識測量指標體系,對大連理工大學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學生環境意識整體水平不高,基本把握了環境基礎知識,但未能落實到環境行動上。同時,環境意識與家庭經濟條件呈相關趨勢。賀振燕[11]對山西省城市居民環境意識的調查表明,貧富差距大造成人們不惜犧牲身邊的環境也要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文化水平較低,對環境的認識不準確造成環境意識缺乏;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丟失造成公民環境意識差。王野林[12]從環保基本知識、認同度、踐行度以及自然親和力等方面對西安市民進行了綜合的環境意識評估,發現西安市民生態環境意識的綜合評價得分整體處于中級,同時發現西安市民環保基本知識處于中上級水平,認同度處于中級水平,踐行度則處于較低水平,同時西安市民缺乏自然親和力,不能正確認知自然價值,說明西安市民環境意識多屬于淺層性質,不能形成正確的環境認知價值觀,行為和思想脫節現象嚴重。羅玲玲等[13]調查了寧夏彭陽縣城區城市居民環保意識狀況,分析后主要發現以下3點情況:①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處于淺層水平,不能主動采取一些環保行為;②隨著我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政府加大了對環境教育的宣傳力度,公民的環保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也進一步養成了正確的環保理念,但是群眾環保行為與環保思想不同步,兩者之間出現脫節現象;③公眾環境意識主要受到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的影響,文化程度越高,越是重視環境保護,同時,人們在擺脫貧困后,也更愿意重視環境保護。
由上可知,目前研究者關于我國公眾環境意識的調查研究具有多樣性、領域性以及空間性等特點。對我國公眾環境素質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城市居民環保基本知識把握較好,而環保行為較差,呈現“知”與“行”脫節的現象;農村居民環保知識較為缺乏,沒有掌握基本的環保技能。雖然有部分研究者針對我國公眾的環境意識建立綜合測量指標體系,揭示出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所處環境等因素對環境意識的影響,但是總體上來說,這類型的研究仍較為缺乏。并且,研究者大多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地區對公眾環境意識進行調查研究,未能建立有效的比較機制,用以比較不同地域的研究對象。綜上所述,這應當是以后發展的方向之一。
2.2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崔建霞[14]認為我國環境教育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是我國環境教育呈現“淺綠色”,未能深入研究環境教育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系,而是簡單地在發生環境問題后,做出技術方面的處理;我國環境教育創新不足,核心理論指導缺乏;不能針對某些重大的環境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我國目前在環境教育研究上缺乏求是精神;最后,我國從事環境教育的人才較少,學科力量薄弱,不能扛起新常態下環境發展的大旗。劉衛華[15]通過調查研究我國的環境教育,提出了我國環境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環境教育的地位有待提升,人們不能正確認識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現階段的環境問題也不同以往,而我國采用的環境教育方面的教材還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不能適應目前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環境教育要求;從事環境教育的教師匱乏,不能大范圍、大規模、高質量地開展環境教育培訓;我國環境教育的研究起步晚,造成目前關于環境教育的獨創理論較少,不能為環境教育的發展提供宏觀指導。
有研究者針對我國環境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姚曉光[16]認為我國目前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公民最關心的問題。就目前我國的生產力水平而言,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相對矛盾的,所以部分人為了追求物質財富而犧牲了環境;同時,由于我國環境教育發展相較于發達國家落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沒有得到相應的完善;應試教育主導下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于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嚴重下降。
研究者對我國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但是沒有經過實際的調查論證,大多數只是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同時,研究者對于環境教育存在問題的看法大多較為一致,沒有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缺乏獨創精神,沒有起到推進我國環境教育事業發展的作用。部分研究者針對我國環境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比較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環境教育問題發生的原因,但是這類研究較少。
3內容研究
3.1環境教育內容研究崔建霞[17]認為環境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環境教育知識、環境法律法規以及環境倫理觀。而武青艷[18]則認為應該以提升公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度,增強公民環境道德意識,加強環境治理的公民參與性,以及提升公民可持續發展意識為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同時他們認為環境教育的方法應該針對不同的人群制訂,分不同的層次進行環境教育。因此,針對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其余公民制訂了環境教育方法,作為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
3.2學校環境教育內容研究學校是環境教育的重要陣地,研究者針對于學校這一部分對環境教育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閻玉等[19]認為學校的環境教育應當分不同層次進行,其主要內容涉及環境化學、環境物理學、環境工程學、環境醫學、環境管理學、環境經濟學等方面。胡子偉[20]則從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出發,認為中小學環境教育應該采取滲透式教育,通過其他課程涉及的環境問題、知識以及法律法規等問題對學生進行滲透式環境教育;而高中階段則需要采取單獨設立環境學科,對學生的環境知識、環境倫理觀以及環境法律法規常識進行系統學習。張偉濤等[21]則提出了學校環境教育應該把學校課堂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環境知識,在生活中通過親身經歷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何愛明[22]在深入研究了學校環境教育后提出,應當組織有效的環境保護活動,強化學生的環境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
3.3 環境道德教育環境道德教育是環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就環境道德教育等問題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李曉菊[23]認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基礎的一部分是環境道德教育,通過學校環境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培養社會公民的環境道德意識,提升環境道德素養,從而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史海生[24]的觀點是,可持續發展是目前被較多認可的一種環境理念,而環境道德教育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新形勢下,環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廣泛宣傳生態環境知識,提升社會公民的環境道德意識。郝小龍等[25]認為,大學生是我國環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我國環境道德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大學生身上,其主要內容有環境道德意識的培養、環境知識的灌輸,以及環境道德規范的教育。
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環境知識的教授,培養環境道德意識和培養正確的環境價值觀等方面,說明目前我國對于環境教育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理念和模式,所以我國的環境教育水平正在逐步向發達國家靠近,相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漸趨深入。
4對策研究
4.1公民環境教育對策研究季艷紅[4]認為,要大力發展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環境素質,就必須從3個方面深入研究:①缺乏環境教育管理機構,造成環境教育在公民心目中的重要性降低,所以應當設置環境教育管理機構,對我國環境教育事業進行專業、有效的管理;②環境教育需要通過學校環境教育與非學校環境教育(包括傳媒、各種環境組織等環境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師通過實踐活動來影響學生的環境價值觀和環保意識;③完善環境教育評估機制,使得公民能在評估中展現自己最本質的環保意識以及環境價值觀。趙宇[1]認為,發展環境教育首先要保證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經濟來促進環境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加強宣傳力度,不斷完善創新宣傳方法,力爭做到準確、新穎、發人深省;其次,要注意吸取國外的環境教育成功經驗;最后要把環境教育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在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促進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研究對策上,黃香琴[26]認為,英國“盧卡斯模式”的環境教育對我國環境教育有著較大的借鑒意義,認為我國環境教育不僅僅是局限于基礎知識的教授,同時還要加強對公民環境價值觀的培養。搭建實踐平臺,促進公民參與,在實踐中培養環保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從而促進環境教育的發展。同時,劉丹丹[27]也認為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需要向其他國家借鑒環境教育經驗,她從日本環境教育的成功經驗中得出的一些對我國環境教育的建議:①在我國環境教育事業上,政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強領導干部的環境意識;②環境教育的主體是社會公眾,要發展環境教育,就要提高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③要發展環境教育,就要在保證政府宏觀調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市場作用,做到充分了解,對癥下藥;④要建立環境教育實踐平臺,用環境理論來指導環境實踐。崔平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發展環境教育要做到政府、社會公民相結合,通過提高政府部門的環境意識來加強社會公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從而形成一個環境教育網絡,從根本上提高社會公民的環境價值觀和環保意識。
綜上可得出,研究人員通過對自身課題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各自的研究對策和建議。建議大致圍繞這幾個方面:提升政府部門的環境意識,加強社會公民對環境教育的重視度,提高環境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度,有效發揮公益組織對于環境教育的作用,同時完善環境教育在整個社會的評估機制,從根本上提高社會公民的環境意識。
4.2學校環境教育對策研究學生是社會公民群體中的年輕力量和國家發展的“生力軍”。針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環境教育事業的成敗。所以,很多研究者也針對學校進行了調查分析,從而對學校環境教育提出了一些研究對策和建議。
郝韋霞[28]認為我國教育體制決定了學校和學生僅僅重視升學考查科目,而對于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知識進行了有意識的忽略,所以,學校應當將環境教育知識納入公共考查科目中,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環保意識的重視程度;其次,學校可以邀請環境保護專家開設環境專題講座,通過對一些目前正在發生的和以后將會發生的環境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從而提升學校的環境教育水平;最后,學校應當定期把課堂搬到學校以外的地方,通過學校來搭建環境教育平臺,讓學生親身體會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環保對于人們自身的重要影響。張偉濤[21]則針對學科滲透這一點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他指出學校環境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要通過把環境知識穿插于各個學科中,讓學生對環境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態度,從而用體制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保意識和環境保護價值觀。學生對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時林勇[29]認為教師也同樣在環境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認為,學校教師是環境教育知識傳授的主體,教師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人對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所以他認為,學校應當加強對教師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能的培養,同時建立起對于教師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能的長效考核機制。江平[30]認為,提升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學資源同樣是加強環境教育的重要對策,他認為學校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在加強學校環境教育師資力量的同時,完善學校環境教育的硬件措施,從而發展學校環境教育。
針對學校環境教育,研究者大多是從加強環境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搭建環境理論和環境實踐相結合的平臺[31],培訓優良的環境教育師資,以及完善學校環境教育軟硬件措施等方面進行闡述。
4.3環境道德教育對策研究加強我國環境道德教育對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劉芳[32]認為,大力發展我國環境道德教育,需要我國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正確的消費方式;除此之外,還應當將環境道德教育和法律手段相結合,保證環境道德教育的順利實施。史海生[24]認為,發展環境道德教育就應該把社會和學校的環境道德教育統一起來,幫助人們養成環境道德習慣,從而履行相關義務。李曉菊[23]認為環境道德教育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環境道德宣傳活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把環境道德教育和經濟發展相結合來促進我國社會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喚醒和環境道德價值觀的養成。
環境道德教育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但是相關研究大多停留在初步研究階段,并沒有深入的調查分析。所以在環境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有力的論據,這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近年來,環境問題的進一步凸顯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惡劣影響。發展環境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廣大的研究者在對我國環境教育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后,得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和建議,對我國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目前研究者對環境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環境教育的必要性、我國環境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環境教育研究對策等方面,研究水平不高,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研究深度不足。目前研究者對于我國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沒有清晰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而對于一些環境領域經典著作(環境學概論、環境倫理學、環境生態學等)的研究較為薄弱,更遑談將其與其他門類學科進行交叉滲透來解決實際問題。②研究對象單一,缺乏比較。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數只是針對于某一地區,更甚者只是研究了某一小范圍群體,而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環境而形成的一些問題的日趨凸顯,政府的重視度日漸提高,意味著環境教育必將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大范圍地推廣、落實環境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③未能有效吸收國外成功經驗。少數研究者對國外的環境教育成功經驗進行了闡述,但是研究者們只是憑借幾部著作、幾篇文獻就將其與我國環境問題進行對比研究,并得出一系列針對我國環境教育的對策和建議,這未免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嫌疑。④我國針對于環境道德教育的研究層次較低。環境道德教育是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我國目前的大多數研究僅僅關乎環境知識的傳授和環保技能的培養,這是環境教育的較淺層次,而針對我國社會公民的環保意識、環境價值觀、利益觀的培養,促進我國公民自主養成環境責任感,自覺履行環境義務,這才是我國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
針對于此,筆者認為在以后的環境教育研究過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去提高研究水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環境教育的理論研究深度,將環境教育和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用不同的思維來研究解決環境問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必須建立起一個能將不同領域的環境教育進行相互比較的長效機制,這就要求研究者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在借鑒國外環境教育的成功經驗時,需要對國外產生該類環境問題的背景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同時要對國外政治背景、人文環境、社會經濟狀況等有著詳細的了解;提高環境教育水平,加大環境教育的科研投入。
參考文獻
[1] 趙宇.我國環境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分析[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2:1-44.
[2] 劉凱.環境教育立法研究綜述[J].新西部,2014(15):98-99.
[3] 陳福祥.環境教育:緣起、價值及其發展現狀[J].河北企業,2014(8):98-99.
[4] 季艷紅.大力發展環境教育 提高全民環境意識[J].化工時刊,2007(4):74-77.
[5] 趙雪梅.試論推進我國生態教育的基本方略[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4,29(1):50-53.
[6] WEAVER R D. Prosocial behavior: Private contributions to agriculture’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J].Land economics, 1996,72(2): 231-247.
[7] POORTINGA W,STEG L,VLEK C.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study into household energy us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4, 36(1): 70-93.
[8] 閻國東,康建成,謝小進,等.中國公眾環境意識的變化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0):55-60.
[9] 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1.
[10] 宋悅華.公眾環境意識測量指標研究:以大連理工大學環境意識調查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32(5):5-8.
[11] 賀振燕.山西省城市居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36(9):1-8.
[12] 王野林.西安市民生態環境意識調查研究[J].前沿,2014(ZA):135-138.
[13] 羅玲玲,楊勇.寧夏彭陽縣城區居民環境意識調查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33):25-27.
[14] 崔建霞.我國環境教育研究的宏觀透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11(1):91-102.
[15] 劉衛華.我國環境教育的現狀、問題與解決路徑[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1):24-28.
[16] 姚曉光.環境教育的國際經驗與中國現實[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1):294.
[17] 崔建霞.環境教育:由來、內容與目的[J].山東大學學報,2007(4):147-153.
[18] 武青艷.環境教育的內容與特點[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7(5):202-203.
[19] 閻玉,錢智華.淺談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J].環境教育,1996(4):29-30.
[20] 胡子偉.中外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比較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4:1-36.
[21] 張偉濤,劉麗麗.淺談學校環境教育[J].民營科技,2010(8):157-158.
[22] 何愛明.如何做好學校環境教育[J].環境教育,2013(9):38-41.
[23] 李曉菊.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道德教育[J].東南學術,2008(4):68-73.
[24] 史海生.論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環境道德教育[J].學理論,2010(35):114-116.
[25] 郝小龍,鄒路易,張光生,等.當代大學生環境道德的思考與探索[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5-87.
[26] 黃香琴.“盧卡斯模式”對我國環境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2015(4):94-96.
[27] 劉丹丹.借鑒日本環境教育的成功經驗構建我國環境教育模式[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1-33.
[28] 郝韋霞.對高等學校環境教育內容的探討[J].教研,2010(2):46-47.
[29] 林勇.農村中學環境教育實施狀況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5):11-12.
[30] 江平.論高等學校環境教育[J].嘉興學院學報,2003(4):108-111.
[31] 宋明偉,胡榮桂,葛小東,等.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846-1847.
[32] 劉芳.環境道德教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J].道德建設,2009(8):43-45.
中圖分類號X-01;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4-333-04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簡介劉闖(1989- ),女,滿族,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污染控制與環境規劃。*通訊作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環境科學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資助行動”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