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華,張勝男,王 雪,韓月新,趙坤宇
(1.佳木斯大學理學院,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2.黑龍江省佳木斯環保局,環境科學研究院,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
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有毒真菌資源調查與生態評價
張躍華1,張勝男1,王 雪1,韓月新1,趙坤宇2*
(1.佳木斯大學理學院,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2.黑龍江省佳木斯環保局,環境科學研究院,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摘要[目的]為合理開發與利用真菌資源,對黑龍江省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毒菌菌類資源進行調研。[方法]采用調查法、樣方法和路線調查法,對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大型毒菌的種群組成、分布以及數量進行調查。[結果]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有毒真菌的數量、種群組成以及資源分布與植物群落的組成、土壤類型、海拔高度以及林地的坡向和坡度等關系密切。[結論]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毒菌資源豐富,應進行科學規劃、管理與合理開發利用,以確保生態環境可持續平衡發展。
關鍵詞毒菌;生態調查;資源分布;評價
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地理位置獨特,是進行大型真菌考察和生態分布研究的理想樣地。對該地區毒菌和藥用菌進行全面、系統調查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全面了解該地區毒菌資源狀況及開展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對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進行系統調查,同時也對鄰近地區(如黑金河、團結林場以及毗鄰伊春等)地區林場進行了調查。
通常人們所說的毒蘑菇,也稱為毒蕈、毒菌等,是指人類或畜禽進食野生的大型真菌子實體后會產生毒性反應的一類真菌,這些毒菌絕大多數為擔子菌綱,少數為子囊菌屬的群體。毒蘑菇與野生可食菌的宏觀特征有時極其相似,因此在野外混生情況下容易混淆,從而造成采食者誤食,中毒乃至致死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研究毒蘑菇的種類、毒性成分和中毒類型對于預防和治療毒蘑菇中毒具有深刻意義。經過10余年的野外采集調研,對該地區大型毒菌真菌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并采用查閱相關文獻和實驗分析等方法對樣本進行鑒定[1-4]。筆者對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大型毒菌資源的主要種類進行了調查,并對其生態分布狀況進行評價,以期為該地區毒菌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黑龍江省東部小興安嶺南麓,有保存完整、比較典型的原始森林環境,以山區地貌為主,地勢東高西低,為坡狀的低山丘陵地段和寬廣谷地,海拔高度為380~720 m。林分郁閉度0.4~0.8,坡度多介于1°~25°,最高溫度達35 ℃,氣候年均溫-0.5 ℃,無霜期在120 d左右,年降水量為550 mm,且復雜多樣的地貌導致當地生長或定殖的植被所處地勢高低懸殊,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結構特征。主要樹種有云冷杉、落葉松、紅松、樺、櫟、刺五加、暴馬丁香和槭、核桃揪、水曲柳、黃璧等。在陰暗潮濕的森林里有很多掉落物、枯枝和倒木,這種環境為真菌的大量繁殖提供豐富的營養,為大型真菌的生長和繁衍提供理想的外部條件。
1.2研究方法首先,采用踏查和標準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按照不同林型對毒菌和藥用菌進行實地調查、標本采集和影像記錄,詳細記載毒菌和藥用菌拍攝時間、生長地點、菌種數量、海拔高度以及植被類型等相關數據。其次,利用樣方法記錄樣方內的毒菌種類及采集數量,確定毒菌的常見種及優勢種,并記錄菌株標本各部位長度、生活環境特點等觀察結果,采集樣本并完整保存,通過表型特征觀察和參考相關文獻進行分類和鑒定。
2結果與分析
2.1毒菌的組成與數量由表1可知,在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共采集和鑒定到大型毒菌56種(尚有部分種類因各種原因未能明確鑒定),隸屬24科42屬。其中,木生毒菌13種,分布于紅松林、闊葉林以及針闊葉混交林中,占調查總種數的23.2%;分布于灌木叢地表、腐殖質豐富地表以及耕作土壤和沙土壤等基質中的毒菌有47種,占調查總種數的83.9%。調查數據表明,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中大型毒菌在本地分布以紅菇科、白蘑科、鬼傘科、球蓋菇科、鵝膏菌科、絲膜菌科、牛肝菌科為優勢種。
2.2大型毒菌的生態分布由于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與天然紅松林、闊葉林、針闊混交以及灌木叢的植被類型不同,土壤結構存在差異,其營養狀況以及伴生的土壤代謝物不同,導致大型毒菌的組成也不同。根據植被組成,可將本地資源的分布劃分為木生菌、腐生菌、土生菌以及沙地生長的毒菌(表2)。
2.2.1紅松-云冷杉-針葉混交林。紅松-云冷杉-針葉混交林分布于海拔300~500 m、坡度5°~40°的山地,土壤為東北分布為主的黑棕色針葉林土。大型植物以松、杉為優勢樹種,間或伴生數量不等的樺、色木槭、楓樹和青楷槭等闊葉樹種;主要灌木有平榛、毛榛、刺五加、刺老牙和東北山梅花等;草本植物有炸醬草、毛緣苔草和粗莖鱗毛蕨等。在調查的林中毒菌,以紅菇科、牛肝菌科和多孔菌科為主,而鵝膏菌科、球蓋菇科、白蘑科和絲膜菌科類也有部分存在。
注:“+”表示有分布;“++”表示數量較多;“+++”表示數量很多。
Note:“+”,“++” and “+++” indicated having distribution,relatively more quantity and abundant quantity,respectively.
2.2.2紅松闊葉混交林。在紅松闊葉混合林分內溫度穩定,林內郁閉,濕度近于飽和,有利于毒菌的繁殖生長;小型灌木林叢內,草本層的組成較為復雜,也為各類毒菌的生長和定殖提供了必需的營養。在調查的林中有大型毒菌49種,其中小假鬼傘、豹斑鵝膏、尖鱗環銹傘、糞銹傘、污白絲蓋傘等種類都適應其分布特性,變黑蠟傘、絨白乳菇、棱柄馬鞍菌、污膠鼓菌、灰鵝膏菌等毒菌也普遍分布。
3討論與結論
3.1資源評價
3.1.1大型木生毒菌。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天然紅松林中存在毒菌與松屬植物或其他高等植物發生菌根關系。此次調查表明,菌根真菌以鵝膏菌科、紅菇科、絲膜菌科、牛肝菌科為主,且均為外生菌根毒菌。在活立木、倒木、腐朽木、樹樁、落枝、儲木等基質中,多數牛肝菌類與大型林木立木或倒木可形成外生菌根菌;也發現呈外生菌根菌的絲膜菌科、鵝膏菌科等種屬,如橙蓋傘、鱗柄白毒傘等;白蘑科中的粗狀口蘑(Tricholomarobustum)與松屬樹木或某些闊葉樹形成寄生現象;紅菇科中的乳菇屬與松屬樹木形成不規則狀的菌根,紅菇屬與松、櫟屬樹木發生菌根關系;黃絲蓋傘與松、櫟、椴樹等樹種形成菌根,網紋灰包與云杉、松、櫟樹形成外生菌根真菌等[3]。
3.1.2腐生毒菌。我國已知的有毒真菌有約500種,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有13種毒菌,主要有毒紅菇(Russulaemetica)、毛頭乳菇(Lactariustorminosus)、絨白乳菇(L.vellereus)、灰托柄菇(Amanitavaginata)、鱗柄白毒傘、細鱗絲膜菌(Cortinariusspeciosissimus)、白杯傘(Clitocybephyllophila)、黃絲蓋傘(Inocybefastigiata)、翹鱗絲蓋傘(Inocybecalamistrata)、簇生黃韌傘(Naematolomafasciculare)、赭紅擬口蘑(Tricholomopsisrutilans)等,主要集中在傘菌目,其中鵝膏菌科和絲膜菌科居多,而紅菇科、白蘑科和球蓋菇科等種類較少。毒菌作為大型真菌資源的一部分,目前更加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有毒的真菌毒素有各種用途,如毒蠅堿中的小分子藥物肽,可用于生物防治,一些毒菌的提取物如萃取肽、多糖等對抑制癌細胞能力有較好的效果[4-7]。
3.1.3其他毒菌。有些物種曾被記載有毒,但其毒性并不普遍;另外,還有一些物種被記載有毒,但一般不作為采食種類。嚴格認定毒蘑菇并非易事[1],有以下原因:①野生蘑菇種類繁多,不被分類學家認知的種類也不在少數,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的毒菌不斷增加;②因為生長環境、季節和采摘處理、儲存條件的不同,毒性表現也可能不同;③因食用者的身體狀況以及食用劑量的不同,表現的癥狀輕重也會不同。總之,不管名錄中記載與否,當采食未食用過的種類時應當慎重。 毒菌的研究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目前的研究大多數仍停留在分類鑒定上,而毒性成分的鑒定、中毒癥狀的分析、中毒類型的歸納以及中毒機理、解毒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復雜的問題。另外,毒蘑菇的資源化利用研究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2生態分布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現,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中大型毒菌種類豐富,共采集到大型毒菌24科;不同的植被類型中大型毒菌差異顯著,同一種真菌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多度有所不同;大型毒菌群落季相變化相對明顯,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中大部分的大型毒菌為夏、秋季節群生、散生或叢生于針闊葉混交林內或楊樹、樺樹、柳樹等腐木上,其他個別種類在早春、晚秋至初冬季節,叢生于倒木、樹樁或樹根部;毒菌在陰涼潮濕地區的分布多于干燥地區;在不同地形毒菌的分布也有所差異,海拔較高地帶毒菌的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少,而在相對濕度較大時分布于山地南坡的大型毒菌的種類和數量要比北坡多,同一山地的中下部地帶大型毒菌的種類數也比山頂多。
3.3地理因素分析大型真菌的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地理因素的影響。其中,自然地理因素分為地質基礎與地形因素、氣象氣候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8]。人文地理因素主要分為人類活動歷史以及現代經濟開發。由于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的山地地形、氣候、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季節性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日益加劇,直接影響了該地的生態環境,進而影響了大型真菌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生態分布。
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天然紅松林中大型毒菌資源非常豐富,此次共調查到56種,隸屬24科42屬,以靈芝科、紅菇科、白蘑科、蘑菇科、側耳科、鵝膏菌科、牛肝菌科、多孔菌科、韌革菌科、絲膜菌科、球蓋菇科和炭角菌科的種類為主[9]。由于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天然紅松林內存在不同的林木群落、林下土質以及不同生態環境,使得該林分內大型毒菌的種群及生態分布有明顯的差異,同時與該地海拔高度、坡向分布、坡度大小以及土壤基質類型等毒菌生長環境密切相關。在大型針闊林、紅松林和混交林中,林下落葉層豐厚、基質多樣化增加,并與林木中的根形成菌根寄生或共生關系,且腐生毒菌種類也較為豐富,真菌、毒菌以及白腐真菌在該區域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10]。
參考文獻
[1] 王云.中國東北地區食菌與毒菌名稱[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81(4):35-43.
[2] 郭子厚.黑龍江省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資源調查初探[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1.
[3] 畢湘虹,魏霞,鄧勛.黑龍江省天然紅松林大型真菌的生態分布與資源評價[J].林業科技,2006,31(5):26-30.
[4] 張躍華,李麗,李盛舉,等.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大型真菌的生態分布與資源評價[J].林業科學研究,2009,22(6):883-887.
[5] 趙永勛,吳晶,張躍華.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野生經濟真菌資源調查[J].農業與技術,2007,27(4):87-90.
[6] 戴玉成,秦國夫.中國東北地區的立木腐朽菌[J].林業科學研究,2000,13(1):15-22.
[7] 戴玉成.圖力古爾.中國東北野生食藥用真菌圖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89.
[8] 孟繁榮,邵景文.東北主要林區針葉林下外生菌根真菌及生態分布[J].菌物系統,2001,20(3):413-419.
[9] 金宇昌,李玉.黑龍江豐林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群落多樣性研究[J].菌物研究,2011(3):151-153.
[10] 邵力平,項存悌.中國森林蘑菇[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7.
Investigation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Poisonous Fungi Resources in Daliangz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ZHANG Yue-hua1, ZHANG Sheng-nan1, WANG Xue1, ZHAO Kun-yu2*et al
(1. College of Science,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2.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Jiamus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Key wordsPoisonous fungi; Ec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Evalu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isonous fungi resources in Daliangz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o rational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fungi resources. [Method] Population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large poisonous fungi were investigated in Daliangz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by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method, quadrat method and route research method. [Result] quantity,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of poisonous fungi in Daliangz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had close correlation with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soil type, altitude, slope direction and degree of woodland. [Conclusion] Daliangz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has abundant resources of poisonous fungi.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12521573)。
作者簡介張躍華(1962- ),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資源微生物學研究。*通訊作者,副研究員,碩士,從事資源環境評價。
收稿日期2016-01-26
中圖分類號S 71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7-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