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義福 (金寨縣國土資源局,安徽金寨 237300)
?
山區農村建房過程中的地質災害防范研究
——以安徽省金寨縣為例
傅義福(金寨縣國土資源局,安徽金寨 237300)
摘要針對農村建房過程中的地質管理現狀,對金寨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內農村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合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分布和危害狀況、發生規律和特點,提出農村建房防范地質災害的對策分析,以期保障農村住房安全,實現新農村建設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雙贏。
關鍵詞山區農村;建房;地質災害;防范
為規范地質災害易發區農村村民建房管理,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安徽省農村建房防范地質災害管理規定》于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也為全省農村建房防范地質災害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持久化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它是安徽省對《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的進一步細化和詮釋,將為今后全省農村更好防災減災和提高全省美好鄉鎮建設品味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農村建房引發地質災害的問題非常嚴重,山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農村建房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筆者以安徽省大別山區的金寨縣為例,通過對該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內農村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合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分布和危害狀況、發生規律和特點,討論在農村建房以及美好鄉村建設中如何防范地質災害,以期為今后保障農村住房安全,共同構建和諧新農村提供幫助。
1農村建房過程中地質管理現狀
山區農村私人建房一般由當地政府部門審批,審批前基本不會考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2004年《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頒布以后,雖然有“誰引發、誰治理”的要求,但主要集中在國家大型工程和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等層面,而山區農村私人建房由于住戶分散、經費緊張、重視程度等原因無法真正落實,雖然金寨縣一直強化農村地質災害管理,但限于經費問題,特別是對農村私人建房實行零收費制度后,很難強制要求農民必須進行地質災害防護工程。
另外,農宅管理主要部門基層國土資源所基本為鄉鎮管理人員,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了解不夠全面,雖然國家對地質災害防治日益重視,不斷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特別是2007年以來開展了地質災害“萬村培訓”“五到位培訓”“十有縣創建”等工作,使大量農村干部和國土人員接受了地質災害培訓,具備了初步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但是,基層國土管理人員調動頻繁,而地質災害防治與選址專業性太強,基層又無地質災害防治專業人員和機構,僅靠非專業工作人員難以完全正確幫助村民合理選址。
根據《金寨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0~2020)》劃定,全縣3 814 km2土地中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域為2 608 km2,易發區域為1 045 km2,只有161 km2為低易發區,加之兩大水庫的存在,縣境除了山,只有田和水。因此,在農村規劃較不完善和特殊地形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造成了大量的山區切坡建房和沿庫河溪邊建房情況存在。在2013年7月底完成的該縣高切坡、低洼地和鄰河建房專項排查中,全縣共排查出切坡、高切坡建房3 052戶,低洼地、鄰河建房130戶,總涉及人口13 671人。依安全隱患程度看,其中安全隱患嚴重的有1 371戶,安全隱患中等及以下的有1 681戶。從以上數據看,全縣切坡引發的隱患依然較為普遍和嚴重。因此,如何對農村建房進行合理的地質災害防范管理已成為一項非常必要的工作。
2農村建房引發地質災害主要成因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屬大別山古老地質群,地形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是全省重點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縣內絕大部分為山地,只有東北部為較少的丘陵地。該縣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隱蔽性、突發性等特點,受特殊地形的影響,極易出現極端暴雨,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災情,防治的任務十分繁重。從金寨縣農村建房情況看,長期以來農村建房越來越多,樣式越來越新,這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富裕起來的必然趨勢。但是,農村建設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特別突出的是一些地方的新房新村防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弱,防災設施不夠健全,人居環境有待改善。
對金寨縣農村切坡建房屋引發地質災害案例進行調研,發現導致農村建房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①地質條件復雜容易發生地質災害。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地質條件復雜,巖性破碎,風化強烈,坡積、殘坡積厚度大,在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條件下,極易誘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②農村建房缺乏安全意識。農民安全意識淡薄,在一些搶建、濫建中,對房屋安全考慮不足,致使許多農村建房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辦法,依山面谷而建;有的建在河溪邊、山塘水庫邊等災害易發地段[1]。在農村居民建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普遍存在后坡無引、排、水系統,甚至存在將房屋后墻、柱、梁、板直接架設在人工邊坡之上的危險情形建房上。③因政策因素選址受限。由于一些政策的限制,一些可建房地方多為耕地,甚至是基本農田,為少占好田好地,不少地方在農村設置了不少選址條件,致使不得不在山體地質構造條件差的地方建房,成為農村建房致災的重大隱患。④過度開發改變地質環境。由于一些山地綜合開發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超坡開發、過度開發,人為破壞了自然植被,改變了地質結構,增強了潛在的致災危險性。
3農村建房防范地質災害的對策分析
評價農村建房中防范地質災害效果的好壞,應當以當突發災害來襲時群眾是否可以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威脅,干部是否能夠免于過度援災抗災之累,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是否安全為標準。因此,在對金寨縣農村建房引發地質災害成因和地災害管理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以下完善山區農村建房防范地質災害的對策建議。
3.1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綜合治理
3.1.1科學規劃。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與新農村建設相配套的減災防災專項規劃,針對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成災背景和經濟發展狀況,科學制定近期與長遠相結合、建設小康社會與防治地質災害相結合、功能區劃分合理、配套設施完善的規劃,用于指導和規范新農村建設的實施。
3.1.2統籌安排。一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模式,沒有統一標準,山區和平原差距較大,因此要在新農村建設規劃指導下,根據用地規劃、財力資金、群眾意愿、輕重緩急以及地質情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把新建和整舊有機結合。二要相對集中。發揮新農村建設區別于農村居民分散建房的集中優勢和規模效應,集中解決一家一戶建房較難解決的“三通一平”等公共問題,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避免簡單拆舊翻新,出現“只見新房,不見新村”的現象。三要實施“造福工程”。對不適宜居住、地處地質災害險區及江河、水塘邊興建的危房,要制定計劃盡快動員搬遷,避免因臺風、暴雨、天氣、險情頻出、疲于應付等問題發生。
3.1.3綜合治理。新農村建設中要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在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內,在較大坡度的山地和水土流失區,要嚴格控制墾殖,不能一味向山要路要地。要結合解決現有地質災害隱患,積極采取“一封二減三搬遷”的防治措施,通過封山、開挖排水溝渠,削載減荷等工程措施進行治理,通過科學規劃、逐步搬遷,實施主動避讓,雙管齊下,消除隱患。
3.2合理選址,嚴格地災評估合理選址,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從源頭上、根本上預防和減少地質災害威脅的關鍵。在新農村建設選址上要合理科學,并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對擬建工程區有針對性地進行地質災害調查和可能的危險程度評估,提出防治措施[2]。對實施零星搬遷安置的宅基地,為降低成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可采取相對簡易的程序。在選址批地階段,可由縣(市)國土資源局相關人員會同有資質的評估單位按批次對宅基地進行地災危險性初步評估,確認適宜建房后才能批地;若初步評估不能確認,應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評估后才確定能否批地。
3.3科學設計,安全建房在建房面積上,嚴格執行農村居民建房申請宅基地用地標準,使群眾不會因建房資金不足而忽視房屋的安全性。在資金使用上,引導群眾把有限的建房資金使用在保證生命財產安全第一的項目上,如在房屋基礎和構造柱、梁、墻等環節上加大安全系數,省卻不必要的門面裝飾。在工程設計上,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供的技術參數,充分考慮建筑物對地質災害發生的防抗能力,在不得不進行削坡填谷作為建設用地時,后坡必須留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安全坡度、安全臺階,有護坡或擋土墻和暢通的排水系統。在開間設計上,適當改變農村住房居室習慣靠后的布局,減少突發致災體的危害程度。
3.4以人為本、優惠政策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適當放寬山區農村建房用地選址的政策限制,實行專項建設用地優惠政策,或者按舊宅基地的復墾復綠比例抽取新宅基地,為地質災害評估提供適當補貼,以減少因無地建房而引起的新的不合理切坡建設現象發生,確保新房新村建設一勞永逸,保百姓長久平安[3]。同時,加快發展中心集鎮,吸引更多農民進城入鎮轉移創業,減少農村建設土地壓力。對于一些放棄農村宅基地進城入鎮的居民,出臺優惠政策,適當給予一次性的購房安置補助以鼓勵,使其徹底擺脫地質災害威脅。
農村建房中的地質災害預防要充分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強農村建房中預防地質災害綜合管理,探索將新農村建設與土地置換、地質災害防治、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等有機結合,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并通過總結經驗,發現典型,以點帶面,推動該項工作的健康發展,以實現新農村建設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果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汪日光.農村建房存在的質量問題及控制對策[J].工程與建設,2006(6):709-710.
[2] 陳濤,劉正華,黃鋮.農村私人建房地質災害防范管理方法探討[J].災害學,2010(4):48-53.
[3] 陸德忠.農村建房要避開地質災害隱患[J].中國老區建設,2008(12):43.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House Building in Mountainous Area— A Case of Jinzha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FU Yi-fu
(Land Resources Beau of Jinzhai County,Jinzhai,Anhui 237300)
Key wordsRural mountainous area; House buil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management status in house building of mountainous area, current statu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caused by rural house building was analyzed in Jinzhai County. Combining with the major type, distribution, features, damage status and occurrence rul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caused by rural house building was put forward, aiming at ensuring the rural housing safety, and realizing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作者簡介傅義福(1974- ),男,安徽金寨人,中級工程師,從事礦產資源與地質災害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6
中圖分類號S 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7-2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