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作喜,齊澤民,岳興建,覃川杰,張楠,陳發軍
?
地方師范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黃作喜,齊澤民,岳興建,覃川杰,張楠,陳發軍
內江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根據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要求,通過學科建設推動轉型發展,建設高質量的實踐育人平臺,強化大學生課外專業技能訓練等措施,推動了各專業的轉型發展,為探索地方師范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1].
1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推動專業轉型發展
生命科學學院承擔了水產養殖重點學科、植物學和生物化學重點(建設)學科的建設.根據教育轉型的迫切需要,側重開展了以下建設:(1)主要引進有科研院所或企業工作背景的博士,增加碩士生和“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力度;(2)打造應用型的研發團隊,以服務于應用為指針,引導開展應用基礎性研究或應用技術研究;(3)鼓勵發表高水平的學術、技術論文,對于成果轉化、實用專利、實驗實訓教程編著等給予較高獎勵;(4)凝練出植物資源與利用、植物良種繁育、植物分子生物學、微生物與資源生物學、魚類資源利用以及魚類營養與綠色飼料等學科未來的方向,全部具有明顯的應用型發展特征.學科建設的應用型取向為師范及非師范專業的順利轉型奠定了基礎.
2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應用型人才培養藍圖
地方師范院校以教師教育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運行多年,要實現專業轉型發展,必須重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遵循社會經濟需求制定了2015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學生集中在中小學或生物學相關領域就業與考研升學的實際,確立了師范技能與基礎知識“雙扎實”的培養理念,課程群設置突出師范技能、生物學基本理論與技能的培養與訓練.非師范專業按照行業和企業對畢業生技能的實際要求,以技能模塊規范課程模塊,以核心技術確立核心課程,以崗位需求確定崗位技能培養課程群.增設行業認知和行業行為規范訓練課程,加強實踐育人環節,其學分比例提高到30%以上,且保證各學期連續不間斷.這一系列的修訂為未來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指導性藍圖.
3校地合作、產教融合,建設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
高度重視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路子,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校地合作、產教融合,夯實大學生校外實踐育人平臺建設.針對師范生教育見習時間較短、見習學生相對集中,中小學因見習場地不足、設施有限以及接受教育見習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選定了幾所條件較優秀的中小學,在出資完善其多媒體教學設施的基礎上,開啟了遠程視頻教室,可于校內完成部分見習任務,明顯提升了見習質量.通過舉辦生物學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中學生物學教師實踐教學技能培訓及生物學國培計劃等,進一步促進與基礎教育的無縫對接.生命科學學院依托“長江上游珍稀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省重點實驗室、“特色農業資源研究與利用”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的平臺,通過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技術培訓和共建科研平臺等,依靠技術與服務實力奠定校地關系、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如“川西珍稀植物資源研究與利用”省高校科研創新團隊長期為某生物技術上市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合作共建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該公司作為非師范生實習實訓的示范基地,已發揮了顯著的平臺支撐作用.
4強化課外技能訓練,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課外訓練是搞好實踐育人的重要補充陣地[2].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了師范生師范技能訓練指導委員會,聘請教育理論水平高、師范技能強的教師負責組織和訓練.擬定《生命科學學院師范生師范技能訓練大綱與實施辦法》,精選優秀骨干教師擔任試講、說課的指導教師,按照訓練大綱開展強化訓練.選出綜合技能較強和口語表達、板書技能及課堂教學技能等相對較差的學生,由相關教師分類進行技能輔導訓練,精準扶助,再通過班級書法、演講比賽、院級與校級教學技能比賽、省級及全國“華文杯”師范技能大賽等系列競賽,促進師范技能提升.近3年來,生命科學學院創辦了園藝科學、食用菌科學和水族科學等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學生申報立項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0余項、科研項目30余項,學生自主創立了綠川園藝有限公司、中魚觀賞水族有限公司,承接科研成果轉化和產品銷售創收,初步打造成了平臺——項目——轉化為一體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育人體系.
地方師范院校正處在轉型發展勢在必行的關鍵時期,二級學院是專業轉型的主體單元,必須盡快加強技能型師資儲備,應用研究方向整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造,實踐育人基地功能提升和課外創新育人體系建設等,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排除障礙和鋪墊硬、軟件條件,順利實現轉型提高.
[1] 王志蔚,丁黎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專業轉型:背景、困境與方略[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55-61
[2] 黃作喜,王輝,肖小君,等.教師資格認定方式改變后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9(12):30-33
(內江師范學院 “特色農業資源研究與利用”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 內江 6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