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軍
【摘要】為了推進“愛學課堂”的研究,學校根據教師隊伍現狀,構建梯隊式“教師發展共同體”,優化學科“共同體”的研究,推動跨學科融合式研究,推動跨區域聯動,有效促進教師傳承“以賢為范、超越自我”的百年學校精神,提升課堂教學實踐智慧以及“愛學課堂”品牌的影響力。
【關鍵詞】愛學課堂教師發展共同體跨學科融合式研究跨區域聯動
教師專業發展強調教師個體的、內在專業性的提高。但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單打獨斗”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建設“教師發展共同體”,進行團隊學習、參與式學習,是教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愛學課堂”研究的必然選擇;優化“教師發展共同體”,營造“百花齊放”的教學研究生態,能夠促進教師自我管理、自我塑造,促進整個教師隊伍傳承“以賢為范、超越自我”的百年學校精神,提升“愛學課堂”研究的質量與品位。
一、 構建梯隊式教師發展共同體,助推“愛學課堂”實踐研究
為加速“美麗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理論功底扎實、教學業務精湛、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學校構建梯隊式教師發展共同體。
1. 強化語文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做到“一個都不能少”。學校各校區確保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在某個“共同體”之中,并引導每一位教師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引導每一位教師確定共同的目標:“愛學課堂”實踐研究與“范賢”精神的傳承以及“創意實小”品位的提升當做“共同體”的總目標之一。
2. 第三梯隊培養對象覆蓋各備課組,做到“一個都不能缺”。在全員參與“教研組、備課組”這一共同體研究的基礎上,學校確定了“第三梯隊名師培養對象”,覆蓋各校區所有年級的備課組,做到學科“一個都不缺”。
3. 第二梯隊名師培養對象,“一個都不能弱”。學校將張家港市學科帶頭人列為“第二梯隊培養對象”,要求每個培養對象都要圍繞“愛學課堂”確定自己研究的子課題;每個培養對象都要有比較過硬的研究成果;每個培養對象都要有自己草根團隊。
4. 第一梯隊名師培養對象,人人都是領跑者。學校將蘇州市學科帶頭人、名教師列為“第一梯隊名師培養對象”,要求每個培養對象提煉自己比較明晰的教學主張,做好一個課題,帶動一個團隊,打磨一批“見思想、見底氣、見風格”的“愛學課堂”精品課例,并能撰寫較高質量的研究論文。
其中,第一梯隊、第二梯隊以及第三梯隊名師培養對象作為“‘愛學課堂先鋒隊”成員。在特聘導師及我校兩位語文特級教師的引領下,學校傾力打造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研究共同體、發展共同體,讓不同層面的教師在各自所屬的共同體中不斷“刷新”自己,實現個體與共同體的“共生、共進、共榮”,助推“愛學課堂”的研究。
二、 推進“教師發展共同體”研究,構建語文“愛學課堂”“量規”
量規(rubric),一個真實性評價工具,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梁。在這里,“量規”指的是對語文學科“愛學課堂”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準則。
受功利主義價值觀、傳統二元對立思維及人文主義教育失落等因素影響,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顯得比較嚴肅、比較沉重、比較繁雜,“兒童立場”“游戲精神”缺失現象隨處可見。為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在“蘇州市義務教育改革項目——蘇式課堂教學”項目指導專家南京師范大學吳永軍教授等專家的指導下,兩位特級教師領銜的“范賢語文工作室”成員、各類“教師發展共同體”成員將“有趣、有法、有序、能創”分別作為階段研究專題,聚焦“學的關系”“學的方式”“學的資源”“學的品質”深入研究,在探索過程中,制訂了《小學語文“愛學課堂”量規》。
我們初步制訂的“量規”共16條。比如,有能夠凸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的暖場游戲,如故事、音樂、謎語、童謠、頭腦風暴等形式;適時融入微元素,如微教學、微辯論、微演講、微視頻、微習作等;設計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有緊張感;每個有挑戰性的問題不少于三名學生回答等等。“教師發展共同體”的教學研究中,我們以“量規”引導教師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并不斷優化“量規”。
學校組織不同“共同體”的教師,分別執教“愛學課堂”示范課、展示課;組織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分別參加“愛學課堂”同題異構優課評比。各類課的研磨,人人參與其中,采用“一課三議、三課一評”磨課模式。“一課三議”,即針對同一個教師上的同一堂課,進行三次評議。一議,課前,與同伴合作提出教學設想;二議,備課組或教研組評議;三議,課后,集體點評,提出改進建議。“三課一評”,指的是幾位教師執教同題課,集中評議,互學共進。
梯隊隊式“教師發展共同體”研究中,教師磨出自身的專業成長:磨出自己的見解,磨出自己的方法和模式,磨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磨出“教師發展共同體”的專業品質:磨出強烈的成長意識,磨出專業化的研究素質,磨出共生的研究團隊。
三、 推動跨學科融合式研究,探尋“‘愛學課堂金三角”
“跨”,意味著一種交流、一種對話、一種融通。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行為有意識地強調了本學科的重要性而輕視了其他學科的存在。校本教研活動始終也局限于分學科進行,這不利于教師的教學,不利于學科之間的協調發展,更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創意小學、實驗夢想”的核心理念引領下,學校不斷優化管理路徑,創新工作方式,推動跨學科融和式研究,實現學科之間思想、方法和資源等的整合,在綻放“融通思維”之美的同時,探尋“愛學課堂”的本質。
1. “三點讀書”微沙龍——教師讀書的創意品牌。每一天上午十點或下午三點,各校區都有一場讀書沙龍。沙龍核心發言人跨學科自由邀約幾位教師相聚“教師讀吧”。曼妙的音樂,香濃的咖啡,溫暖的陽光,大家分享閱讀的收獲,交流教育教學的思考。活動中,教師豐富了文化底蘊,培育了人文素養,拓展了文化視野,涵養了精神氣質。
2. 跨學科教學研究——校本研修的創意舉措。學校提倡“‘愛學課堂先鋒隊”成員跨學科參與教研活動,形成學科間交流互動的氛圍。研修活動中,教師分享各學科之間的教學資源,整體優化教學方法,形成不同學科之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學科已有教學方式之間的大融合,讓學生“愛學”,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3. “愛學課堂”頭腦風暴——教師例會的創意活動。學校將“頭腦風暴”作為教師例會的板塊之一。教師例會上,不同學科的教師分別代表各自所在的團隊聚焦“‘愛學課堂金三角”——“兒童立場”“游戲精神”“學科本色”,分享“愛學課堂”實踐智慧。
四、 推動跨區域聯動,提升“愛學課堂”實踐智慧
學校以“走出去,請進來,互學共進”的方式方法,實現跨區域聯運,提升教師課堂教學實踐智慧。學校特聘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張曉東博士等專家指導學校的文化發展、課程改革以及課堂教學研究。邀請專家、名師走進語文課堂,對“愛學課堂”的研究進行“望聞問切”。學校積極承辦“2015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頒獎大會暨全國名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蘇州市義務教育改革項目——蘇派課堂教學共同體活動”等,以高品位活動推動跨區域聯運,推進“愛學課堂”的研究。
學校依托“語文特級教師工作室”進行跨區域聯動,與異地結對學校及教育集團成員學校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定期開展“‘愛學課堂,名師有約”系列活動,邀請其他地區語文特級教師工作室成員進行教學交流活動。不同學校文化的碰撞,不同教學風格的呈現,教師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互惠共生”的跨區域聯動,教師在反思與重構中充分吸收各種資源,并將這些寶貴資源成為“愛學課堂”研究的“養料”,提升課堂教學實踐智慧以及“愛學課堂”品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