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華
【摘要】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但現實中開展游戲有諸多不易。本文分析了幼兒園開展游戲不容易的原因,提出了實施游戲第一要務是尊重的理念。具體闡述了尊重表現在認識兒童的成長規律、認可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價值、給予兒童充足的游戲時空和選擇機會,以促進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尊重
游戲對于兒時的我們來說,就是生活,就是玩,它帶給我們自由、自主、創造和愉快。兒時的我們,沒有上過幼兒園,也沒有玩具,一張稍厚的紙,就能被我們創生出很多玩法,樂此不疲的玩個不停;一根小小的牛筋,就是神器,誰的眼力好,手眼協調的將對方牛筋打住,牛筋就成為我們的戰利品;為做漂亮的雞毛毽,會跟在公雞后面,乘其不備扯根雞毛就跑,然后自己動手做個花毽子,變著花樣折騰出各種踢毽子的規則和方法;更不用說跳繩、跳牛筋、玩倒立、爬樹、下河摸螺絲……,記憶中,那些不起眼的小玩意都變成了寶貝,小伙伴們整天樂顛顛地在一起,把個沒有玩具的時代,玩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現在的孩子們都是獨生子女,父輩們捧著這些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掌上明珠,將他們送進了幼兒園,孩子們在這個有系統學習內容、有規律作息時間、有職業教師護理的環境里,想自由、寬松的游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不容易體現在:教師們總覺得要教點什么,于是,上課不能免了,一天一、兩節課雷打不動,游戲不游戲,可有可無;不容易表現在:班級人數多,地方小,沒有固定的游戲場所,即便是有,那也是為了檢查和評比,做做樣子成為擺飾;不容易表現在:沒有時間,吃飯、午睡、上課的環節時間滿滿,等到游戲,時間不夠用了,于是草草收場;不容易還表現在:玩具缺乏,簡單不變的玩具,沒法勾起孩子們的興趣,他們在固定的區域,守著枯燥以及教師的不斷提醒和督促,全然沒有了玩游戲的樂趣。
而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是根植于孩子心中的種子,不給予孩子游戲的權利就是抹殺了他們成長的需要,剝奪了他們童年的快樂。
那么,如何在幼兒園開展游戲呢,我以為第一要務是尊重。
尊重體現在認識兒童的成長規律。所謂規律是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兒童的成長規律是客觀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不管成人承認不承認,規律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起著作用,而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也就是尊重兒童當前的能力。
而把幼兒教育簡單理解成只是技能的掌握、知識擁有的人大有人在。有家長對我說:“幼兒教育到底教孩子學什么?我鄰居家的孩子已認識很多字,會讀書看報了;我同事家的孩子會在5分鐘內做10道數學題了;朋友家的小孩鋼琴已經考了二級……我急壞了。”我笑了,打了個比方:“一位媽媽,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他爬樓梯,可孩子還很小,爬樓梯時,手腳并用,很吃力,媽媽很生氣。當孩子長大一點,她發現,爬樓梯這件事,用不著教孩子自己就會了。其實你就像那位媽媽,心急。有些事現在學不是時候,比如讀書、寫字,那是小學里學的,現在讓孩子學,是不是像很小的孩子學爬樓梯?如果現在就把小學里的東西就學完了,等孩子上小學時,他會怎樣?”其實那些投家長所好,為上小學而預備的學科能力(讀、寫、算),隨著年級的增加,其影響力也會漸漸消失。幼兒教育注重的是:在人生的幼年,在各種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周圍世界的興趣、與人交往的態度以及積極樂觀的個性……或許這些對兒童的學業成就沒有及時可見的影響力,但它們對兒童人生的影響確是長遠。
尊重體現在認可兒童游戲的價值。早在1826年,福祿貝爾就深信游戲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一個多世紀以來,早期教育工作者對游戲的價值深信不疑:游戲是兒童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通過游戲,他獲得了生存技能,找到適合他所存在的世界的特殊方式;游戲是兒童期兒童學習的主要工具……兒童慢慢地形成因果關系的概念,培養辨別、判斷、分析、綜合、想象和表達的能力。
不得不承認,最有價值的學習是通過游戲獲得的。如游戲自選時間,混齡班6歲的浩浩自選了很有難度的拼圖,這種拼圖由九塊不同的立方體構成,立方體的六個面有六幅不同的畫面,浩浩不停地比劃、嘗試著轉動每一個面,調試著顏色和畫面不協調的地方,一個半小時過去了,他始終沒有離開,就在游戲快要結束的時候,他拼出了蜜蜂拼圖,高興地大聲說:“耶,我完成了!”接下來的分享階段,他和小伙伴們分享了拼圖成功的秘訣:“腦子里先有蜜蜂的形狀,先把四個角落的圖找到,然后一個一個面的比對,就這樣終于拼好了。”游戲中,兒童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整體和局部的對比調試,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整合重組,完成了高難度的立體拼圖,且完整清晰地講述了自己的思考,成就感溢于言表。理發店里,4歲的妞妞在做客人,6歲的然然拿著自制的淋蓬頭在給她‘洗發。洗好發之后,他們坐到鏡子前,然然頗有架勢的給妞妞吹頭發,然后拿出牛筋,幫妞妞扎辮子。妞妞滿意的在鏡子前不停的左照照又照照,然然問“好看嗎?”妞妞使勁地點頭:“嗯,好看”。我們看到,兒童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模仿別人的動作、行為、舉止和表情,用他們認為的關于這個角色最合時宜的行為概念來扮演該角色,而不是去具體模仿某個具體的人。其實,不論是何種形式的游戲,都會使兒童的大腦、身體獲得刺激,變得積極主動,使游戲者既能掌握所熟悉的事物,也能對不熟悉的事物作出反應,從而獲得知識、信息、技能和理解,且伴隨著愉悅和享受。游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以練習身體的和心理的技能,而且這些技能能夠重復進行,這對于技能的掌握和自信的建立極為重要。
但游戲不是課程,它是課程實施中教學和學習的一種手段。如何將游戲自然融入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從反思教材、反思兒童、反思教法這三方面發現教育的價值,對教學內容做到無疑難、能變通、可轉化;了解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適合的教學目標;思考如何從兒童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出發,設計無痕教法,突出重點和難點,預設可能出現的教學情況和達到的教學效果,而能讓每個孩子都在積極愉悅的情緒中不斷嘗試、主動探索、專注學習的策略,最合適莫過于游戲。
尊重體現在給予兒童充足的游戲時空和自選機會。游戲是兒童生活的主要內容,甚至非游戲的活動也會帶有游戲的意味,所以對其感興趣的新鮮事物,兒童都會花時間從不同的角度嘗試,針對兒童游戲中重復性行為這一特點,給予他們游戲自選和充足游戲時間顯得尤為重要。如剛學會用剪刀的孩子,游戲時他會反復來到美工區,將區域里投放的手工紙沿直線、波浪線、螺旋線剪一一嘗試,當他選擇離開此區域時,他已會熟練地使用剪刀。同樣在建構區、圖書角、表演區里,孩子們喜歡重復地玩同一個游戲,重復地看同一本書,重復的練習剛學會的技能,而當他們不再重復某一動作或某一種玩具時,說明這一行為已得到了充分發展,那些材料也失去對他們發展的意義,并且在兒童自選游戲時,他們總能準確估計自己的能力,選擇略高于自己已有水平的游戲玩耍,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水平,創造最近發展區,實現自我發展。
除了給予兒童充足的游戲時間和自選機會,教師還要創設溫暖、安全、富有激勵性的游戲空間,給予兒童足夠的寬容和等待。如科學區里,孩子們正在玩“鏡子的反射”游戲,他們不停地變換電筒和鏡子角度,然后記錄下他們的發現“手電筒的紅外線照在鏡子上會反射到我的手上”“一個人在鏡子里面,這四面大鏡子兩面小鏡子會產生很多的人”“一個人拿著兩面小鏡子,兩面小鏡子又可以從大鏡子里反射到自己”……關于鏡子的反射游戲孩子們一天、兩天做不完,教師和保育員就不要去打擾,容許孩子們將未完成的作品放在固定的地點和區域,而不僅僅是此次游戲時間已到,為了環境的美觀和整潔,匆忙將游戲材料收掉。什么時候可以收這些游戲材料呢?孩子選擇別的游戲時!什么人可以決定收這些大大小小的鏡子和電筒呢?玩這個游戲的孩子說了算!這樣的游戲氛圍,創設了游戲的生活,帶給兒童自由、自主、創造和愉快,這樣的尊重,使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