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上班,到老同學阿忠辦公室客串,發現里面的人個個臉上喜氣洋洋,一問才知,該室6名工作人員,全部當上了“先進”。我有些不解:按人事部門的考核規定,優秀指標僅占單位在編人員的20%左右,一間科室,表現再好,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當上先進吧?阿忠神秘一笑,給我解釋道:“當然不全是人事部門表彰的年度優秀,這些指標,來自多個部門,信訪工作先進個人、督查工作先進個人、文電辦理先進個人、信息上報先進個人、建議提案辦理先進個人等等。”
“現在的評先進,有些泛濫成災。”阿忠給我透露了一些“內幕”:“像督查工作和文電辦理先進,是用我手里評先指標跟他們交換的。”阿忠本職工作之余,還兼任市里兩大重點工程的副指揮長,手頭握有一定的業務先進表彰名額。這些業務機構,都有不菲的管理經費,用于表彰方方面面的“先進”,這樣容易避開紀檢部門的檢查。由于有“八項規定”,很多基層部門取消了年終獎,歲尾年終便改用評先進的方式發放變相福利。如果說人事部門表彰的優秀,因為指標數過低,難以體現工作的價值,而五花八門的業務先進評選,更是沖淡了評比質量,還滋生出另類不正之風。再來看看被當作先進權威的公務員優秀指標,其評選過程也是充滿了弊端。
傳統的優秀指標評選方式不外乎三種:一是領導欽定。這種霸道式評選帶有明顯的個人偏見,是最不合理的。二是集體投票。雖然看起來民主一點,卻因為一些人變相拉票,暗中交易,評出來的多是些好好先生,難以服眾。三是輪流坐莊。此法出現在人數相對較少的單位,在一些地方,有連續評三年優秀,可晉升一級工資,或者獎金翻倍的獎勵機制,領導采取了最省事的辦法,內部是皆大歡喜了,一旦曝光,卻會受到人事部門的批評,弄不好連先進指標也給取消。
先進到底該怎么評?顯然是有講究的。筆者就見到一位開明的領導,將單位的各大崗位,根據其勞動強度、工作難易程度,定出基準分,先對全體人員進行公示,在取得三分之二成員通過后生效。然后結合年度考核的完成質量,進行綜合打分,這樣評出來的先進,有公信力,其含金量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