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芳
自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提出“對話式教學”這一概念,教學界便掀起了一場革命。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與深入,對話式教學已經成為國內教學研究的熱點,成為一種“教學時尚”。對話教學作為時代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回聲和折射,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倡導對話教學是否就意味著對傳統教學法全盤拋棄,二者是否水火不容?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合力。
一、對話教學中講授法的運用
“對話不僅是教學的手段和藝術,更是教學的理念和精神”。一些教師對對話的精神理解浮于表面,認為“講授與對話矛盾,認為講授就不是對話教學,于是排除了很有必要的講授而純粹進行對話。這樣,所有活動都貼上了對話的標簽,將對話教學直接引向了誤區,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優質教學的順利進行”。就目前我市農村初中的生源構成而言,部分是農村地區的孩子,另一部分是外來務工子女。這些孩子往往面臨一個實際困難,即視野不夠開闊,這就導致對文本中涉及的某些事物可能感到陌生,另外農村教學條件的一些客觀限制也會導致學生難以體會、接受文本中的情感、精神等。講授法作為一種應用最早、最廣泛的教學方式,當今依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講述、講解和講演等形式的教學,只要在其中蘊藏教師對話的意愿、含有互動的環節和民主平等的情境就都可以加以運用。
教學實踐——《記承天寺夜游》教學片斷
執教《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在學生交流了自己對文章精彩之處的賞析之后,我采用講授的方式對本文的美點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師:剛才,有8個同學從不同角度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文章最欣賞之處的體會與感悟,很好!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們不禁驚嘆,短短84個字,竟然有這么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欣賞的地方。蘇軾不愧為一代文豪。下面老師將本文的美點簡單總結一下:
文章一美在精湛的文字。短短84個字,記敘了事件,描寫了景色,抒發了感情。二美在靈動的結構。由敘夜游之事到繪月夜之景到抒內心之感,環環相扣。三美在生動的描寫。寫景無一“月”字,卻把庭院中的月色描繪得如此澄澈、靜謐。四美在起伏的感情。由“欣然起行”的快樂到“念無與為樂者”的孤獨到“懷民亦未寢”的欣喜到“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慨,情感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本環節之前,課堂上有8名學生交流了自己欣賞、感悟到的課文之美。本文雖只有84個字,但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很多,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章美點進行了賞析,可謂精彩紛呈,但不具系統性。我站在更高層面對學生活動、文本進行小結,通過小結對學生發現的美點進行梳理、概括,對學生欣賞過程中遺漏的地方進行適當補充。這樣的補充與提煉,規范了表達,兼顧了知識的系統性,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生欣賞的水平,有效地促進了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對話教學中誦讀法的運用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提出:“語文學習要用手和舌頭去聯系,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時時這樣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誦讀法作為自古以來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它既是一種技能,又是培養學生語感、審美的重要途徑。在現代中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白話文中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散文等都可以通過學生的誦讀感知文本的情感、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實現深層次的精神對話。中學階段是誦讀成憶的最佳時期,因此,我們可以嘗試以誦讀方式讓學生內化文本作品的節奏、句式、韻律、語氣和情感,進而讓學生與文本的語義和思想內涵對話。
教學實踐——朱自清《春》教學片斷
師:讀文章不僅要讀正確,還要注意停頓與節奏,讀出文字中蘊含的感情。同學們思考一下,第一小節應帶著怎樣的感情去讀。
生:喜悅之情。因為春天就要來了。
生:我從兩個“盼望著”看出這里還應讀出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師:兩個“盼望著”用了反復的修辭,表達了對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你能讀一讀嗎?
(學生朗讀)
師:讀出了那么點味道,這兩個“盼望著”在讀的時候要體現出層次。同學們來讀一讀試試,首先第一個“盼望著”語調讀高點,第二個語調讀低點。
(學生朗讀)
師:調換一下,第一個低,第二個高,再讀一讀,體會一下哪一種更能表達急切的盼望之情?
(學生朗讀體會)
師:你們覺得兩個“盼望著”在朗讀時該怎樣處理更能表達盼春的心情?
生:我覺得第二種更好些。
師:好的。這兩個“盼望著”情感上一次比一次強烈,讀第二個“盼望著”時語調要稍上揚,以讀出對春天的企盼。
(師范讀,學生模仿老師齊讀。)
師:讀出味了,盼望之情蘊含其中。剛才那位同學說了還讀出了有春將到的喜悅之情,從哪些詞中表現出來?
生:“來了”“近了”。
師:好的,這兩個詞讀的時候要稍加強調,你能試一試嗎?
(學生朗讀)
師:好的,讀出了喜悅的感覺。我們來齊讀一遍,語調輕柔一些,“來了”“近了”稍重讀,讀“來”“近”兩個字時音調稍拖長些。
(師范讀,學生齊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好了文章,自然能與作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對文章有更深理解。《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輕松、愉悅的氣息,節奏時而輕快,時而舒緩,回環往復,歷來是誦讀的經典之作。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嘗試從指導學生朗讀入手,讓學生在讀中體悟語言魅力,體會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實踐中,通過師生從容的交流,教師精當的點撥與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漸入情境,對文本、作者的心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悟。
任何事物都具有優、劣兩面,我們不可對其全盤否定,而是要擇其善者。在對話教學中,我們應避免走向一種極端,即將對話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完全對立起來。我們必須承認對話教學往往面臨課堂知識零碎化、課堂時間片段化、對話參與度個別化等問題,必須考慮農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將傳統教學方式一丟了之,而應嘗試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在融合中求得發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