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霞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性質,與思想品德課程有很多共性,因此,將二者資源相整合,可以豐富思想品德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促進學生成長。
一、主題式整合
現行蘇人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編排為單元主題式,各年級同一單元主題下的教材內容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進行有機統整與主題式綜合學習。
一是開展教材內容主題式綜合學習。教師可把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變序或增刪,將一個單元的不同內容由一個主題統領,開展主題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遵紀守法”教學中,教師對《護佑生命安康》、《筑起防火墻》兩課的教材內容進行主題式整合。以“未成年人安全傷害事故”為活動主題,開展一系列研究活動,首先讓學生調研未成年人安全傷害事故的自然原因及人為原因,然后分小組討論,提出預防未成年人安全傷害事故的有效對策,最后給有關部門、學校、家長提出合理化建議。又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分清是非”教學中,教師對《面對誘惑,學會說“不”》、《多一點情趣,多一點高雅》兩課的教材內容進行主題式整合。以“未成年人上網情況調研”為活動主題,開展一系列研究活動,首先調查班級學生上網的時間、地點、內容、對學習的影響等,然后小組討論未成年人上網的利與弊,并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就網絡化學習問題給學校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是開展拓展性主題實踐活動。在結束一個單元的教學后,教師可開展合理的拓展性主題實踐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與體驗,培養其自主探索精神,促進其品德發展。譬如,在教完“孝敬父母長輩”后,我開展了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系列活動:(1)搜一搜: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以父母的恩情為內容的歌曲、視頻和詩文并進行交流、展示。(2)做調查:父母一天的勞作。(3)聽一聽:父母的心里話。(4)去實踐:學當一天父母。完成如下事情:①買菜;②做飯;③刷鍋洗碗;④洗衣服;⑤拖地;⑥交水電費。(5)想一想:當父母的到底累不累?(6)換位想:假設自己當父母,應該給子女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些什么?又如何能保證做到?(7)演一演: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設計策劃劇本,組織編排片段表演、小品表演,通過片斷表演和小品表演展示日常生活中父母關愛自己的幾個場景。(8)說一說:父母是否需要尊敬。(9)寫一寫:制訂“愛心回報”計劃書或建議書,或給父母寫一封信,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10)學溝通:收集有關與人(特別是與父母、長輩)交流、打交道的技巧、資料,設計制作成小報進行交流。
二、開放式整合
思想品德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具有開放性,因此,可運用開放式整合,將各項實踐活動進行統整,從而拓展思想品德教學途徑,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教學空間的開放。要無限延展思想品德教學的空間,可開展社會調查、參觀采訪、搜集資料、社區服務等活動。例如,在教學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保護環境”時,教師通過整合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垃圾與生活”的系列主題活動(見下圖),有效地實現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其次,教學資源的開放。教科書不是教學的全部,不應也不能成為唯一的教學資源,能挖掘學生潛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因素,都屬于教學資源的范疇。
1.思想品德教師要樹立人人都是學生的指導教師的理念,要充分運用身邊的人力資源來指導和幫助學生成長。例如,在教學思想品德七年級《關愛你我生命健康》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火場自救知識和本領,教師邀請身為消防員的學生家長,給學生講座、指導、示范,并在課堂開展模擬演練活動。
2.思想品德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德育處、團委、學科教研組等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其開展的相關活動,培養、鞏固和強化學生良好的品行。例如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多一點情趣,多一點高雅》,是以學會休閑、培養高雅情趣為教育主題。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積極參加以下兩個活動:(1)校園讀書節。結合語文課外閱讀推薦書目,開展“舊書交易活動”、“相約好書”、“漂書”等活動,讓學生讀經典,美言行,以文化人;(2)校園藝術節。舉辦文藝演出,開展“小歌手”“小樂手”等評比活動,讓同學們亮歌喉,展才藝,培養高雅情趣,過健康的生活。又如在思想品德《眾人劃槳開大船》、《不以規矩,難成方圓》、《學會合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園體育節,在運動會、團體操、體育游戲等團體賽活動的排練和比賽中,嚴格要求學生,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3.思想品德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福利院、特色景區等青少年校外實踐基地,讓它們為思想品德教學服務。例如思想品德九年級(全一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主題是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家鄉的傳統藝術、傳統節目、民間工藝、文化特色、名勝古跡等為教學資源,領著學生走進家鄉,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第三,教學方式的開放。思想品德課堂除了可運用探究、體驗等活動方式外,還可組織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勞動或動手制作,實現做中學、做中知。例如在教學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保護環境》時,為了方便人們生活,減少環境污染,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創造設計、動手制作新型垃圾桶”的活動。各小組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合理分工,或觀察拍攝,或設計問卷,或出金點子,或準備材料,或動手制作,讓每個學生施展各自的長處。這樣可以讓學生懂得在今后重視分工合作,找到自己在小組活動中的位置,增強成長自信。此外,還可運用綜合實踐活動信息技術領域,開展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掌握活動的主動權。例如,某教師在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成長不煩惱》、《多彩的情緒》、《與快樂相伴》三課教學中,開展基于網絡的人機交互學習,提供自主學習要求和教學專題網站,將思想品德、生物、心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有機整合,讓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與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成果式整合
思想品德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都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珍視學生生活的價值。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可將學生在這兩門課程中的學習成果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的價值,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常見的成果表達方式有調查報告、小論文、多媒體課件、表演、展覽、網頁(校園網)等。例如在教學思想品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內容時,我就安排A小組同學展示“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課題的研究成果,他們小組成員各展所長:有《垃圾與生活》的網頁課件,設有“垃圾的來源與種類”、“垃圾的危害”、“變廢為寶”等專題;有《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演講活動;有“我市水資源狀況的調查報告”;有“廢舊電池的危害與回收處理”的電子板報;有“做環保衛士,創綠色學?!钡男袆有?;有“精彩環保用語大薈萃”的小展板;也有“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方案交流;還有“我市環保產業榮譽冊和啟示錄”等精彩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學生臉上始終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內心充滿著責任感。
四、評價式整合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突出形成性評價?!薄耙乖u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薄毒C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發展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的表現和素質發展進行整體評價,強調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上關注過程、兼顧結果?!笨梢姸咴谡n程評價的實施上是不謀而合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可將二者的課程評價相整合,使評價成為促進教師教學、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與提高的有效手段。
在思想品德課研究性學習中,我實施評價的基本做法是:先讓學生研究小組自評,不但要他們寫出評定的成績等第,還要他們寫出評定的理由和每個小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然后開展組際互評,讓學生相互之間來評價其他小組研究成果的真實性與價值所在;最后由教師在綜合前兩方面評價的基礎上,認真負責地給每一個小組的研究成果和小組成員的研究貢獻寫出評價結論與成績等第。
評價時,既對研究成果本身評價,又對研究過程進行評價。一個總的原則是:肯定和鼓勵為主,重過程輕結果。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體驗和經驗比其獲得的結果更重要。例如,在針對“水資源利用狀況”所開展的調查研究中,我要求學生走向社會搞調查,其中有個學生體會頗深,他說:“第一次遭到拒絕時,我并沒有氣餒,而是覺得在后面的調查訪問中既要注意觀察人的神態是高興還是憂愁,又要選擇好提問的時間,同時還要大致判斷這個人的文化程度。在仔細觀察后,再做調查問卷就順利多了?!睂W生的這種體驗,不正是我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結果嗎?誰又能否認,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的提高,不會對其終身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呢?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這類進步加以表揚,那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初中各學科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整合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