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霞 陳建周
2014年5月27日,在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出開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的通知以后,節儉教育迅速成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抓手。面對節儉節約,無論社會還是學校都存在一些模糊思想和認識。有人認為:節儉是個人私事,別人無權干涉。有人認為:節儉是過去生產力水平不是很高,物質十分匱乏時代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現在社會發展了,再提節儉有些陌生,不知怎樣做才算節儉?還有人認為:節儉就是苦行僧的生活,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提高。這些表明人們對新形勢下節儉教育的內涵、意義和目的的認知、理解存在褊狹和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節儉教育效果。本文對新形勢下節儉教育的內涵、目標及路徑進行解讀,從而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統一起來,形成全民節約的生動局面。
一、生態文明時代節儉教育的內涵
節儉的美德迫于經濟匱乏或困難年代而產生,然后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代代相傳而不衰,顯示了獨特的生命力。特別是今天,產生節儉的社會經濟條件已不復存在,但黨和政府仍要求全社會重拾節儉品德,大力倡導節儉之風。一方面因為節儉不僅具有經濟價值,而且有重要的道德價值和社會教化功能。另一方面是因為今天提倡的節儉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儉德的思想內涵,摒棄了其落后于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賦予其符合生態文明時代發展要求的新思想、新理念,凸顯了節儉教育的時代內涵和重大意義。
1.節制物質欲望。30年來的改革開放使老百姓普遍富裕起來,擺脫了物質上的匱乏。富裕起來的人們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不再為人所包圍,而是被物包圍,在生活上不再節儉,開始心儀物質,花錢大手大腳,久而久之,對物質的占有和對商品的購買不可遏制,消耗更多的物質成為人們樂此不疲的追求。充滿物欲的人們既掏空了地球,又填滿了地球,引發了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正威脅著我們的生存。甘地早就告誡:“地球只能滿足人類的需要,而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因此,我們今天倡導的節儉不是過分的節約和吝嗇,當守財奴;不是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的苦行僧生活;也不是建國初期“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艱苦樸素的簡單翻版,而是對過渡物質欲望的節制,提倡根據實際需要和生理需要而消費。
2.反對浪費。浪費是節儉的對立面。今天重提節儉,是因為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浪費現象正在撼動我們生存的根基。浪費與消費不同,消費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而使用物質財富,而浪費是為了滿足某種心理上的虛榮而過多消耗物質財富或超出自己生理消費能力進行消費。據統計,全國每年食物浪費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可養活約3.5億,相當于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0。西晉傅咸曾形象地指出:“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可有的人不以為然:“只要我的錢合理合法,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別人無權干涉。”的確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大家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浪費。地球資源的有限性,給每個人的需要和消費設置了極限,必須從能源、資源有限的角度重新認識節儉。
3.節約資源。今天我們提倡的節儉生活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節儉,僅限于生活上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精打細算、勤儉持家,還包括生產領域的節約資源。在生產領域的節約,其內容更豐富,不僅包括對原材料、水、電、土地等能源、資源的節省,既不閑置,又不浪費,做到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即3R原則,而且包括對時間、空間、精神財富等無形資源的節約;既包括對非生命資源的節約,又包括對自然界為我們提供的各種動植物資源,人力資源的節約。尤其是對自然界提供的各種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建設節約型社會還要求我們在利用資源時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
二、節儉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
新一屆政府在執政期間內多次就節儉問題做出重要批示,再結合反思目前社會上嚴重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之風,節儉教育絕不是搞幾次教育活動而已,而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方式變革來長遠謀劃節儉教育目標。
1.適度消費:適度是一種美德,介于不足和過度之間,是一種中庸之道,也是一種生活的智慧。適度消費既不是超出生活的實際需要和生理需要過度消費、炫耀消費,又不是節衣縮食的消費不足或零消費,更不是禁欲。無論是過度消費還是消費不足都是不正常的,都會使社會畸形發展。因此,適度消費就是要學會理性消費,掌控自己的消費生活,抵制各種消費誘惑,提高消費自制力。
2.協調消費:“即使物質財富極豐富,也要保持精神上富有和心地純心,否則富裕的腐化會吞沒我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更要豐富消費生活的內容和種類,做到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發展需要的平衡;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態需要的統一;當前需要和未來需要相協調。不能只注重物質需要,忽視精神需要和生態需要,也不能只注重當前需要忽視未來需要,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為物質所累,成為物的奴隸而痛苦。
3.綠色消費:把生態環保責任納入自己的消費策略,減少能源浪費和資源消耗,具備良好的綠色消費意識。購買商品時,首先要辨認環保標志,購買有環保認證的商品;然后看是否節能,也要考慮包裝丟棄后是否對環境有害。據有關資料表明:94%的德國消費者在超市購物時,會考慮環保問題;在瑞典85%的消費者原意為環境清潔而付較高價格;加拿大80%的消費者寧愿多付10%的錢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
三、節儉教育實施的路徑
1.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宣傳教育。“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生態文明理論是今天重提節儉教育的理論基石。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一定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熱愛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優先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針。”這些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闡述有助于加深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理解,節儉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之策。有限的資源、環境和生態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和發展基礎,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就是對人類生存條件的剝奪和戕害。只有厲行節約,減少浪費,才能保護有限的資源,才能減少對自然的人為干預,為自然恢復留下足夠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矛盾的和解。因此,只有加強生態文明理論的宣傳教育,才能使學生明晰重提節儉的背景、意義,產生踐行儉德的力量之源。
2.加強正確的幸福觀教育。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也是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孜孜以求的目標,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追求幸福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受傳統經濟學和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人們理直氣壯地認為增加收入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和途徑,于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工作、不擇手段地掙錢,物質占有欲無限膨脹。但富裕起來的人們才發現:更多的物質財富沒有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煩惱并不比貧窮時少,甚至更多,而且帶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經常開著寶馬喝著“敵敵畏”,住著別墅嚼著不放心的饅頭、吸著有毒的空氣,這樣的生活沒有安全感,毫無幸福可言。幸福和金錢并不直接相關,幸福是快樂和有意義的結合,是有限的物質追求和無限的精神追求的統一,這是正確的幸福觀,
3.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節儉的實踐能力。節儉不是天賦的自然本能,需要在生活中實踐形成,因此要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活動。一是節儉教育要回歸學生生活。教師不用創設情境,也不用挖掘震撼人心的案例,聯系學生真實的生活即可,如:“哪位同學剛過完生日?能否把自己收到的生日禮物曬一曬、寫出來?”學生肯定樂此不疲,興趣有加地參與進來,教師很快對學生的消費情況一覽無余。然后設問:“在生日的時候,你最想得到什么禮物?(僅限一件)”學生會毫無保留地道出真實的消費愿望,即刻明了學生的消費理念。在此基礎上,教師運用消費原理,分析學生的選擇哪些是現實消費、精神消費;哪些體現了節儉、哪些屬于浪費行為,如何改進?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又能提高其節儉實踐能力。二是關注生活細節,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如開展節水、節電、光盤行動探究主題活動,交流感受與感想,提升學生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