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霞



摘 要: 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制約國家經濟的發展,而農業的良好、快速發展又受制于農業科技水平及農業科技服務質量。本文選取阿拉爾市十二團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從農業科技服務需求者農民的角度分析十二團農業科技服務現狀,進而反映目前南疆農業科技服務的狀況,并通過調查發現南疆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農業科技服務 農戶 南疆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是由科技服務組織、機構或實體將農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相關信息通過教育、培訓、媒介傳播、決策指導等方式介紹給農民,并利用相關的基礎設施、政策支撐環境等構成的系統。高效的農業服務體系可以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進農業生產方法,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增強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是農業實現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堅強支持。本文通過選取阿拉爾市十二團農戶為調查對象,期望以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的方法了解十二團的農業科技服務現狀,并透過十二團農業科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南疆農業科技服務的現狀。
本文選擇十二團為調研對象是由于十二團農業基礎發展水平處于南疆領先位置,是全國農業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1995年就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百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農田大面積推廣了有壓滴灌、高密度、超寬膜、半精量播種、測土平衡施肥、機采棉等高新技術。同時十二團是中國僅有的兩個長絨棉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的長絨棉品種全、結構合理、質量上乘,目前中國出口亞歐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國的長絨棉,多半出自這里。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大大高于南疆平均水平。通過對十二團的農業科技服務的現狀調查,具有很強的區域代表性。
1.阿拉爾市十二團簡介
阿拉爾市十二團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是農一師共青團農場和勝利十九場,1999年3月,十二團與九團、十三團聯合,組建成立了新疆塔里木農業綜合開發股份公司,現為總公司下屬的南口分公司。十二團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位于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上游南岸,北靠塔里木河,南面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鄰勝利水庫,東與十三團接壤。十二團屬典型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熱量豐富,溫差大。
阿拉爾市十二團地理位置特殊,光熱資源豐富,農作物主要以棉花為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長絨棉種植基地之一,十二團種植的長絨棉是由全國唯一的長絨棉研究中心——農一師農科所研制提供的,生產的長絨棉品質全球質量最好的品種。近幾年由于阿拉爾市政府大力推廣紅棗的種植,十二團紅棗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此外,十二團的工業主要是由塑料和建筑支持。十二團擁有全疆第二、南疆第一的塑料制品生產企業塔農塑業集團和施工質量高、社會信譽好,且具有年產值2億元的施工能力的阿拉爾南口建筑有限責任公司兩家龍頭企業。
2.調查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考慮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受訪者對當前十二團農業科技服務的認可度、受訪者需要哪些農業科技服務、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獲取等幾個方面,以此設計一份共計32個問題的問卷進行調查。在調查的方式選擇上,主要采取發放問卷法和深入訪談法,一方面通過問卷的發放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另一方面通過與受訪者深入交談發現出問卷以外受訪者關注的問題,從而對發放的問卷進行有效補充。
鑒于十二團各連隊的發布較廣,在問卷的發放上兼顧各個生產連隊。由于連隊地廣人稀,很難采取其他調查對象的選擇方法,故在問卷發放上采用隨機法。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12份,其中有效問卷103份。在發放問卷時考慮到十二團農戶主要種植棉花和紅棗,所以發放的問卷兼顧棉花和紅棗,其中針對棉農發放80份,收回75份,針對棗農發放40份,收回37份。
3.樣本的描述性分析
3.1受訪者的基本信息
根據收回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受訪者基本信息見表一。從表一不難看出,在受訪者中從事農業生產的男女比率明顯失調,其中男性比率到60.19%,女性比率不足40%。受訪者的文化程度差異較大,有文盲也有高學歷甚至碩士研究生,但是總體來說受訪者的文化水平明顯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訪者高達87.38%。此外,從受訪者的年齡構成看,明顯呈現年齡結構偏老,其中40及以上的受訪者比率高達77.67%。而從家庭總收入看明顯偏低,尤其是棉農,由于近幾年棉花價格低迷,導致棉農收入受到很大影響,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只占受訪者的24.28%。調查者發現,很多棉農都有減少棉花種植的傾向,但是紅棗的價格逐年下降,導致整體受訪者的收入水平偏低。
3.2受訪者對當前十二團農業科技服務的認可情況
受訪者對當前農業科技服務的認可從兩個方面體現:一是受訪者認為科技服務對農業生產有沒有用,二是受訪者對當前農業科技服務是否滿意。從圖一可以看出,在103位受訪者中,認為農業科技十分有用的54人,有點用的43人,沒有用的5人,只有1人認為有反作用,不難看出大多數人認為農業科技是有用的。但是受訪者對當前農業科技服務的滿意度卻不容樂觀。圖二中,在103位受訪者中隊當前農業科技服務不滿意的29人,非常滿意的只有4人,基本滿意的39人,比較滿意的31人。不難看出對當前的農業科技服務受訪者是不滿意的。一方面是受訪者認為農業科技服務用處大,另一方面是對現有的科技服務體系不滿意,兩者有較大的反差。
3.3受訪者對農業科技的需求
受訪者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從受訪者對科技信息的需求的迫切程度、需要的科技信息的種類、應用新技術的主動性等方面體現。
首先,49個受訪者迫切需要農業科技服務,占受訪者的47.57%,而不需要農業科技服務的只有7人,占6.80%。其次,在需要的農業科技信息類別上,選擇種植技術的人數最多高達41人,接下來依次是農產品加工技術、養殖技術、農藥、非農業技術和化肥。最后,在應用新技術的主動性上,積極主動應用的只有32人,其余的受訪者都選擇觀望或跟風。究其不使用新技術的原因,擔心費用較高和沒有好的收益的占主體,分別為29人和31人。
3.4受訪者獲取科技信息的方式
受訪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體現在受訪者獲取農業信息的途徑和受訪者期望獲取到農業科技信息的方式兩個方面。從表二可以看出,受訪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依靠親戚朋友的口口相傳,其占比高達46.60%。從表三看,受訪者在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方式上最期望通過專家到戶到田指導的方式,其比率接近40%,此外,開辦培訓班和發放農技資料所占份額也較多。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有償技術服務的只有14人,占比只有13.59%,表明受訪者目前對有償技術服務的接受度不高。
3.5其他方面
在其他方面的統計資料中,值得關注的包括影響受訪者使用新技術的原因,受訪者應對新技術失敗的對策及在受訪者中獲取信息的工具的選擇等。
表四中,受訪者認為影響其自身使用新技術的因素中市場風險因素居于首要位置,而影響最小的是自身文化水平。表五中,將近一半的受訪者如果使用新技術失敗了會自己摸索原因,求助外界的受訪者超過一半,只有少數受訪者選擇放棄新技術。表六中,收入水平制約了受訪者選擇獲取信息的工具,如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大都會通過互聯網等媒體工具獲取農業科技信息。
4.基于農民視角十二團農業科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4.1農民文化素質偏低
本次調研的數據顯示,受訪者中61.17%的農戶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38.83%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當前農民的受教育程度還很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對當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提出挑戰。此外,通過調研發現受訪農戶受教育程度的差異較大,最好的有大學生和碩士研究生(雖然數量很少),最差的有只字不識的文盲。文化程度直接決定了勞動力理解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強弱,進而決定勞動力利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是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的根本。
4.2農民觀念傳統守舊
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導致其在做決策的過程中,易抱有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缺乏創新意識。此次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農戶在面對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時只有30%左右的受訪者選擇主動應用新技術,而其他大部分受訪者采取觀望的態度,看到別人嘗試效果好才敢嘗試。可以看出,受訪者觀念相對保守陳舊。導致這一問題主要源于其受教育水平低以及收入水平較低,無法承擔嘗試新技術失敗所帶來的風險。
4.3科技服務內容適用性差
農業科技服務一直在進行,但農民認為農業科技服務的效果并不好,主要由于農業科技技術推廣與現實脫節,盡管現在很多新興的農業科技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引入,但是服務的內容與農戶的需求存在嚴重脫節,所以很難讓農民滿意。究其原因,農業科技服務既要考慮技術的因素,更要考慮到服務對象的需求,只有與之匹配的農業科技技術才能更好地適應農業科技服務。
4.4農民農業科技服務的投入受限
農民的收入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近幾年受訪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呈現下降趨勢,導致受訪者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受到限制。此外,農民對于農業科技的投入,最關心的是投入與產出,從此次調查發現,農民愿意花錢買有償技術服務,但是前提是花了錢要能夠帶來更多的收益。
4.5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下
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已呈現出自動化、電子化、智能化、虛擬化的發展趨勢。通過網絡,人們可以搜索到所需的各項信息。但目前農業網站的信息資源不全、更新速度慢、信息分類不科學等缺陷,使用戶對網站的使用率并不高。此外,農民能上網,并不意味著就能直接獲取網絡傳送的農業科技信息。農業網絡信息資源建設內容重復單一、發展不平衡,信息用戶和信息開發人員存在素質、需求方面的差異,這些都制約了農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
此外,由于基層技術人員知識老化,專業結構不合理,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人員不穩定等諸多原因,已經很難滿足農業科技服務的需要,不能及時與農民溝通,提供信息,幫助決策導致農業科技信息傳遞速度緩慢。當前的農業科技服務,成本高和效益窄,時效性差,根本不能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雷.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D].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鄔震坤.基于農戶視角的新型農業科技知識服務體系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
[3]天山網.農一師十二團概況[EB/OL].
http://www.ts.cn/GB/channel4/779/200602/15/227857.html.
[4]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2011-4-3.
http://www.gov.cn/zwgk/2006-09/05/content_378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