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總有“返鄉體”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大都認為鄉村凋敝,哀嘆“回不去的故鄉”。其實,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步驟,既有縱向前進的“時間軸”,也有梯次發展的“空間軸”。拿北上廣和窮山溝的“兩極”說事兒,難免產生“戲劇化”的效果。
尊重,是我們討論鄉土問題的前提。換句話說,“主流輿論”或者“城市視角”,對鄉村或者落后地區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對于渴望變化又要依仗外界力量的它們來說,如果輿論場里對二者的理解都是偏頗或者獵奇的,說不定二者會去呈現“你想要的樣子”。其實,有些輿論之所以對“村里的事”一驚一乍,暴露出的是城鄉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輿論場中農村相對弱勢的“話語權”。對此,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同樣責任在肩,“出走者”和“返鄉者”一樣義不容辭。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無疑是一個長期過程。惟其如此,信息傳播以及傳播者的心態就很關鍵。世上本無“孤島”,用“理解之心”架起“溫暖的橋”,跨越城鄉和區域的“溝壑”,會讓我們的“回鄉之路”更加舒心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