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萬軍
?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文/于萬軍
吉林省2002年稅費改革取消農民“兩工”時,為了保證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發展,規范村內籌資籌勞管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中發[2000]7號)和《吉林省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方案》(吉發[2002]7號)要求和農業部《村級范圍內籌資籌勞管理暫行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了<<吉林省村范圍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暫行辦法>>2003年1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規范了村范圍內興辦生產公益事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修建村屯道路;修建村辦公室;修建文化體育設施;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的其他集體生產公益事業)籌資籌勞行為,有效防止“亂攤派、亂收費”,對減輕農民負擔起到關鍵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一度出現“有事難議成,議成辦不成的狀況”針對這種狀況,按照國家部署,2009年,我省在前郭縣開展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自主試點。在試點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0年我省又被國家確定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局部試點省份。根據國家和省政府部署在全省各縣(市、區)選擇183個鄉(鎮)、17個國有農林牧漁場進行試點;10月份,國家加大了對我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扶持力度,我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由局部試點鄉鎮(場)擴大到非試點鄉鎮(場)。2011年,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展開。2012年吉林省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實際,又制定出臺<<吉林省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自2012年12月30日起施行。上述一連串辦法的實施進一步推進了農村集體公益事業發展,進一步規范了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行為,有效保護了農民合法權益,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大安市紅崗子鄉為例:紅崗子鄉是從2010年11月份開始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多年來,隨著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規模的擴大,在實際工作中出現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分析探索提出對策加以解決。使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在村級公益事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效益。
紅崗子鄉自2010年開始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至今,由于受村級組織財力狀況、地理條件、村民受益不均、村干部組織不力、政策可操作性、建成項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種因素制約,出現了如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部分村級干部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工作嫌麻煩不想申報。因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從申報、實施、決算、驗收都要經過一整套嚴格的程序,才能獲得獎補資金。要經過開群眾會、黨員會、三委會討論,編制申報材料,收取籌資款、招標實施、組織施工、決算驗收等一整套環節。有些村干部反映“事不少、錢太少、活難干、不討好”于是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不想申報。
(二)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不愿意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是按照“公益事業大家辦、資金大家籌、有活大家干、干成給補助”的原則興建村級公益事業的。農民群眾愿意也同意村里搞自身直接受益的公益事業建設如:修渠修路、改水改廁、環衛栽樹等項目,但有部分群眾“活一點也不想干,資金一點也不想出”,等靠要思想嚴重,盼望上級財政全額投入建設公益事業。
(三)申報項目存在“盲目性”。涉及村屯改造等公益項目沒有科學合理長遠的、總體的村屯規劃設計。無序盲目申報項目,造成損失浪費。如我鄉馬營子村沒有先硬化道路而是先建了兩側排水溝,導致硬化道路時無法加寬取直;在鋪設自來水管線時,沒有考慮到修路時抄平撤土會使自來水管線防凍層變淺,導致冬季自來水管線凍實造成群眾飲水困難。
(四)貧困村、特困村達不到政策規定“門檻”無法申報。如我鄉新合村為解決雨季排水問題想申報建設一條排水溝,申報積極性很高,但由于該村為貧困村,農民純收入較低,村集體無收入更沒有資金積累,即使村級組織積極性較高,也無法申報。因為按現行政策規定公益事業項目建成后才能得到獎補資金。村級必須用自有積累資金投入建設公益事業項目,不允許舉債建設。所以項目無法建成也無法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補助。

(五)重建輕管。項目建成后的管護工作還沒有得到重視,如排水溝無人清淤出現堵塞;環村林發生火災或被人盜砍、被牲畜啃食;抗旱井水泵、變壓器、電纜線被盜或被人為破壞。
(六)項目申報以“村級”為單位,致使有一些涉及兩個或多個村的基礎設施類項目,由于申報積極性、財力狀況有高有低,致使項目無法申報,即使單個村成功申報項目,也很難發揮項目作用,出現斷頭路、單邊橋現象。如我鄉《萬發村至紅崗子村至鄉政府道路建設項目》萬發村積極性高、財力狀況好愿意申報,紅崗子村沒有積極性不愿意申報,致使該項目無法申報建設。即使萬發村申報建設該村路段,也只是建了一條斷頭路,無法充分發揮項目作用。
下接(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