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國英
?
探討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中小學校財務管理的影響
文/朱國英
摘要: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國財政改革的一個重大內容,不同于一般企業的性質,中小學有著其在財政管理方面的特殊點,如何在中小學財政改革中很好的過渡并適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就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意義,對中小學校財務管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闡述,對如何提高中小學校的財務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財務管理;中小學校

自財政部于2001年頒布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后,正式開啟了我國的國庫制度的改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最早由發達國家首先采用的財政資金支出管理模式,不同的國家導致了其管理模式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運轉基礎是銀行間的實時清算和財政信息管理兩大系統,以國庫賬單-賬戶體系為基礎,通過賬單-賬戶體系將財政性資金撥付給收款人的國庫支付制度。主要有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付款方式。工程采購、物品或服務采購支出、工資發放等這類采用的方式為財政直接支付。未實行財政直接支付的其余購買支出、瑣碎支出等都采用財政授權支付。單位在國庫集中支付中開通支付專戶,在進行經濟金融活動中可以提出申請,經審核后,將資金從支付專戶中直接支付給收款人的國庫集中支付賬戶。這可以有利的防止財政資金的挪用和囤積,很大程度的降低財政資金的運轉成本,提高效益。
中小學校中教育科研等支出也是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校中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中小學校不同于一般的企業,是個相對特殊的組織,在中小學校中推廣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也是有利有弊的,如何在中小學校中積極發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利影響,規避或減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中小學校帶來的不利影響,逐漸的成為了中小學校管理者和財政部門的關注重點。
作為財政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中小學校帶來的改變和影響是巨大的,這對改革其財政管理模式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
(一)提高中小學校財政資金利用率,利于防范中小學校財務風險
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原有的財政資金撥付環節冗雜和多戶頭存放的弊端就可以得到解決,實施“一單位對應一賬戶”的模式,實施財政資金的統一調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也保證了財政支付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從事后審查變成了全過程監督,對財政資金的收支進行實時動態管理,確保財政資金的合理配置。同時財政資金使用、用途過程的透明化也利于對財務風險的防范。
(二)增強管理人員的財務管理意識
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中小學校中原存在的部分人員盲目、隨意用款的現象得到明顯改善,促進中小學校管理者和相關財務管理人員主動提高管理意識,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管理層開始,逐級往下,改變原有的財政消費習慣,轉變為精細化財務管理,實現業務支出、資金運作、財政資金的電子化管理,進而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三)促進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原有的財政信息存貯、收發模式對于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來說是不足的,也是不適用的,通過專有的網絡系統,對資金活動的過程,例如:預算分配、資金撥款、資金使用、銀行清算等進行全過程的實時監控,這必然會促進中小學校相關的財政部門對電子信息化的投入,不單單是對硬件的投入,還包括了對相關軟件的投入、學習和使用,進一步的推動中小學校財政資金的數據化進程,提高中小學校的財政管理的水平,進而提高中小學校財政資金的利用率。
(四)規范財務收支行為
在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時,原有的一些財政支付制度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制定、修改、創新和進一步的完善財政相關制度和條例,進而規范財務收支行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從側面對財政收支行為的規范性做出了貢獻。
(五)增加了財政預算的執行力度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單位部門的預算為基準,以“指標控制計劃,計劃控制支付”的原則為指導,變原來的總控支出預算為精細到每一個預算項目,確保財政的支出與計劃相同,不出現大范圍的偏差。這可以強化預算的約束力,增加預算的執行力度,減少原來部分人員對在執行預算時的隨意性。從根本上杜絕無預算的資金撥款,從而維護了預算的嚴肅性和約束性,從而促使單位重視和往后編制預算時更加上心,提高預算編制的有效性。
(一)加大了預算編制的難度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要求中小學校在進行預算編制時將預算內資金與預算外資金進行精確的區分開來,這與當前的中小學校在預算編制上采用的總體收支綜合預算制度和教學計劃。招生制度等等不確定性之間存在著矛盾,中小學校在制定預算計劃時,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仍未出,計劃是否能滿額等等問題不確定問題也是預算編制的一大難題,再加上當前的預算編制體系不夠完整,項目預算評估機制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等原因,導致了在中小學校中推廣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難性,使得預算編制的難度增大。
下接(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