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坤,魯劍巍,任 濤
(華中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田間試驗對農學類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
李小坤,魯劍巍,任濤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摘要: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激烈競爭對高級農業人才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物營養類試驗——田間試驗》是高等農業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強的專業課。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鞏固和加深掌握現代施肥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從而具備高效利用養分資源和作物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為保障作物高產和資源高效提供理論和技術服務。
關鍵詞:田間試驗;農學;專業實踐能力;人才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的發展階段。在全面擴招的形勢下,高校大學生能力參差不齊,理論知識不系統,實踐能力不強,尤其是缺乏處理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上市場競爭激烈,社會及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這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三農”問題的提出,高級農業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斷上升,全國各個高等農業院校的發展和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化,而農學類作為農業院校的強勢學科,不論是專業、還是其大學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并表現出特定的規律[1]。華中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要求學生畢業后能勝任各級土壤肥料管理和科研部門,化肥農藥生產、經營及有關應用化工部門,土地規劃管理部門,環境管理、監測及科研部門,各級水利、水土保持科研和管理部門以及大中專學校的生產、經營、管理、科研、教學等工作。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植物營養類試驗——田間試驗》是該專業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作者根據多年的授課經驗并結合學生的感受分析本課程在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實踐能力是指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學生而言,主要是指高校大學生以科學文化知識為基礎、載體,通過實踐環節實現向各種能力的轉化,是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示和現實運用,是大學生整體能力的最終價值體現。具體而言,大學生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在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經營管理、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實際工作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活動相結合的動手、動腦綜合能力[2]。一般認為,大學生實踐能力劃分為大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大學生綜合實踐能力[3,4]。基本實踐能力包括表達能力、適應環境能力、自學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包括實際操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記憶分析能力、觀察想像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專業寫作能力、實驗能力、科研能力、設計能力、發明創造能力等;綜合實踐能力是指獨立地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新問題、攻關新課題的創新能力。
(一)實踐能力影響大學生就業
2013年被稱為有史以來的最難就業年,應屆畢業大學生數量近700萬人。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畢業生數量劇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注重學歷轉為更重視能力,尤其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在招聘會上常常會看到“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的字樣。然而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有工作經驗的大多也與其求職崗位難以匹配,但用人單位不會因大學生沒有時間獲取工作經驗而放寬招聘要求。所以,要想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是惟一途徑。
(二)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照搬書本上的知識已經不能維持人類自身的發展,各方面綜合發展成為主流。將從書本和老師那里學到的東西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則是提高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并成為一個人發展的基礎。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為社會知識的集群,應該具備熟練的知識運用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我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普遍較低,使得新一代人的綜合素質大打折扣。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工作能力。社會實踐可以豐富大學生活、拓展視野、鍛煉交際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培養大學生的交流意識、團隊精神,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此外大學生在我國是一個受保護的群體,在校期間與社會的接觸較少,在家庭和社會的保護下成長,像溫室里的花朵,不能吃苦且自命清高,使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差,使其不能準確地進行自我定位,進入社會后面對過大壓力而導致心理崩潰。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幫助其盡早確立人生目標和自我定位。可見,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三)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
高校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就業情況是關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也與廣大畢業生家庭利益直接相關。如果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畢業生和家長就會對政府產生抱怨,就會影響到社會發展和穩定,同時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為了社會和學校的和諧發展,學校應把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作為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學校應通過加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建設,使大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社會、認清現實,更好地鍛煉自己,使自己具備適應未來社會和工作的能力。同時還應引導他們,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長積極為社會服務,在服務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提高個人的就業競爭力,從而實現高校的價值。
二、現階段農業類大學生應具備的專業實踐能力
不同學科的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實踐能力有其自身的特點。農學是農業院校的強勢和優勢學科,具有農業院校區別于一般院校的本質特點。農業院校農學類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成為該類學院最重視同時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問題。要做好該類院校農學類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工作,首先需要理清農學類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結構。農業類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保證農業院校農學類大學生運用已有的農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常見的農作物生產經營與管理等實際問題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一般包括四個因素:實踐動機因素、基本實踐能力因素、專項實踐能力因素、情境實踐能力因素[5]。
(一)農學實踐動機因素
農學實踐動機是激發和維持農學類大學生進行農學實踐活動的動力因素。農學實踐動機是個體進行實踐活動的首要前提,在維持農學類大學生進行農學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由農學實踐興趣、農學實踐成就動機、農學實踐壓力構成。農學實踐興趣是農業院校農學類大學生想要從事農學實踐活動的意識傾向。具有一定挑戰的農學實踐活動能夠給個體帶來成就感,使大學生對農學實踐活動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與熱情。而農學實踐壓力卻是通過外界施壓,比如導師對個體提出的要求等,迫使個體從事農學實踐活動。只有具備了這3個因素,才能有效地開展農學實踐活動,其中農學實踐興趣和農學實踐成就動機起主導作用,但借助一定的農學實踐壓力也能促使個體達到農學實踐活動的目標。
(二)農學基本實踐能力因素
農學基本實踐能力指農學類大學生在完成具體農學實踐活動中必須具備的最基本心理與生理特征。它是農學專業實踐活動得以開展的前提,是專業實踐能力的基礎部分。農學基本實踐能力因素分為5個部分:在農事操作、田間試驗、生產實習等農學實踐活動中的問題感知能力、“三農”問題的認識能力、機體運動協調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熟練地使用或借助所需的一般工具的能力。
(三)農學專項實踐能力因素
農學專項實踐能力是指農學類大學生在農學實踐活動中完成某一特定的農學項目所表現出來的專項技能。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學實踐活動中專業儀器的使用技能;另一方面是農作物生產與管理中的專業技術,如大田作物種植中的良種、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控技術、水肥管理技能、收獲貯藏技術、畜牧業高產優質養殖技術、經濟作物種植中的提高附加值技術、農產品初加工技術、農村環保生態循環利用技術等。每一項農學實踐活動都包含著特定的農學專項實踐能力因素。因此它是農業院校培養農學類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關鍵內容。
(四)農學情境實踐能力因素
農學情境實踐能力指的是在具體真實的農作物生產經營與管理情境中,農學類大學生根據自身的農學知識、技能及所處的環境條件,恰當且靈活地決定行動策略,妥善地解決常見的農作物生產經營與管理問題的能力要素。它強調對具體情境的分析和決策能力,是農學專項實踐能力的綜合應用。
三、田間試驗課在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作用
《植物營養類試驗——田間試驗》是高等農業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強的專業課。田間試驗是本課程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包括:(1)確定試驗所選取的作物,設計田間肥料試驗方案(如:氮、磷或鉀肥的適宜用量研究等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氮磷或氮鉀肥配合施用效果等雙因素隨機區組設計、氮磷鉀三要素肥料效果試驗等多因素隨機區組設計,等等)。(2)整地、劃試驗小區。(3)計算各處理肥料用量、稱取相應的化學肥料。(4)施用基肥、播種或移栽、澆定苗水。(5)田間管理,如除草、澆水、松土、打藥等。(6)開展作物生長指標的田間調查工作,如株高、葉片數、冠幅、莖粗、分枝數等。(7)植物營養診斷與施肥,如:通過測定葉綠素SPAD值、植株各部位氮養分含量、作物冠層NDVI值等,開展相應的追肥策略。(8)收獲、測產。(9)作物品質的測定,如:維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淀粉、硝酸鹽含量等。(10)撰寫試驗報告。通過實踐教學,能使學生鞏固和加深掌握現代施肥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從而具備高效利用養分資源和促進作物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技能,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服務。根據授課老師們自己的教學感受及對學生的回訪,本田間試驗課程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培養了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學習田間試驗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土壤學》《植物營養學》《作物栽培學》《土壤農化分析》《植物營養研究法》等專業課程,對理論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而田間試驗給他們提供了實踐的機會。
試驗前,學生們要運用已學習理論知識到田里采取基礎土壤樣品,測試分析土壤的養分含量,計算土壤能夠供應給作物的養分量。通過合理估算目標產量、查閱資料等方法,計算當季作物養分需求量,進而計算每個試驗處理的施肥量。完成試驗的設計,實施。試驗過程中,學生們要應用一系列的方法開展作物營養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制定追肥措施,以保證作物生長后期不脫肥,從而獲得高產。作物收獲后,學生要利用已學的統計方法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檢驗,找出最佳的施肥處理,為合理施肥提出科學依據。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能夠認識到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具體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實踐中使專業知識的科學性得到了驗證。
(二)提升實踐能力
在授課老師的指導下,大學生走進田間,全程參與田間試驗。按照試驗計劃,種植作物前要先施用基肥,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學生會選取條施的方式施肥。然后,根據作物的特點播種或者移栽(如玉米、大豆等作物直接播種,而番茄、辣椒等作物則需要先育苗再移栽),在此過程中訓練提高了學生作物栽培能力。接著進行田間管理,細心觀察、記錄植物生長過程,調查獲取相關數據并分析不同施肥處理之間的差異,增加了對肥料效應的認識。
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除了施肥環節還需要練習和掌握其他管理措施,如澆水、除草、松土等,提升了大學生作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作物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病、蟲害等現象,要求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由于田間試驗課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進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還能主動和任課老師探討其他相關問題,從而了解和積累農業生產中的經驗和教訓。在開展肥料學田間試驗的過程中,也學會了科學運用基本的農業用具,這對大家將來繼續求學或參加工作后更好地服務“三農”具有重要意義。
(三)發現自身不足,糾正學習誤區
面對試驗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學生發現自己有時候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甚至對已學過的專業知識存在遺忘的現象,使他們意識到這正是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嚴重不足。雖然通過考試前的緊張復習,很多同學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績,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掌握全部的知識。本課程糾正了學生以前學習中存在的誤區,使他們認識到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是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要求大學生具備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例如,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到一個著名茶葉公司應聘,老總要求學生利用已學知識提出茶葉如何施肥才能產量高、品質好。該同學利用本課程的田間試驗流程,介紹了如何通過茶葉田間試驗提出合理施肥的依據,現場征服了老總,當場簽約成功。可見,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更加注重將知識內化并與實際農業生產相聯系。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
(四)體會勞動意義,增強集體意識
當代大學生從小在父母、長輩們的呵護、教導下成長,使得90后的孩子自制能力普遍較差。調查發現,吃苦耐勞精神對于大學生來說越來越陌生了,很多大學生在家里幾乎沒干過家務,更不用說吃苦頭了。由于社會和家庭環境造就了大學生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多數學生不但生活自理能力差,更嚴重的是他們缺乏一種吃苦耐勞的能力和堅忍不拔的意志。當生活中遇到問題或困難時,適應能力差,不能進行自我調節,常常失去信心,任性、嬌氣、怕吃苦,勞動觀念淡薄。由于本課程是在田間開展試驗,有時同學們會頂著炎炎烈日、克服繁重的學習壓力每天輪流在田間進行觀察、管理。雖然過程有些辛苦,但當收獲果實、得到理想的試驗結果時,就體會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正內涵和勞動的意義。同時,本試驗課程還培養了大學生吃苦耐勞、敢于付出的可貴精神。另一方面,田間試驗課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同學集體參與,大家團結協作,共同為試驗的順利進行努力。這增強了學生們的集體意識,提高了協作能力。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本課程避免了高等農業院校重理論輕實踐教學的弊端,讓大學生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優化自身的素質、能力和知識結構,對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具有一定作用。但田間試驗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缺乏一定靈活性,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各項與植物種植相關的工作流程,缺乏全局意識,難以形成決絕問題的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同學認為,田間試驗教學只不過是理論教學的簡單演示和驗證,應該也涉及一些創新試驗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還有同學認為,當今大學生涉足專業領域知識較少且不系統,對社會就業情況了解更少。如果能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獲取更多與專業相關的就業及產業的知識對于大家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本門課程在實踐過程中,還可以融入更多的課外拓展教育以增加學生們的專業認知深度以及廣度。
雖然教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受到課時限制、實踐教學硬件設備的要求,以及經費不足,使一些教師或因惰性心理,不愿在實踐能力上下功夫;或認為在現有條件下提高實踐能力太難而產生懼怕、畏難心理,舍棄了培養實踐能力的教育環節,采取鴕鳥政策,進而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故應加大用于培養學生實踐方面的硬件設施投入。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學校基礎設施的優劣決定了這個學校學生實踐水平提高的深度和廣度。面對當前社會對人才在實踐能力上的需求,結合學生在提高實踐能力方面的實際需要,應在硬件設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如:加大基礎實驗室的投入,建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長期合作單位,建立和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建立硬件設施,讓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深化為較具體的感性認識。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才的競爭已成為當今社會競爭的焦點,而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已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農業大學的學生能夠將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通過創新并運用于實踐中,這樣的人才才是當今社會急需的人才。
(責任編輯:夏璐)
參考文獻:
[1]施芬,吳文良,岳敏.農業院校農學類大學生實踐能力結構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1):175-178.
[2]劉興亞.淺析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內涵[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6(3):112-114.
[3]鄧輝,李炳煌.大學生實踐能力結構分析與提升[J].求索,2008(3):162-163.
[4]趙建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概念、結構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9(7):88-90.
[5]劉磊,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21(4):1-4.
Cultivating Agronomy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n Practice:From Field Experiments
LI Xiao-kun,LU Jian-wei,REN T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Advanced agricultural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have stronger ability in practice becaus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growing and competitive market.“Plant nutrition experiments - filed experiments”is a comprehensive,strong practical courses for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could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modern fertilization techniques,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ervice for protecting crops’ higher yield and improving the us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Key Words:field experiments;agronomy;professional practice;talented pers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6-0045-04
作者簡介:李小坤(1979-),男,湖北宜城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作物養分管理與現代施肥技術。
收稿日期:2016-03-04修稿日期:2016-03-26
基金項目:華中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田間試驗對農學類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2014C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