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芳,徐 倩
(江蘇大學 1.海外教育學院 2.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學校治理·
來華預科學生文化差異與管理方法研究
謝志芳1,徐倩2
(江蘇大學1.海外教育學院2.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鎮江212013)
摘要:預科學生是來華留學生中一個具有獨特特性的群體,舉辦預科教育的高校要針視其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及特殊性,在尊重外國文化、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采取趨同管理等方法,加強對來華預科學生的管理,實現來華留學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預科學生;文化差異,特殊性;趨同管理
2009年3月27日中國教育報頭版刊登記者焦新的文章《保證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 提高政府獎學金使用效益——本科來華留學生將接受預科教育》,文中指出“自2010年9月1日起,對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新生在進入專業學習前開展預科教育。……并引入競爭機制,強化對大學預科學生的管理。”事實上,我國高校的預科教育在清末民初就已出現,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對照西方,其大學預科教育有更長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預科教育雖屬大學前的預備教育,但其作用不可替代,它是連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也是西方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穩定基石和重要一環,大學預科教育在西方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教育現象。
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社會開放程度的加大,再加上中華古老燦爛文化特殊的魅力和強大的吸引力,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和一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的快速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在國外,“到中國留學去!”是常常可以聽到的一句口號,留學中國正在成為當今世界的一股新潮流。據教育部2015年3月18日公布的《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的377,054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長比例為5.77%(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中國政府獎學金生36,943人,占來華生總數的9.80%;自費生340,111人,占來華生總數的90.20%[1]。”可以看出,來華留學生的規模總量在不斷快速增長,其中也包含了中國政府獎學金生。近年來,教育部通過出臺措施和政策,在2005年委托同濟大學等相關高校預科教育試點的基礎上,從2010年起,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新生預科教育工作全面實施,這是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工作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對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提高政府獎學金使用效益,確立來華留學生的專業準入標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作為銜接中外教育必不可少的預科教育也得到了社會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和認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高校一線的教育管理者關注、思考和研究來華預科學生這樣一個具有獨特特性的群體。
隨著我國政府持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使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名額大幅增加,從近幾年教育部統計的數據看,一直呈幾何級增長,自然接受預科教育的來華留學生已經成為高校主要的教育管理對象,預科學生是來華留學生中一個具有獨特特性的群體,他們和其他來華留學生一樣,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華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化差異問題,因此,探究文化差異和預科學生管理方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差異內涵及預科學生特點
(一)文化差異內涵。梁啟超先生給“文化”的定義是,“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荷蘭學者、文化大師霍夫斯坦特(Geert Hofstede)定義“文化”為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并指出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他們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就會有差異。他通過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不確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和男性度與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等文化四維度調查數據的分析,證實了不同民族文化差異的存在,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可以看出,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差異可以理解為共同的心理程序差異,主要表現為不同價值觀和風俗習慣以及深層次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沖突[2]。文化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來華預科學生在中國學習、生活也離不開文化,他們來華后的太多“不和諧”音符都與文化有關,大都是由于文化差異的矛盾,未得到及時妥善解決而產生的。
(二)預科學生特點。中國政府獎學金預科學生在1-2年的預科學習結業以后,符合獎學金評審條件就馬上進入國內各高校繼續學習專業,他們在中國學習和生活的時間最短的也要3-4年,最長的可能8-10年。因此,舉辦預科教育的高等學校要按照《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的要求,加強對預科學生的管理。中西方文化差異,預科教育成為有效的銜接點。
來華預科學生的特殊性,從他們提交的材料看,入學前在本國所受教育程度不高,絕大部分只相當于高中畢業水平,有的甚至還更低;相比層次較高的學歷生來說,他們眼界不開闊,生活閱歷淺,知識水平低;從年齡來看,一般都比較小,17-18歲左右,正處于“心理斷乳期”,相對自理能力較差,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從其來源看,預科學生幾乎清一色來自亞非拉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自身經濟情況差,不如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學生,這使得他們在方方面面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高校一般采用強化教育方式,課余生活單一,基本都是過著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再加上環境陌生,孤獨感會常常陪伴他們。預科學生文化差異問題涉及面廣,表現最為突出的主要有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隱私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鑒于預科學生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等特殊性,簡單采用異于中國學生的管理方式即“存異”管理方式顯然跟不上我國留學生教育發展及規模迅速擴大的步伐,也不利于高校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和和諧校園環境的建立,預科學生教育要有一種文化交融的眼界,排除中外在教育方面的雙重標準,這既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各高校管理預科學生的新理念,也就是圍繞趨同管理,以積極引導取代特殊照顧,幫助預科學生克服困難。因此,趨同管理并不是一刀切的無視預科學生文化差異多樣性的機械式管理,而是一個鼓勵各種文化相互融入、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過程。盡管預科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但他們的本文化、異文化在這個過程中都應得到尊重與保留,在管理過程中要遵循“同中有異”的原則。
二、實施趨同管理的方法與途徑
(一)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是實行趨同管理的基礎。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是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推進來華留學生工作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對預科學生的教學管理,要按照“學習上嚴格要求,認真幫助”的原則來進行趨同教學管理,在教學環節上趨向于與我國民族預科學生相同的管理,避免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矛盾。在教學管理上,針對留學生在語言文化方面基礎差的特點,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適當采取靈活的措施。例如教育部接受預科學生試點高校南京師范大學的做法,管理嚴格主要體現在考勤方面。其考勤規定基本是參照國內民族預科教育的內容,“考勤的執行辦法是,首先任課教師嚴格考勤,每兩周進行一次統計,并在每班教室張貼考勤表。實行班主任談話制度,班主任對出勤情況較差學生進行談話,并做談話記錄,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再由負責學生工作的預科副主任進行談話并做談話記錄,最后由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院長進行談話,力爭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出勤率,保證學生到課堂接受教育。” 這樣也就為預科學生達到預科教育結業標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嘗試趨同生活管理。預科學生一般年齡偏小,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相對突出,他們的情緒極其容易消沉頹廢,常常會降到最低點,對新文化消極拒絕,不安心學習和生活,極度渴望回國,時常出現焦慮、抑郁、敏感、孤獨、失望等癥狀,我們也感覺到他們在自尊心增強的同時,自卑感也在加重。克服文化差異最需要的就是理解、溝通和交流,因此要為預科學生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如山東理工大學嘗試的“1+1”中外合宿的做法[3],即1名中國學生和1名外國學生住宿的管理制度,與中國學生合宿最大程度地滿足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另一方面,在中國室友的幫助下,留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提高了中外學生的交流程度,有預科學生的高校可以嘗試這種中外學生合宿模式;鼓勵預科學生參與有關國際學生社團或者國際學生自治組織,參與其組織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他們深入接觸到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體驗到中國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見聞,打開他們眼界,增強對中國的了解,激發了學生預科學習的熱情。同時,也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消除他們的孤獨感,更加有利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預科學習中。可以看出,他們自身的體驗和經歷,能夠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入鄉隨俗。
(三)搭建網絡教育平臺。目前,信息化、網絡化、終端化已成為中外學生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學習形式。教育部《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要求,“我國應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促進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提升[4]。”根據意見要求精神,在預科學生的教育管理中,要充分利用電子系統使中外學生進行信息共享,努力實現教育機制的本土化與國際化融合,隨時都可以滿足預科學生形式多樣的學習和活動需求,如在日常管理上,通過校園網站、QQ群、飛信、微信、BBS、博客、電子郵件等各種網絡手段,使管理者能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動態,也方便學校發布信息,當學生需要與教師商討問題時可事先預約,節約師生時間,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四)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預科學生來到中國,遠離家人和朋友,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飲食氣候不習慣,文化習俗不同;短短的預科教學,學習強度、壓力都很大,加上他們心里承受能力較弱,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失落、無助、缺乏安全感等心理感受和諸多不適應,嚴重的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因此,重視預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跨文化心理適應問題,高校要提供專業化的跨文化心理咨詢和輔導。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將留學生個性心理風險的疏導與防范工作納入學校心理中心整體工作,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建立留學生個性檔案,將來華留學生醫療保險覆蓋到全體預科學生。留管干部和任課教師善于觀察和掌握來華預科學生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做好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對于個別嚴重行為異常的,如出現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狂躁癥等,要及時適當進行心理干預或者送專科醫院接受治療。
在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規模的同時,各高校必須重視預科學生這一獨特特性群體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及特殊性,在尊重外國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加強對來華預科學生的管理,切實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從而推動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王金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EB/OL].(2015-03-18)[2015-04-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3/t20150318_186395.html.
[2]周波.淺議高校留學生跨文化管理[J].教育教學論壇,2011(20):111.
[3]牛書田.留學生教育實踐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5.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EB/OL].(2013-03-01)[2015-04-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29/201303/148072.html.
Research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Management of Pre-university Students
XIE Zhi-fang ,XU Qian
(University Jiangsu)
Abstract:Pre-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ever been a unique and distinct group of foreign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Universities with preparatory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specific importanc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faced by these students.Respecting foreign culture and in the same time actively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he universities need to adopt convergence manage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pre-university students;cultural differences;distinctiveness;convergence management mode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6-0069-03
作者簡介:謝志芳(1965-),男,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收稿日期:2016-03-28修稿日期:2016-04-16
基金項目:2014年江蘇大學來華留學教育項目課題“來華留學教育趨同化管理研究——以地方高校為對象”;2015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我校留學生趨同化管理的思考”(JDXGSB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