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才,趙悅悅
(淮南師范學院 1馬克思主義學院;2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
學習習近平網絡觀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吳玉才1,趙悅悅2
(淮南師范學院 1馬克思主義學院;2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高校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網絡觀,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主動占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提升網絡新媒體運用能力、網絡輿情研判能力、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和網絡文化管控能力,為建設網絡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習近平;網絡觀;網絡新媒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互聯網問題,高瞻遠矚,創新性地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形成了系統的網絡觀。習近平網絡觀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包括網絡安全、網絡強國、網絡交流、網絡主權、網絡治理、網絡文化等方面內容,其中關于網絡治理和網絡文化建設等方面論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要求。習近平在調研三大中央媒體后,特別提出48字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使命,“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正以獨特的技術特征,逐步改變著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技術載體,極容易為其他勢力所用,復雜多變的網絡輿論和社會思潮沖擊著主流意識形態,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2013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1]中宣部、教育部在關于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的文件中,明確要求把掌握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操作技術作為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的必備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新媒體技術,同時在此基礎上,培養互聯網思維,運用新媒體開展工作。
(一)掌握網絡新媒體技術
不同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技術更新頻繁等特征。無論是國外新媒體的代表Twitter、Facebook,還是國內的微博、微信,其本質就是為公眾提供網絡社交服務。這些新媒體的誕生除了科學技術的推動,還具有社會人群的內在訴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就要求我們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不能被動學習,而應主動出擊,不僅要了解它們的各類基礎功能,更要熟練掌握各類延伸功能。比如,隨著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的迅猛增長,一些新興的手機APP軟件同時也衍生出社交功能,發揮了部分網絡媒介作用。對于新媒體技術,我們要反應及時,迅速跟進,把握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如果一味地消極被動,固步自封,甚至頑固的排斥新媒體技術,將會使工作陷入被動。
(二)培養互聯網思維
網絡新媒體的誕生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理念和格局,構建了新的傳播秩序,同時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在傳統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而在新媒體時代下,人人皆可成為傳播者,多元的傳播渠道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熟練掌握技術的基礎之上,要轉換思維模式,培養互聯網思維。與傳統思維模式相比較,互聯網思維具有平等性、創新性、開放性、互動性、及時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要主動適應互聯網環境,積極學習“網言網語”,掌握網絡環境中的行為模式和交流方式;二要不斷深入到互聯網環境中去,把握互聯網思維特質,做到與交流對象無障礙交流、交心;三是善于運用互聯網新思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縫對接、有機融合。
(三)運用網絡新媒體
在實際工作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體現新時代的特征、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我們要緊密聯系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特點與實際,創新教育模式,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新媒體技術為手段,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主流意識形態;主動開設“公眾號”、建立微博平臺等新媒介,在虛擬世界實現與教育客體的良性互動,積極拓展有效的網絡教育途徑;掌握抵御防范網絡攻擊的技術規范和技巧,化被動為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不斷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習近平同志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盵2]我們應積極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加強網絡輿情的收集和篩選,提升網絡輿情的預判和甄別能力,掌握互聯網輿論的話語權。
(一)關注網絡動態
網絡社會是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反映,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環境呈現復雜多樣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關注現實社會熱點問題的同時,還要關注網絡輿情,掌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積極利用網絡交流共享平臺,關注網絡思想動態。通過網絡平臺,一是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充分利用平臺分享好的經驗和做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可以更加貼近網民,傾聽網民心聲,匯集“網言網語”、“微言微語”,對信息數據進行有效采集;三是可以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結果進行調研反饋,實現信息的雙向溝通,有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網絡自組織系統,為后期的網絡輿情分析打好基礎。
(二)設置網絡議題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的即時性和快捷性,呈現出“蝴蝶效應”式的能量聚集,如果反應不及時,預判失誤,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在前期網絡輿情收集整理的基礎之上,我們應針對一些網絡輿情的熱點問題,主動設置議題。這些網絡議題可按性質進行分類設置,如反映國內社會時事政的反腐問題、“兩會”熱議,反映社會生活類的“打拐”問題、“二胎”問題、“房價”問題,反映國際熱點的中日關系、南海問題等。通過預先的網絡議題設置,組織人員就專項問題進行預估,對可能發生的輿情危機進行實時觀察和預判,進行輿情信息專門化的研究,從而提升網絡輿情的判斷能力。
(三)加強信息甄別
網絡環境的復雜多樣性,造成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在前期預判的基礎之上,利用數據和經驗提升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快速發展,使謠言傳播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具有了極大的破壞性。對于這些有害信息,我們應堅定信念,認清有害信息的本質,幫助網民澄清模糊認識,做到“探根溯源,證偽證虛,駁斥謠言,澄清事實”,及時消解不良信息的影響,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如何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習近平同志指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時、度、效?!盵2]這一科學方法論是對輿論引導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深刻理解“時、度、效”的方法論內涵,從三個維度提升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
(一)反應及時,準確定位
時,具有“時效”和“時機”的雙重內涵。它要求輿論引導主體,一是要審時度勢,具備縱覽大局的宏觀視野,辨識事件本質,堅定輿論引導的政治立場和網絡話語的主導權;二是對互聯網上政治、社會、民生的熱點輿論,要做到第一時間發聲,向公眾快速、全面、準確地傳遞信息,積極回應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有效防止網絡謠言的滋生和蔓延,搶占網絡輿論的制高點;三是要準確定位,精確判斷,切準時代脈搏,找準輿論引導的切入點,把握時機,準確解答問題,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信息,強化輿論宣傳的引導作用。
(二)堅持底線,把握方向
度,指的是“尺度”和“準度”。這要求在網絡輿論引導工作中,一是要提高認識,找準方向,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立場正確,具備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判斷力,不能出現導向性偏差;二是網絡輿論引導應把握尺度,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公正、公平、客觀的進行宣傳引導,既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引導,又要防止過度夸大渲染,激化社會矛盾;三是網絡輿論引導應堅持底線,把握準度,掌握“火候”,對需要及時回應的事件,主動應對,掌握主動,如果消極應付將陷入被動,對需要繼續觀察的事件,可以持續關注,深入研判,選擇合適的節點進行引導,強化輿論宣傳的正面效應。
(三)增強效果,注重效益
效,是指“效果”和“效益”。它著重于解決網絡輿論引導的作用性和影響性問題,共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在“效果”層面上,網絡輿論引導應注重工作方法,不能刻板、生硬地開展工作,而應追求工作的方法和藝術,充分了解受眾群體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采取傳播方式,使輿論引導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效益”層面上,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不能為了引導而引導,只注重方法,不注重受眾群體的主觀需求。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工作理念,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為公眾輿論監督提供網絡發展空間,體現良好的社會效益。
2013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網絡社會管理,確?;ヂ摼W可管可控,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2]這一論述對強化網絡文化建設的管控力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校園網絡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領域,既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多樣性、群落性的典型特征。教師和學生是校園網絡文化的主要構成,在虛擬世界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強化校園網絡文化管控能力,建設清朗的校園網絡生態,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開展的有力保障。
(一)弘揚網絡倫理道德
網絡倫理道德,是人在網絡環境下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之大學生群體存在對網絡社會中平等、自由、開放理念的不當理解,缺乏自律和他律,使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在網絡文化中盛行,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在校園網絡文化中,弘揚網絡倫理,發揮道德教化的引導作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在學校層面應制定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準則,對青年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規范,做到行而有序、為而有度;其次,教師作為校園網絡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日常網絡文化活動中應以身作則,遵守網絡倫理道德,為學生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再次,教師通過開設相關網絡倫理道德課程,利用課堂教學,教師對學生進行深入教育,普及網絡倫理道德知識,增強個人的道德責任感,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尊重網絡倫理道德,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二)修復校園網絡生態
校園網絡生態具有較強的自組織能力,是由其自身的開放性和動態性決定的。在一般環境下,校園網絡生態具有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對網絡文化中的缺陷和問題可以自動調試并修復。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熱點事件,網絡輿論常常進行“三觀”的大討論,如老年人摔倒扶不扶問題、公交強行讓座是不是道德綁架等,在爭辯的過程中逐漸推動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們在增強校園網絡生態的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時,也應主動出擊,對網絡生態進行內外修復,促進校園網絡生態的良性循環。一方面,“互聯網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載體,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培育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提升網絡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我們要提升外部網絡修復的“微治理”技能,在不違背黨的大政方針、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學生在網絡活動中出現的認識模糊、網絡行為失范等問題,要采取批評教育等手段,糾正認知錯誤,矯正行為偏差,規范網絡行為,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三)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
2014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3]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信息化資源的同時,應充分認識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提升管控能力。首先,高校應依據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時跟進,制定相應的校園網絡文化管理規定,做到有律可守,有規可循;其次,高校應加強網絡法制宣傳,通過對學生宣傳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增強網絡法律意識,規范和約束網絡行為;再次,積極探索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形成高校黨委統一領導,學校宣傳部門牽頭,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
高校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前沿陣地,網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主動占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努力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為建設網絡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1]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N].人民日報,2013-08-21
[2]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2/16/c_1117481089.htm
[3]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強調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02-28
(責任編輯:陳九如)
Adopting Xi Jinping's Views on the Network to Improv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u Yucai1, Zhao Yueyue2
(1CollegeofMarxism; 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ainanNormalUniversity,Huainan,Anhui, 232038,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riously study Xi Jinping's views on the Network. They must actively occupy the new fro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network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use the new network media, analyze and guide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o supervise over the network 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ideological guarantee and public support for the building of a powerful network kingdom and fulfillment of the goals set for “the two centennials”.
Xi Jinping; View on the Network; the new network media;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02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計劃項目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SZZGH1-1-2016-19);淮南師范學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團隊
吳玉才(1964-),男,淮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趙悅悅(1980-),女,淮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輔導員。
G641
A
1674-5337(2016)04-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