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鳳,顧 蓉
(西安交通大學 1宗濂書院;2學生處,西安 710000)
?
書院制下“朋輩教育”與新生適應性的提高
梁俊鳳1,顧蓉2
(西安交通大學 1宗濂書院;2學生處,西安 710000)
書院制下“朋輩教育”實現(xiàn)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從新生學習適應性、情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大學認同以及生活適應性現(xiàn)狀分析新生適應性中存在的問題,實踐證明朋輩學長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閱歷對新生展開引導、幫助是一種“雙贏”模式。
書院制;朋輩教育;大學生;新生適應性
書院制是指學生在學院完成專業(yè)課的學習,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價值觀培育、公民素養(yǎng)與禮儀培養(yǎng)等一系列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在書院中完成,書院旨在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國際視野以及核心競爭力的全面發(fā)展人才。學生在第一課堂(學院主導)完成專業(yè)課的學習,在第二課堂(書院主導)中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大學生活導航、學業(yè)規(guī)劃、素質(zhì)拓展、心理輔導與困難援助等一整套育人計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些計劃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發(fā)展健全的心智以及形成偉大的人生理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挑選政治覺悟高、成績優(yōu)秀、有一定工作經(jīng)驗的高年級學生,對新生開展幫扶、指導、教育,引導和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一種學生教育和服務模式的“朋輩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
(一)有利于新生盡早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是書院制一個首要任務。由于受自然環(huán)境、家庭背景、心理因素、個性差異、文化差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新生入校后會出現(xiàn)多種心理不適,從而使得適應環(huán)境成為他們進入大學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1]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能為此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但由于經(jīng)驗缺乏、能力不夠和心理準備不足,他們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書院招募優(yōu)秀的朋輩學長,可以幫助新生避免犯錯、少走彎路、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盡快地融入良好的、友愛的校園氛圍中。
(二)有利于朋輩學長的成長與進步
書院通過“朋輩教育”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是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又一個途徑。新生在朋輩學長的關心和幫助下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等方面能盡快地走上正軌,曾經(jīng)有和新生相同問題的朋輩學長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悟指導和幫助低年級同學,會提升他們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朋輩學長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朋輩學長身先示范、以身作則在班級中凝聚一股正氣,有利于形成和發(fā)揚良好班風。朋輩學長和新生交往中的相互激勵、有效溝通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和提高批判性思維。這些都有利于朋輩學長和新生的共同成長和進步。
(三)有利于學生畢業(yè)后在社會上的自立發(fā)展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新生因受到朋輩學長在學習、情感、人生和價值觀方面的幫助,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和諧、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畢業(yè)后必然會將這種人際關系帶到社會上。新老畢業(yè)生在社會上通過自己朋輩學長或學弟(妹)的介紹、幫助和扶持,更易于就業(yè)和找到發(fā)揮自己所長的機會,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和家庭婚姻甚至一生都能享受到無窮無盡的幫助,謀得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該調(diào)查以西安交通大學2014級實行書院制的新生為調(diào)查對象,共發(fā)出問卷750份,收回有效問卷686份,回收率91.46%。其中男生450人,女生236人,采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問卷各題項的頻數(shù)分布情況。以自編的大學新生適應性量表為調(diào)查工具,[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調(diào)查問卷分為新生學習適應性、情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對大學認可以及生活適應性五個方面,以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確定,有點符合以及非常符合作答。其中很不符合和不太符合近似歸為一類,有點符合和非常符合近似歸為一類。
(一)新生學習適應性情況

表1 大學新生學習適應性情況[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夠推動學生個體進行探索性的學習。從表中1可以看出,有13.8%的新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不感興趣,26.8%的新生不能確定自己的興趣所在,這可能是由于專業(yè)調(diào)劑、個人定位不清造成的。大學主動式學習方法不同于高中被動的學習方法,大部分同學都能夠適應大學學習環(huán)境,但是總有一些同學突破不了這種轉變。有10.8%的新生不太能跟得上學習進度,有24.6%的新生適應能力較弱渾渾噩噩甚至不確定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在沒人督促的情況下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有62.9%的新生因不適應大學學習方法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不甚滿意。課前預習、課下復習、做作業(yè)等事情都是由同學們自己安排的大學學習方法讓一些同學方寸全無,導致考試成績不佳甚至掛科。
(二)新生情緒適應性現(xiàn)狀

表2 大學新生情緒適應性情況[n(%)]
大學階段是個體在心理和生理上趨于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個人獨立承擔社會責任的準備期,不良的社會風氣也影響他們的思維上的成熟。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大學生遇到很多的情緒困擾,也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從表2上可以看出,有26.3%的新生一直感到緊張和焦慮, 有27.8%的新生感到郁悶,原因不外乎個人自立能力較差、對學習力不從心、專業(yè)興趣較低、對未來感到迷茫。有19%的新生因為面對壓力不知如何化解所以感到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有38%的新生最近睡眠質(zhì)量不太好,39.6%的新生有時情緒容易變得一團糟。個別新生對自己定位不準確參加較多活動無法平衡學習與活動的關系,加上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與此同時,新生在情緒適應不良時能夠尋求的社會支持比較弱,得不到疏導的心理壓力使更嚴重的情緒適應不良發(fā)生由此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表2中也顯示35.8%的新生在應付大學學習壓力、人際交往壓力、經(jīng)濟壓力時遇到了很多困難,這些都是影響情緒的重要原因。
(三)新生人際適應性情況

表3 大學新生人際適應情況[n(%)]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大學新生的人際適應性中,僅有6.8%的人對與同學在一起感到不自在,也只有6%的人感到周圍的人難以相處,有84.1%的人認為自己與大學室友相處的不錯,但有17.9%的新生對于自己在大學里的社交生活感到不滿意。首先,新生對大學中的社交生活內(nèi)容和形式的心理預期與實際產(chǎn)生差距,易對大學社交生活不滿意,而他們社交環(huán)境最大的改變就是增加了性格相似、年齡相仿的同學,如何處理以自我為中心、以維護自己權力為重的當代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新生最直接的挑戰(zhàn)。同時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適應和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有顯著的相關性,大學的校園環(huán)境以及社會轉型期間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可能是導致大學生產(chǎn)生人際不適的重要原因。在處理同學間的關系、認識新朋友以及積極主動地和老師交往中人際適應性較低的個體往往會更容易感覺到自己在大學中被他人孤立和不被接納,進而產(chǎn)生較高的孤獨感。[4]而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在不需要處理現(xiàn)實中復雜的人際關系虛擬世界中幫助他們建立社交圈子,成為他們最好的“伙伴”,虛擬社交圈子又加重了新生的人際交往障礙。
(四)大學認可度現(xiàn)狀

表4 大學新生對大學認可度[n(%)]
從表4中可以看出,有33.8%的新生更希望于就讀于另一所大學,這主要是由于新生入學前將大學生活過分理想化而與現(xiàn)實相差甚遠,這種差距使得大學新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有23.5%的新生傾向于呆在家里,這主要是因為有很大部分的學生在上大學之前以家庭住宿為主由父母操辦大部分生活事務,自立能力差的學生應付日常事務有困難。有83.4%的新生對學校的風氣滿意,而5.1%的學生覺得風氣很差,雖然比例很小,但也說明這些學生周圍存在一些學風不良的現(xiàn)象,例如逃課、抄作業(yè)以及考試作弊等。與此同時有45.5%的學生對大學課外活動感到滿意,這主要是因為除了日常的教學活動之外大學校園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還有各種各樣的學術講座和報告、討論會、學術競賽、文娛活動和體育活動等。
(五)生活適應性現(xiàn)狀

表5 大學新生生活適應性情況[n(%)]
從表5中可以看出,有10.4%的學生不想單獨上街買東西,這反映了部分新生在遠離家鄉(xiāng)開始住校生活后,還未培養(yǎng)起自理的生活能力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有26.9%的新生對自己參與的社會活動程度不滿意,現(xiàn)在大學活動多、小、散,新生初入大學被各個社團的招新宣傳吸引,一個人投入好幾個社團,導致參與程度不深;5.9%的新生不能適應大學生活,來自不同省份的同學帶來了語言、性格、生活及飲食習慣的差異,有些同學因家庭經(jīng)濟情況、個人性格把自己的內(nèi)心封閉起來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郁或自卑。學校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很快的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通過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使新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強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
(一)提高新生學習適應性
由于新生在填報志愿時對自己、專業(yè)和學校了解的不夠,再加上高考志愿錄取過程中存在“調(diào)劑”等情況,新生會對專業(yè)學習熱情不高。 學生不適應大學學習方法和對大學認同感低容易產(chǎn)生厭學,加上自制力不強,造成學業(yè)落后。在學習方面“朋輩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配合書院做好新生入學教育,朋輩學長邀請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給新生做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的專題報告;朋輩學長向新生解讀學校學籍管理規(guī)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朋輩學長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幫助新生制定學習目標和本學期學習計劃;雖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新生往往還是會在新的學習方法和突然增多的學習內(nèi)容面前表現(xiàn)出一些不適應,朋輩學長應注意班級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時調(diào)整幫扶方法;朋輩學長應在考前對新生進行學業(yè)答疑,期中考試過后成績分析,學業(yè)落后原因分析等一系列微觀學業(yè)幫扶;朋輩學長應建立學業(yè)預警機制,將新生學業(yè)落后傾向和可能存在的影響學業(yè)現(xiàn)象及時告知本人并向輔導員匯報。
(二)緩解新生情緒適應性
大一新生在初入大學時,會面對人際關系的拓展、課程跨度的增大、學習方式的轉變、課余事務的增多,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干預和引導就可能演變成厭學、逃避、說謊、消極等不良情緒。朋輩學長在班級里采取如何管理自己情緒,以合理、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主題的若干場主題班會,例如:宿舍中被人妨礙時候、生活中被人誤解時候、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候、家庭經(jīng)濟壓力大時候、失戀時候等情況。朋輩學長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團體輔導”,通過“團體輔導”,新生能更為準確的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通過對比他人在團體輔導中情緒的表達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使得新生認識到管理好情緒有助于在團隊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也會改善和提高他們的適應性能力,這反映了情緒對適應性的預測作用。[4]
(三)融洽新生人際適應性
大學生由中學單一的學習型人際關系轉向大學多元的人際關系,加之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的普及,學生主要的溝通方式是微信、QQ、微博等,雖然效率遠遠大于傳統(tǒng)的交流方式,但缺乏傳統(tǒng)交流方式的面對面交流,使得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機械和死板。中國眾多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缺乏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之間謙讓、互愛、體諒、感恩等氛圍,使得獨生子女缺乏交往習慣和技巧,在大學的集體生活中,容易表現(xiàn)出較強的個性和自尊,不能與來自不同地域、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生活習慣、成長經(jīng)歷的同學和諧生活,甚至出現(xiàn)交往障礙。
由朋輩學長帶領新生加入學長所在的學生組織與社團,在有熟人引導的各類社團活動中克服恐懼膽怯心理,擴大自己的交際面;朋輩學長帶領新生參加老鄉(xiāng)會的各類活動,在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中消除新生對大學的陌生感與孤獨感,擴大交際圈;朋輩學長組織以新生班級為單位素質(zhì)拓展等活動,在活動中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加強班級凝聚力;朋輩學長組織新生的寢室文化節(jié),增進宿舍成員之間的感情;朋輩學長積極聯(lián)系心理輔導中心普及心理知識,對新生遇到的人際困惑給予合理建議,使“朋輩教育”工作更加個體化。
(四)明晰新生大學認可度
高中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往往以大學的排名、所在地區(qū)、學術水平為主要的參考標準,對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考慮較少,沒有深入了解所學專業(yè)是否適合自身。大多數(shù)學生填報志愿時候隨大流,結果在進入大學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校與期望相差甚大。因此,這種預期的落差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產(chǎn)生迷茫、不滿、抵觸的情緒,缺乏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的動力。朋輩學長可以組織新生班級參觀校史紀念館,介紹本校發(fā)展史,講述先輩前人在建校歷程中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以及為黨的教育事業(yè)奉獻自己青春和熱血,組織新生學習知名校友的先進事跡,增強新生對校友的崇敬之情,讓大學新生樹立學校的整體認同感和自豪感;朋輩學長組織新生聆聽本學科高水平學生的科研經(jīng)歷、學習經(jīng)歷、生活態(tài)度等分享會,啟發(fā)新生盡早建立自強獨立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獨立創(chuàng)新思考的能力;朋輩學長及時與經(jīng)常逃課的學生進行溝通,在了解其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問題的根源,通過這種平等交互的交流方式,增強對新生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幫助新生梳理個人的學習目標。
(五)增強新生生活適應性
相比于輔導員老師而言,朋輩學長一般比他所帶的學弟、學妹大一屆或者兩屆,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和新生很相近,在新生的大學生活適應性方面重要作用是輔導員不可比擬的。朋輩學長可以制作城市名勝風景、特色小吃或者大學周邊的飯店、超市、醫(yī)院和公交線路的小地圖,分發(fā)給新生,幫助他們早日習慣學校的日常生活,同時收集新生生活中的問題和需求,給出可行的建議;朋輩學長可以從自身角度分享大學社團的付出與收獲,分析利弊讓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時間規(guī)劃和選擇社團組織;朋輩學長可以幫助班干部組織消除同學之間的距離感和不信任感,讓同學們在集體活動中相互了解,進而在未來生活中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朋輩學長應當在新生中扮演一個知心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而不是以上下級的關系去面對他們,對于一些同學不適應集體宿舍生活的,不僅可以對這些同學進行心理上的教育,同時應當單獨找他們的室友談話,希望室友理解這些同學的不適應,也讓室友幫助這些同學度過適應期。[5]
[1]歐陽娟. 大學新生適應性量表(SACQ)的修訂與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梁俊鳳,等. 新形勢下高校“學長制”的探索[J]. 西北醫(yī)學教育,2007,(6)
[3]孟麗麗. 大學生情緒智力與適應性的關系及其訓練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
[4]張巖,等. 大學生孤獨感在人際適應性和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依賴關系中的中介效應[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10)
[5]朱小茼,等. 高校大學生朋輩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 黑龍江教育,2010,(8)
(責任編輯:陳九如)
Collegiate Peer-to-Peer Program and Enhancement of Freshmen's Adaptability
Liang Junfeng, Gu Rong
(1ZonglianCollege;2StudentAffairsDepartment,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 710000,China)
The collegiate peer-to-peer program allows students to acquire the self-managing, self-serving and self-educating ab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freshmen's adaptability to the new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ir learning adaptability, emotional adaptability,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their identity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the new life. The collegiate peer-to-peer program encourages the seniors to provide the freshmen with guidance and help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s; it is a win-win strategy.
collegiate program; pe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freshmen's adaptability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10
梁俊鳳(1978-),女,西安交通大學宗濂書院輔導員;顧蓉(1982-),女,西安交通大學學生處干部。
G641
A
1674-5337(2016)04-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