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力峰
論自媒體環境下黨群關系的三重維度
○湯力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么聯系群眾呢?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總書記的講話提醒我們,當下社會正處在以自媒體為代表的“互聯網+”時代,它使得黨群關系所處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必須深化對黨群關系的認識,客觀分析黨群關系的新特征,積極探索符合時代的新方法,充分利用自媒體構建和諧黨群關系。
“魚水關系”、“血肉關系”、“主仆關系”是黨群關系狀況的形象表述,透過這些表述,黨群關系的實質到底是什么?黨群關系的實質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決定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這個本質特征決定了黨群關系的本質,就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絡化生活、網絡化工作、網絡化交往已成為一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態,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迎來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人,占整體網民規模的18.5%。網絡已經成為影響黨群關系和執政基礎的“最大變量”,成為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黨的群眾路線只有與現代網絡技術有機融合,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才能發揮出最大優勢,構建自媒體環境下的和諧黨群關系。
在自媒體時代,如何繼續充分發揮黨的群眾路線優勢?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做好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群眾工作,正成為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是新時期營造和諧黨群干群關系的必然選擇。所謂網上群眾路線,就是“從網民中來,到網民中去”。這個定義不是簡單的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提法中用“網民”替換“群眾”,而是處在互聯網的歷史條件下,針對網民數量激增、并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表達政治意見和利益訴求的現實,運用互聯網思維,深刻總結新形勢下群眾路線發展創新的一個科學概念[1]。它具有深刻的科學內涵、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強大的生命力量。
自媒體具有傳播主體去中心化、傳播方式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及時快捷、傳播內容可信度差的特點[2]。自媒體的這些特征影響著黨群關系的變化,使得黨群關系也有了新的時代特征。
(一)自媒體的去中心化使得黨群關系的平等性凸顯
傳統媒體時代,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黨的政策自上而下逐級傳達,群眾反映意見自下而上逐級上報,無意間黨和群眾、黨和“民意”之間插入了“把關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群”兩個主體間關系的平等性。而自媒體的去中心化使得每個參與者的主體地位大大提升,每個參與者都可以自主地表達各自的觀點,成為意見表達的“中心”,這種傳播方式縮短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擺脫了群體規范和利益的限制,淡化了傳播者的中心地位,凸顯了“黨”“群”兩個主體間的平等性。
(二)自媒體的強交互性使得黨群關系的互動性增強
傳統的黨的群眾工作方式在黨的各個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以單向傳播為主,在很多情況下,信息的傳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間是分離的,信息反饋慢,彼此之間的互動較少[3]。自媒體實現了傳播通道從單維度向多維度轉變,信息發布和傳遞更加自由,信息的接受與運用更加方便,實現了信息交流的雙向化。通過自媒體進行黨群溝通,“黨”可以及時向廣大群眾發布信息,“群”可以跨越層級直接反饋,形成了無阻隔的互動形式,增強了黨群間的互動性。
(三)自媒體的及時快速使得黨群關系的民主性提升
隨著公眾政治參與意識愈來愈強,廣大群眾越來越不滿足于被動接受信息的灌輸或作為政策結果的執行者,而更愿意直接參與到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和公共決策過程中去[3]。自媒體時代,每個參與者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接受或發布信息,打破了地域、時間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使得以往在傳統渠道中無法實現的“及時快速”得以實現,群眾民主參與的能動性被極大的激發出來,保證了民主參與的可能性,提高了民主參與的能動性,也提升了黨群關系的民主性。
(四)自媒體的可信度差使得黨群關系的動態性更趨明顯
誠然,自媒體給密切黨群關系帶來了很多有益有利的啟發和幫助,但是,通過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可能是嚴格審查的真實信息,可能是雞毛蒜皮的“網絡移植”,可能是道聽途說的“隨意編撰”,也有可能是不法分子破壞社會穩定的非法信息,其信息內容的魚龍混雜、可信度低使得群眾極易受到自媒體言論的影響,左右黨群關系的變化,給構建和諧互動的黨群關系帶來了不確定的因素,使得黨群關系的動態性更趨明顯。
(一)夯實自媒體“貼民眾”的現實基礎
首先,樹立使用自媒體的新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黨員干部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正視自媒體的價值與作用,樹立善待自媒體的意識;以自由平等的身份地位,與群眾真誠溝通交流,樹立善用自媒體的意識;以開放包容的胸懷,直面監督公開透明,樹立善管自媒體的意識。牢固樹立網民就是人民群眾的思想,以尊重的態度對待網民,以公仆的精神服務網民,以民主的方式與網民對話交流,把自媒體聯系服務群眾納入群眾工作總體布局中,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之中,在全社會形成運用自媒體聯系服務群眾的濃厚氛圍[4]。
其次,建立基于自媒體的新平臺。面對自媒體環境下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我們必須在堅持傳統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與途徑的基礎上,探索和開辟以自媒體為依托的“網上群眾路線”。通過建立政府公眾平臺、線上居委會、線上派出所等平臺,貼近百姓生活,關注群眾需求,提升服務意識,拉近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打造“鍵對鍵”、“點對點”、“心對心”的線上服務新平臺,推動工作方式從“窗口辦”向“掌中看”轉變。
第三,確立自媒體運行的新機制。一方面,要完善信息發布機制,借助線上服務平臺如實地把群眾關切在第一時間公布,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另一方面,要完善互動交流機制,建立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在出臺的過程中通過自媒體等平臺征詢各個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意見的溝通機制,拓展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延伸群眾工作的互動網絡[3]。
(二)挖掘自媒體“連民心”的內生功能
首先,走線上群眾路線,要問政,更要理政。“網絡問政”已成為領導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但是,僅僅是“問”還不夠,還需要“理”,只有“問”“理”結合,才能唱響“線上群眾路線”的最強音。理政,不僅要求傾聽群眾聲音,更要解決群眾在“線上”反映的各種利益訴求,堅持“線上聽民聲”與“線下解民憂”相統一,對群眾通過自媒體反映的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辦理或解決;對群眾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及時采納,盡力落實;對線上的各種傳言及時回應,該證實就證實,該回擊就回擊,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對接。
其次,走線上群眾路線,要聽聲音,更要連民心。推行線上服務平臺,踐行線上群眾路線,聽到群眾的聲音并不難,但要聽到群眾真實、發自肺腑的聲音卻并不容易,需要創新方法。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利用自媒體平臺,自覺地深入到群眾中去,體察群眾的疾苦,始終做到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和冷暖掛在心上,堅持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切實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讓自媒體成為維護群眾利益的“直通車”,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贏得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架起黨群之間的“連心橋”[4]。
第三,走線上群眾路線,要自我完善,更要群眾監督。“打鐵還需自身硬”,黨員干部的優良作風,是踐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先決條件。當然,群眾路線能不能走好,更離不開群眾的監督。事實上,通過自媒體平臺發起的監督,起到了其他監督形式難以達到的作用,正在成為新形勢下監督工作甚至是反腐工作中異軍突起的重要力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抓住微博等自媒體曝光的信息,及時處理和查辦群眾關注的領導干部的黨風黨紀問題,及時地把客觀、公正、詳實的權威信息公布于眾,極大地提升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三)優化自媒體“聚民智”的生態環境
首先,在國家層面上,要構建完備的自媒體治理體系。一方面,要盡快出臺國家互聯網立法的專門規劃,從立法、執法、守法、司法等各方面,把互聯網領域涉及的基本法律架構搭建起來,為實現依法管網奠定法治基礎。另一方面,要本著將現實法律全面適用網絡空間的原則,對現有法律法規作出梳理,將網絡空間納入現有法治體系,同時,需要針對網絡空間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以急用先上的策略,對現行法律法規規章進行完善,有針對性地制定新的法規,及時跟上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實現依法管網[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建立完備的自媒體治理法律法規體系之后,需要進一步理順執法手段,提高執法能力,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效果,使法律規定真正得到落實,形成“良法良治”的良好局面。
其次,在社會層面上,要營造健康向上的自媒體文化環境。進入自媒體時代,就必須要培育有時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新元素,形成以中華文化為核心、以自媒體為載體、以自媒體參與者為對象的嶄新文化形態,營造健康向上的自媒體文化生態。一方面,要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凡是能生動展示人民群眾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的就發展,凡是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能改善社會風氣、引領群眾價值取向的就發展,凡是能激發人民的精神動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就發展,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兩為”方向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讓人民群眾成為自媒體文化的受益者。要以自媒體為載體,搭建公益性的文化活動平臺,實施先進文化成果自媒體推廣工程,最大限度擴大文化成果的影響面,使之成為文化服務人民的主通道之一[6]。
第三,在個體層面上,要培育自覺自主自為的自媒體素養。一是培育遵紀守德的自覺性。每個自媒體參與者應當將遵守網絡空間治理體系中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自律作為個人的一種自覺行為。二是培育明辨是非的自主性。在自媒體的海量信息中,不乏重復冗余無意義的內容,甚至一些反動低俗的信息也充斥其中。每個人應當掌握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自主辨別能力,學會用批判的眼光評估各種信息資源。三是培育積極向上的自為性。就是要在自覺、自主的基礎上,認清信息的多元本質,擺脫外界的控制與束縛,為我所用,自我作為,用自媒體傳播“正能量”和“好聲音”。
(四)提升自媒體“解民憂”的能力素養
首先,提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是提高自媒體能力素養的基礎和前提。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在互聯網或微博、微信上看到一些黨員干部違背民意的消息,有的還引起“圍觀”并迅速擴散,其負面效應借助于自媒體不斷放大,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7]。這些問題并不僅僅是因為缺乏應對技巧的失言、失態、失行,其實質是缺乏黨性修養和宗旨意識。因此,提升黨員干部的自媒體能力素養,首要解決的就是強化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和宗旨意識。
其次,加強自媒體的技能培訓是提高自媒體能力素養的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要把自媒體知識納入黨政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程。通過自媒體素養的專業教育,幫助了解移動互聯技術和自媒體方面的知識,通過專家學者的講座,了解最新的前沿成果,拓寬思路和視野,通過實地學習、現場模擬,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實戰水平。另一方面,要把自媒體運用能力納入干部考核的重要范疇[8]。完善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全面考評黨員干部運用自媒體的素質和能力,利用考核來抓住提高黨員干部的自媒體能力素養的“牛鼻子”。
第三,投身為民辦實事的實踐是提高自媒體能力素養的目的和歸屬。提高能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促使領導干部投身于為民服務的實踐中,切實維護群眾的利益,更多、更好地為民辦實事。群眾是樸實的,辦實事才能贏得民心,維護其利益才能得到其擁護。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自覺地深入到群眾中去,投身到為民辦事、維護利益的實踐中去,利用自媒體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家門口,把群眾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1]卿立新.做好群眾工作亟需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EB/OL].http://news.163.com/15/0926/22/ B4FL8AUB00014AEE.html,2015-9-24/2015-09-26.
[2]湯力峰,王學川.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中國青年研究,2012,(3).
[3]呂品.新媒體與黨群溝通渠道的拓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1,(12).
[4]彭漢瓊.新媒體環境下黨群關系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5]趙虎啟.依法治國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
[EB/OL].http://www.taiwan.cn/plzhx/wyrt/201411/ t20141103_7883249.htm,2014-11-03/2015-01-27.
[6]海予.發展先進網絡文化,網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22/ c386965-25318045.html,2014-07-22/2015-01-27.
[7]張家芳.新媒體時代踐行群眾路線的機遇、挑戰與路徑選擇[J].長白學刊,2014,(2).
[8]吳劍銘,等.積極發揮網絡等新媒體在聯系和服務群眾中的重要作用[J].唯實,2013,(3).
(作者系浙江科技學院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 楚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