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在共享發展中凝聚改革前進的力量
○趙慧
共享,即共同享有。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發展水平上,對共享發展的認識和訴求也會不同。古人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茍富貴,勿相忘”。這是古代中國人關于共享觀念的樸素認識。
隨著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的發展,我們黨對“共享”的認識日益深化和系統化。黨的十五大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中提出“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到了十六大,共享發展擴展到社會領域,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笔叽筮M一步提出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與和諧社會成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共享發展”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不僅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從對共享發展成果的客體關注,到對共享主體、共享方式的關注,由基本的執政理念發展到系統的制度設計,“共享發展”的內涵在進一步豐富。
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發展的目標、過程及成果,人類生產生活的實踐證明,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離不開共享:發展目標要“人人參與”,才會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約數,減輕發展阻力;發展過程要“人人盡力”,才會形成改革的最大動力,推動改革順利進行;發展成果要“人人享有”,才會讓人感受到公平正義,維護改革的果實。
目標的共享需要自下而上凝聚改革共識。寬泛地談改革,所有人都贊成,但具體到改什么、怎么改,就需要思考“合力”因素。恩格斯的歷史合力思想告訴我們,歷史是由無數個相互交錯的力量像平行四邊形一樣構成一個總的合力而產生的[1]。也就是說,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但每個個體的貢獻并不能完全按照其意志原貌呈現,它們被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但是這個合力的方向和強弱必須深入社會進行細致的調查和分析才能找到。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才能把握好合力的方向和力度,推動改革平穩順利進行。
目標的共享需要自上而下推廣理念共識。國家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它的發展進步需要生活在一定時空的社會成員對國家有一種理念的共識。這種理念的共識根植于每個人對發展的認識之上,在整個國家的層面構建一系列理想、信念和價值規范。推廣理念共識,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具有共同的基礎,自覺自愿地為整體目標貢獻力量。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這一點上形成聚焦,不斷推廣理念共識,有助于推動改革實踐。
目標的共享需要疏通共識與異見上下流動的管道?!吧舷峦邉佟薄D鄢鲎畲蠓秶母母锕沧R,將會產生最受支持的發展目標。沒有廣泛共識,改革就難以推進,發展也無從談起。在改革日益進入深水區的今天,社會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價值和利益日趨多元化。一項改革決策出臺,會有不同聲音,很正常。重要的是,需要統籌各方利益訴求、匯聚各家真知灼見,讓群眾更有序、更有質量地參與到改革目標的討論中來。提供制度性常態化的社會訴求表達渠道,有效有序地匯聚群眾的聲音,支持和滿足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權利和需求,才能紓解矛盾、凝聚共識,減少改革的阻力,增大發展的動力。
共享發展的一個核心要義就是“共建共享”,共享的過程離不開共建,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中國的改革發展,不是某一個人的夢想,也不是某一行業、某一領域的目標,而是全體中華民族的共同事業,是舉全民之力為之付出的宏偉藍圖。堅持共享發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每個人都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個人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習近平指出:“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實干首先就要腳踏實地勞動。”[2]全面小康的美好藍圖,需要我們共同付出艱苦的努力。
過程的共享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中的人有兩種價值:一是個人價值,二是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的實現取決于社會發展程度的高低。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文明的政治制度、先進的文化能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寶貴的發展機遇。個人價值反作用于社會價值。個人為社會奉獻的意愿強弱、力量大小都會影響社會發展的速度與進程。因此,我們應該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個人理想、家庭夢想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過程的共享強調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兩個動力。發展攻堅期,無數個工作需要艱難完成;改革深水區,無數個難題需要迎頭破解。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匯聚兩個方面的動力因素:一是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力量。在所有社會成員中,領導干部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是推動改革發展的骨干力量。作為關鍵少數,他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肩負著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二是要依靠人民群眾這個主要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馬克思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备母锴斑M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要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成果的共享是公平正義的核心要義。不可否認,人類面對的是資源相對稀缺的世界,在物質資源十分充裕或者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公平正義都是不被提及的,只有當物質資源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公正問題才會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希臘起,思想家們都深信,城邦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追求某種超越個人之上的善,而這種善通常也被稱作“正義”,在柏拉圖看來,“我們每一個人如果自身內的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義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各國的發展實踐證明,社會公正愈來愈成為衡量人類政治生活進步狀態的一條道德準繩,它不僅評價政治行為,同時也評判社會組織及制度結構,并指出新的目標與指向。
成果的共享是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边B用三個“所有”,昭示著他們的發展理念是為所有人的利益而謀劃的,是為人類的真正公平正義而服務的。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真正得到實惠,不是少數人的獨享,也不是一部分人的共享。我們的制度安排必須以推進所有人的基本利益為依歸,如果說差別與不平等是我們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實的話,那么,這種差別不應該是歧視性的制度規定所造成的。從成果中播撒公正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讓所有人能夠充分享有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帶來的各項紅利,能夠從改革前進中獲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尤其是要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
成果的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包括教育、醫療、住房、勞動就業、社會救助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各項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了貢獻。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弱勢群體的處境并不十分樂觀。據最新的國家統計局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5500萬人。全國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700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高達4900萬人。我國13億總人口中1.44億為65周歲及以上的老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0.5%。[3]這些嚴峻的數字擺在眼前,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讓改革前進的成功果實公平正義地播撒到每個社會成員身上,每一個家庭內部乃至每一個區域??傊?,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4]。因此,要注重機會公平,完善制度設計,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有針對性地分析貧困人群的特征,根據不同的需求、條件和環境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改革前進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R].新華網,2015-11-03.
[4]歐陽康,等.黨的群眾路線:馬克思群眾史觀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6).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
(責任編輯 崔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