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 麗
卷首語
《公關世界·藝術品典藏》全新推出
文/薛 麗
2000年,保利集團從香港回購了圓明園的三件獸首銅雕——牛首、虎首、猴首,放到了保利藝術博物館,3300萬港幣的價格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太貴了。
但是,購買事件被作為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一個可持續的話題,甚至是一個可參考的數據,被各種媒體提及并被不斷強化。整個事件的背后是品牌、責任、安全和可托付感,3300萬為保利贏得的巨大聲譽,讓企業的無形價值被大大提升了。
看好并進入文化產業的不只是保利集團的董事長陳洪生。2014年,王中軍以3.77億元拍下梵高的《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劉益謙以3.48億元在佳士得購得永樂唐卡;2015年,王健林以1.27億競得莫奈佳作《睡蓮池與玫瑰》……中國企業家正越來越高調、頻繁的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藝術收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一種潮流、一種時尚、一種品位。這不僅意味著中國企業家的資產配置在向更合理的方向邁進;也可以理解為,他們正在引領中國富豪和中產階級從原始的物質資產囤積和消費,走向物質與精神資產多元化的積累和消費。
不只是企業家,近幾年來,中國老百姓也開始大規模地涉足文物藝術品收藏和投資領域。統計數據顯示:如今,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藝術品拍賣成交額最高的經濟體。中國內地300多家拍賣行每年舉辦的600多次拍賣中,愈加昂貴的中國藝術品輪番流轉,待價而沽。這還不包括佳士得與蘇富比每年兩季在海外舉辦的眾多中國藝術品拍賣專場。
除此之外,畫廊、藝博會、藝術品電商、藝術影像博覽會,這些新領域的崛起也預示著藝術品市場進入了消費時代,業態與經營范圍都越來越寬廣。但同時,在藝術品行業,拍賣市場調整的狀態依舊在持續,精品稀少,買力不足,真假難辨等繁雜的現象也滋生了諸多問題。
因此,《公關世界》雜志下半月全新改版升級為《公關世界·藝術品典藏》,將公共關系與藝術品市場相融合,以先鋒的藝術評論、豐富的文化講堂、獨特的藝術視角、客觀的市場分析和精選的藝術真品,不僅為讀者提供有料、有趣的藝術品市場報道,更為藝術品的市場流通搭建起一個保真交易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