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性、合法性與科學性

2016-03-19 17:34:35晏永和
鄧小平研究 2016年1期

晏永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四川 成都 610015)

?

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性、合法性與科學性

晏永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四川成都610015)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嶄新科學論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得出的重要結論,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拓展和深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具有歷史必然性、執政合法性和領導科學性。從歷史的必然性上看,伴隨人類文明轉型必然出現權力核心,后發國家的正反實踐經驗也充分說明了文明轉型必須依靠權力核心強力推動,近代中國社會的文明轉型實踐證明了必須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從執政的合法性上看,中國共產黨信仰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人民的選擇給與了黨深厚的執政合法性基礎。從領導的科學性上看,中國共產黨用科學的指導思想,深厚的賢能政治,獨特的政黨制度,獨創的協商民主以及不斷完善的糾錯機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順應了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要求。準確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性、合法性與科學性,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當代中國是不容置辯的科學結論,也是歷史、人民和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責任。

〔關鍵詞〕黨的領導;歷史必然性;執政合法性;領導科學性

一、歷史的必然性:歷史選擇了共產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廣泛的現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這條大道上堅韌而執著的領路人和指路明燈。黨的領導具有歷史必然性,它既順應人類歷史自然演進的客觀規律,又植根于中華深厚博大的歷史文化土壤,既符合世界各國民族振興、文明轉型的總體趨勢,又立足于中國近現代的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歷史選擇了共產黨,絕不是空洞的政治說教。敬畏和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就應堅持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一)人類社會文明轉型:必然出現權力核心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矛盾的相互作用下,以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形式來實現的。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大體上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商工文明三大階段,并正在向信息文明跨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資料的聚合貫穿始終。每一次文明轉型,無不伴隨著血與火的競爭和激烈的社會動蕩,無不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作為上層建筑的權力核心就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資料的聚合中得以形成和強化,在文明轉型中發揮著組織領導、聚合力量、強力推動的重要作用。這在人類社會向商工文明跨越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商工文明是在對農耕文明“創造性破壞”的基礎上興起的,這種以交換為主導特征的文明“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的剝削”〔2〕,并具有不可抗拒的擴張性特征,“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3〕。如英國從十四五世紀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開始,輔之以對亞非拉美落后國家和民族的血腥侵略征服和瘋狂殖民掠奪,到19 世紀前期初步完成了工業革命,形成了商工文明的雛形。

進入商工文明的先行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掠奪市場與資源,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展開激烈競爭,落后的農耕文明民族遭受先進的商工文明民族的種種欺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成為了最現實的生存法則。在這個世界性、歷史性的變革關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怎樣才能在叢林法則下避免處處挨打和被人欺侮?德國、日本進行的由國家集權主導的工業化轉型之路和蘇聯以國家高度集權、以計劃為手段強制性推行的工業化轉型之路說明:盡快從農耕文明狀態進入商工文明狀態,實現文明轉型和國家強大,避免落后挨打,通過權力核心的強力推動是有效途徑。

1862 年,“德國的領航員”奧托·馮·俾斯麥成為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宰相,他在議會演講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并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通過用鐵和血來解決”,“德意志看得起普魯士,不是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實力”。通過全力推行 “鐵血政策”,對內改革封建弊端,掃清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對外通過自上而下的三場王朝戰爭,即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德國完成了統一,成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奪取了由法國控制的歐洲霸權,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1868年倒幕運動結束后,日本建立了以睦仁天皇為核心的新政府,開始了向商工文明轉型的明治維新。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的措施,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之后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蘇聯在斯大林執政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國內的重重矛盾,在社會主義旗號下,通過國家政權把所有的資源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調配,按照計劃分配、定額配給的方式來安排整個國家的經濟,從而形成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有效地推進了蘇聯工業化進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實施以來,蘇聯僅用了十年時間就建成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較為完備的工業化體系。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知識技術爆炸式突破,帶來全球化市場、全球性治理的新發展,生產要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動整合,多元發展的思想觀念深度交融。在向信息文明邁進的過程中,萬里咫尺、天涯比鄰,世界變為“地球村”,所有國家都面臨著新的文明轉型帶來的更加激烈的競爭和社會沖突。在此背景下,形成堅定統一的國家意志,培育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營造穩定安寧的社會秩序,搶占發展和轉型制高點,避免在叢林法則中淪為“獵物”,以期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成為每一個國家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必然選擇。

(二)后發國家文明轉型:必須依靠權力核心強力推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文明發展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后發國家或地區紛紛就文明轉型路徑進行了大膽探索,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轉型模式。

一種是以新加坡為代表的集權式轉型。1965年,新加坡作為一個剛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沒有任何資源的小國,在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這個強勢權力核心帶領下,坐上了“一輛通往繁榮的快速電梯”,完成了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大轉型,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如今的新加坡在富裕程度、國家競爭力、政府廉潔效率等方面的國際性評比中都名列前茅,創造了被世人稱道的“新加坡模式”。在政治上,人民行動黨利用議會、選舉等民主形式,賦予其一黨威權統治的合法性;在經濟上,人民行動黨充分發揮新加坡經濟高度市場化、高度外向型的優勢,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速經濟發展,鞏固其政權基礎。無獨有偶,與新加坡同時期跨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韓國與中國臺灣地區也正是通過集權式手段實現了各自的文明轉型。正如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所認為的那樣,“發展中國家在推進現代化時面臨著與發達國家極為不同的環境和任務……必須集權力于中央政府,依靠強大的政府實現穩定和發展”〔4〕。新加坡、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成功經驗無疑也證明了在實現民族興旺、國家繁榮的社會轉型進程中,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核心。

另一種是以拉美一些國家和泰國、菲律賓等為代表的民主化轉型。這些國家在政治上效顰西方的“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制度,在經濟上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過分強調“小政府、大市場”,導致其發展缺乏秩序性、長期性及持續性,要么在經濟上難逃自由主義的窠臼,貧富差距過大,社會矛盾突出,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要么在政治上 “你方唱罷我登場”,以“政變——選舉——政變”的惡性循環不斷演繹著“民主之殤”。

作為第三世界最早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地區,拉美地區國家在經歷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之后,在六七十年代相繼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發布的報告顯示,早在1962年阿根廷人均GDP達到1145美元,明顯高于西班牙的519美元、日本的634美元和意大利的990美元〔5〕,率先在拉美和第三世界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整個拉美地區也于1974年進入“中等收入水平”階段。但是在此之后,他們照搬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過度放任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導致政府缺位問題凸顯,盡管經濟改革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效,但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隨之產生:盲目私有化產生行業壟斷,使失業更加嚴重;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國有企業競爭力弱,難以適應開放市場;國家減少公共設施供給,社會發展面臨困境;不成熟的金融自由化和過早開放資本項目增加了金融風險;在應對城市化進程時,無力把控局面,城鄉差距迅速拉大,社會階層高度不平等,社會沖突加劇。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拉美地區有關國家逐漸出現經濟對外依存度上升,增長動力不足,長期在低水平發展徘徊,滯留“中等收入陷阱”平均長達38年之久,其中巴西37年,墨西哥38年,哥倫比亞33年,尤其是阿根廷的時間最長,長達50年〔6〕。短期來看,大多數拉美國家仿照西方的模式仍然處于死胡同之中,難以實現向高收入國家的轉型跨越。

兩條道路的經驗和教訓都指向同一個結果:后發國家要盡快實現文明轉型,在堅持市場化方向的同時,必須要有一個具有現代化取向的強大領導核心、一個強大的組織力量,這一強勢的領導核心在具體歷史階段中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以領導核心為統帥,將國家作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通過行政、司法及產業政策等手段引導發展方向,全方位強力介入現代化進程,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并通過整合資源,對發展瓶頸進行重點突破,以期實現國家的快速發展和成功轉型。二是以領導核心為先鋒,順應人民期待,統一群體意志,凝結民族共識,再以共識傳播、意志擴散,解放民眾思想,更新百姓觀念,在最短時間內喚醒國內人民,實現文明轉型。三是以領導核心為保障,構建現代制度體系,形成穩定的政權,維護社會公平,防止在外力裹挾逼迫下產生社會動蕩,以強力的組織化確保轉型的秩序化。

(三)中國社會文明轉型:必須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在農耕文明時期長期領先于世界。近代以來,由于文明轉型的滯后,在遭遇西方列強入侵掠奪之時,其獨立、主權、領土完整與社會制度遭到前所未有的嚴重威脅。1875年,即光緒元年,李鴻章向清廷提交奏折時,稱時局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在這種變局中,“政治日非,綱維日壞,強鄰輕侮百姓”〔7〕,傳統中國呈現出全方位的危機。面對亡國滅種的民族災難,中國人民奮起抗爭,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富強之路。首先,以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不斷爆發,但因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缺乏明確的斗爭綱領指引,面對強大中外反動力量的鎮壓只能以失敗告終。其間,資產階級改良派曾發動聲勢頗為浩大的變法維新運動,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尋找“真理”,企圖通過改良主義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結果卻被封建主義頑固派終結。這說明,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接著,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先是創立了興中會,首次喊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成立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革命目標,終于在1911年10月10日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從而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帝制,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樹立了民主共和國的光輝旗幟。但是,由于領導這場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權僅存三個月,就被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并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反動軍事政治集團所篡奪。辛亥革命沒有鏟除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根基,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可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靠民族資產階級,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辛亥革命后,中國曾一度效仿西方,實行議會制和多黨政治,出現了政黨林立的局面,大大小小的政黨達三百多個。但由于缺乏其生存的經濟、文化條件和政治環境,加之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阻撓,多黨制終成一枕黃粱。

所幸的是,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同時興起的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成長,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中國的無產階級有了自己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領導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

從世界文明轉型的視野來看,雖然當代中國已經邁過了商工文明的萌生期,整體進入工業化中期,形成了商工文明的雛形,但也同樣面臨著文明轉型的挑戰——“中等收入陷阱”。人類社會縱向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家治理橫向比較的經驗教訓、近現代中國文明轉型的艱辛探索和成功實踐,雄辯地昭示和證明:一是叢林法則下的現代文明轉型必須要由具有現代化取向的強有力國家政治集團引領;二是后發國家要成功實現文明轉型,核心政治集團的集中領導、強力組織作用決不能弱化;三是不顧歷史發展階段和自身實際的泛市場化、泛自由化、泛民主化轉型方式,極易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導致發展停滯,甚至使發展的成果毀于一旦;四是在中國向現代文明轉型的過程中,君主立憲、三權分立、多黨執政、一黨獨裁的道路行不通。在中國能團結、動員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文明轉型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國共產黨。

因此,要解決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和危機,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準確認識當前國際形勢和我國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借鑒歷史正反兩面經驗教訓,吸取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強化中國共產黨這一領導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統一全民族意志、振奮全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著力“兩個百年”目標,沉著應對國際競爭、保持專注發展定力,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堅持與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積極有效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既科學統籌兼顧效率與公平,又務實有序推進民主與法治。惟如此,才能克服和規避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系列挑戰、系統風險,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完成當代中國的文明轉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商工文明的成功轉型,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治力量能夠擔負起這一歷史重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無可辯駁的歷史必然性。

二、執政的合法性:人民選擇了共產黨

合法性是一個政治體系得以形成、穩定和有序發展的重要根源和基礎。在西方語境中,把一人一票的競選作為政黨獲得合法性的唯一途徑,這種方式和途徑比較適應西方的文化傳統和國情實際,但也暴露出越來越明顯的“多數人暴政”〔8〕等弊端。實際上,執政黨的合法性源于三個要素:一是政治精英與社會成員在政治價值上的共識,二是社會成員對國家權力的形成及其運行程序和規則的認同,三是社會成員對治理有效性的認同。中國共產黨通過武裝斗爭奪取的全國政權,是在代表著廣大工農群眾利益、得到人民群眾擁護支持、獲得中國大多數民主黨派認同的條件下奪取的。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時期,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依靠人民群眾施政行政、治國理政,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治理績效,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具有極其深厚的執政合法性。

(一)信仰人民

執政合法性是理論與實踐、價值與事實的統一,只有形成被人民群眾廣泛認同的理論和觀念,才能指導、規范、建設及評價合法性的實踐。信仰人民,是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價值基礎和理論基石,既源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又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天道、仁政、正義、公意、民本等倫理范疇和思想淵源。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9〕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提到了“黨的唯一宗旨”的高度,并寫進了《黨章》,以之作為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行為準則;在黨的八大上,鄧小平又一次強調,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八大更鮮明地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信仰人民,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執政為民,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原則,這是贏得人民擁護的根本原因,也是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價值前提。

(二)依靠人民

人類社會制度的發展演進,是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統一,執政合法性的形成,不是短期的行為,而是執政黨與民眾互動交融、互相依靠的歷史過程,需要歷經漫長的選擇和積淀,才能獲得執政生命力。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0〕,清醒地認識到,“一旦脫離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將成為泥足巨人”〔11〕,在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中建立了魚水關系和思想認同。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時期,有人說,搞革命需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搞經濟建設需要資本家和資本,群眾退居其次。對此,黨鮮明地指出,群眾始終是我們的堅強依靠和力量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為了強化群眾觀念,重申群眾路線,筑牢黨的執政根基。

(三)為了人民

良好的政績和有效的治理是執政合法性存續的關鍵依據。績效合法性作為一種結果合法性,實質是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問題,不僅是單一的經濟增長,還包括政治秩序、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諧穩定等相關指標。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它沒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舍此,黨就沒有存在的意義。黨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的福祉,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12〕。正是始終把“一切為了人民”作為一切執政活動的目標,黨才取得了被人民群眾所認可的執政績效。

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連續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城市化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6%上升到2014年的54.77%*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網,http://www.stats.gov.cn/.。西方用了數百年時間采取暴力掠奪等手段實現了幾千萬人的文明轉型,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只用了六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十多億人的文明轉型,這相當于馬克思時代全球的總人口。從促進就業看,從2001-2013年,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1.38億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的目標值下〔13〕,并轉移了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民生改善看,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6.6億人擺脫貧困〔14〕,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2001-2012年間,我國城鄉無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占總人口比例,從2001年的94.3%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1%;而同期美國無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占總人口比重從2001年的13.5%上升至2010年的16.3%,之后隨著奧巴馬醫改方案的通過略有下降,回落至2012年的15.4%〔15〕。比爾·蓋茨評價說,中國在民生領域、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實際上為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從科研產出看,中國表現出非常強勁的良好勢頭。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4年數據,從2000-2012年,美國和中國的國內專利申請量分別以5.2%和23.5%的年均增幅增長,其中,中國的主要增長來源是本國居民,美國的主要增長來源是非本國居民,中國對美國的追趕系數已經從17.54%提高到120.26%,即中國達到美國的1.2倍〔16〕。從社會秩序看,中國是世界上相對安全的國家,其社會安全水平明顯高于美國和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的平均水平。聯合國把每十萬人中故意殺人犯的數量,即殺人犯罪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國民人身安全水平和社會綜合指數的重要指標之一。2004-2011年間,中國該指標為1.1,印度為3.4,美國為4.2,巴西則高達21.0〔17〕。由此可見,我們黨在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執政目標指引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執政績效。這是我們黨執政合法性的堅實依據和厚實基礎。

總之,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信仰人民,依靠人民,解放人民,富裕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原則,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牢不可破的根本保障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越來越多的學者,包括西方學者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給予了肯定。

三、領導的科學性:時代選擇了共產黨

政黨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普遍形式,一個國家政黨政治的科學性決定著其民主政治的生命力,而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執政黨認識規律、把握規律和運用規律的能力和水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不斷探尋著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執政黨建設規律和共產黨長期執政規律,努力使黨的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同不斷發展的客觀實踐相互促進,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程中,不斷完善著指導思想、領導體制、政黨制度、民主形式以及防錯糾錯機制,其邏輯起點始終建構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之上,具有理論信仰的科學性和切合中國實際的創造性,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順應了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要求。

(一)科學的指導思想

“道不可須臾離也”。社會主義之道是黨的立身之本、治國之基,是黨的道義制高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是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奪取新勝利、創造新輝煌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科學性的理論根源。馬克思在仔細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創立了勞動二重性論,科學闡釋了“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家與勞動者看似“公平契約”背后的剝削實質,構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體系。

“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表明,指導思想的理論根基和基本原則具有相對穩定性,一旦更改和替代,往往意味著政黨發生質的變化。指導思想的具體內容并非一成不變,一個先進的政黨必須在堅持其理論基礎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以本國本民族的具體實踐為依據,積極進行思想理論創新,不斷賦予黨的指導思想以新的時代內容和民族特色,既要防止拋棄根基、改旗易幟,又要防止思想僵化、活力泯滅。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堅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既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又要著眼于實踐的需要、人民的訴求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相繼誕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推進中國社會改革發展中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思想基礎和主流價值體系,為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了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作出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重大戰略布局,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明確了“三嚴三實”的根本遵循,進一步升華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武器。

(二)深厚的賢能政治

作為一種政治理想的賢能政治,西方也稱為精英政治,始終是中國政治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曾在《理想國》中對一種賢能政治的理想進行了闡釋。在皇權時代的中國,依靠科舉制度使優勝者博取功名與權力的途徑制度化,以此選拔賢才,帶來了適度的社會階層流動,減輕了階層固化,增強了社會活力。科舉制度傳播至韓國、越南,同時也影響了西方國家公務員考選制度的發展。“二戰”后,東亞國家的快速發展,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應歸結為按照賢能標準選出的政治統治者所作出的決策。

“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用人”。 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帝國官僚體系是中國的政治中堅和文化傳統。中國共產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始終強調“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始終堅持“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18〕。制定并發展出一套培養、訓練、考驗、選拔當代中國政治精英的制度機制,黨員干部需要經歷嚴格的人才選拔過程,只有那些表現優秀的人才能走上領導崗位。

選賢任能體制是當代中國政治的巨大驅動力,一個黨員成為國家領導人之前,必須自下而上地經歷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的考驗,更重要的是必須層層參與很多重大戰略和政策的討論與制定。所以,這么多年來,雖然領導人不斷更替,但中國各方面政策始終能夠保持基本穩定,國家發展戰略也得以長期貫徹,這就是“中國奇跡”背后的“中國奧秘”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科學性的重要體現。現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包括西方的學者也都對賢能政治產生了研究興趣。《耶魯全球》曾刊文稱,“當今世界無數國家實施了被包裝成靈丹妙藥的民主選舉,而國家卻停滯不前,中國通過選賢任能的選拔機制所取得的成就讓他們望塵莫及”〔19〕。

(三)獨特的政黨制度

政黨制度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黨制度,由該國國情、國家性質和社會發展狀況所決定。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也有別于有的國家實行的一黨制。這一制度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形成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基本特征〔20〕,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有效拓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深度和廣度。拓寬了各黨派、各階層、各團體有序政治參與的渠道,保證了各方面利益表達和政治訴求的實現,促進了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二是體現了國泰民安的價值追求,增強了黨和國家的活力。這種制度繼承弘揚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優良傳統,強調執政黨和參政黨合作共事、求同存異、民主協商,避免了政黨之間的相互攻訐、相互傾軋,以及因政黨輪替、政權更迭所造成的社會動蕩,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社會內耗,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有利于整合資源,提高效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好事。三是有利于加強執政黨建設。對于執政黨來說,最大的危險是權力失去監督,導致腐敗滋生蔓延,破壞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避免了一黨專制缺少監督的種種弊端。各民主黨派代表著各自所聯系群眾的具體利益和要求,能夠反映社會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能夠提供一種中國共產黨自身監督之外的監督,可以使執政黨經常聽到不同聲音,更加自覺地抵制并克服官僚主義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

(四)獨創的協商民主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它深深嵌入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全過程,其“所具有的獨特政治價值使其既能支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執政,又能服務于人民民主與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國家”〔21〕。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豐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內涵,是我們對世界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

囿于條件不同,民主外延出的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表現出各不相同的制度。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場域中,人民民主的真諦則表現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這不僅需要通過依法選舉、讓人民的代表來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管理,同時也需要以選舉以外的形式來使民主權利體現在投票之外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過程之中。協商民主以獨特的制度設計,實現了人民內部各方面廣泛商量,在這一過程中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統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識,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和民主。

協商民主根植于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摸索出的適合于中國實際情況的偉大創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和制度基礎。它既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又充分調動了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積極作用;它既使人民主體地位得到彰顯,又使民主集中制的領導制度和組織原則得以貫徹。在這一獨創的制度框架下,處于領導地位的,沒有其他特殊利益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以多種形式的協商,廣泛聽取人民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將各種利益要求納入決策考量,形成了自下而上匯聚力量和自上而下凝聚共識的完整邏輯鏈條,在政通人和的制度背景中寫下最具中國氣派的一筆。

民主不是裝飾品,協商民主加深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立黨宗旨得以貫徹,人民主體地位得到彰顯,人民的首創精神得到尊重。如今的中國,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已經成為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這兩種民主形式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全天候、無差別行使,為國家的發展凝聚起強大力量。

(五)不斷完善的糾錯機制

判斷一個執政黨的領導是否具有科學性,不能只關注已有成績和效率,還要重點考察其有無正視問題并進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能力與機制。

在我國當前體制下,存在著許多復雜甚至嚴重的問題。社會轉型期民眾價值觀多元化帶來意識形態的沖擊,經濟市場化、全球化對傳統執政績效評價提出新的標準,長期執政易形成特殊利益集團,引發的權力濫用與腐敗,導致機制鈍化,增加決策失誤風險,這對我們黨先進性與純潔性構成巨大威脅。我們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清醒地認識到,黨面臨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等“四大考驗”,以及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等“四大危險”,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22〕堅持反腐高壓態勢,“老虎”、“蒼蠅”一起打,以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作風建設。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強烈的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科學理性態度,讓人民群眾深刻感受到了在社會轉型的歷史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意志和責任擔當。為了更好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黨將繼續發揚優良傳統,勇于開拓創新,全面深化改革,使國家始終運行在法治和民主的正確軌道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嚴防在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說明,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具有先進性,在人才上具有賢能性,在政黨制度上具有獨創性,在保障民主上具有真實性,在糾錯機制上具有堅定性。這使黨的領導的正確性有了深厚的科學基礎。

總而言之,是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時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當代中國是不容置辯的科學結論,也是歷史、人民和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責任。我們必須始終把接受黨的領導、維護黨的領導、鞏固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筑牢團結奮斗的思想主軸,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2(02).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276.

〔4〕〔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化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146.

〔5〕吳白乙.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發展報告(2011-2012) 〔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3.

〔6〕吳洪英.拉美經濟尋求轉型〔N〕.經濟日報,2012-05-29(07).

〔7〕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22.

〔8〕〔法〕夏爾·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4.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1〕鄢一龍等.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0.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3〕〔15〕〔16〕胡鞍鋼,楊竺送.中美國家治理績效比較〔J〕.國家治理,2014,(8):3.

〔14〕中國扶貧成果:30余年讓6.6億人擺脫貧困〔DB/OL〕.http://gongyi.gmw.cn/2014-10/17/content_13571713.htm.

〔17〕UNDP .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R〕. 2013:144-177.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19〕趙冰冰.從賢能政治看中國政治話語表達〔J〕.紅旗文稿,2014,(04):15.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政黨制度〔DB/OL〕.http://www.gov.cn/guoqing/2007-11/15/content_2616295.htm.

〔21〕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政協〔M〕.上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1:12.

〔22〕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22/c_114461056.htm.

(責任編輯王生胡學舉)

〔中圖分類號〕D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6)01-0042-13

〔作者簡介〕晏永和(1952),男,四川雙流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經濟師,四川省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人民政協的實踐及其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包括各民主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1〕這一嶄新論斷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豐富與發展,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新概括。筆者曾提出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論述,對這一認識,是筆者長期思考的結論,筆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具有歷史必然性、執政合法性和領導科學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欧美影院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第一成网站| 青青久久91| 欧美色视频日本|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理论片一区| 激情视频综合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99ri国产在线| 91精品亚洲| 欧美在线三级| 国产不卡在线看|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a毛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麻豆精品在线| 极品国产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视频三级|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久久综合干|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精品三级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欧美无专区|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aaa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无码免费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色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国产激情影院|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婷婷色狠狠干|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干中文字幕| 在线无码九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色综合狠狠操|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