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陶, 盧 波, 施仕國, 于 波, 紀以劍, 管曉惠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氣象局,江蘇淮安 223200)
?
淮安區氣象為農服務現狀與優化對策
鄭 陶, 盧 波, 施仕國, 于 波, 紀以劍, 管曉惠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氣象局,江蘇淮安 223200)
摘要總結了淮安區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取得的成效,梳理了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為不斷深化和加快發展淮安區氣象為農服務提出積極對策。
關鍵詞氣象為農服務;防災減災;對策;淮安區
淮安市淮安區地處淮河下游,江淮平原和黃淮海平原交界處,京杭大運河橫貫其南北,蘇北灌溉總渠東西向穿境而過。淮安區處在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較豐富。淮安區農業經濟發展蓬勃,農副產品已形成蔬果、家禽、生豬、水產、林木5大主導產業,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定點種植基地、生豬生產百強縣區,也是江蘇省綠色食品園區[1]。氣象與農業的高產高效、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民的增產增收都息息相關[2]。淮安區主要氣象災害有大風、冰雹、暴雨、寒潮、干旱、高溫、連陰雨,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如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更好地發揮氣象服務在指導農業生產和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3]。筆者總結了淮安區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梳理了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并提出對策建議。
1淮安區氣象為農服務現狀
1.1取得的成效
1.1.1建立了政府主導的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淮安區黨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氣象事業發展,部署氣象現代化和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2013年淮安區政府成立淮安區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我區氣象現代建設的實施意見》(淮政發〔2013〕174號)、《關于印發淮安區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淮政辦發〔2013〕99號)。2013年起,淮安區黨委、區政府將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年度完成率納入年度農業農村工作目標任務考核,并出臺《淮安區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目標及考核細則》。2014年淮安區政府成立了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領導小組。
1.1.2堅持“融入式、合作式、共建式”工作機制。淮安區政府定期召開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推進會,各相關部門對照量化考核指標,加強溝通協調,明確職責分工,突出重點,準確把握實施進程,確保全面完成氣象現代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氣象部門主動與農業委員會、應急辦公室、報社、民政、交通、環保等9家單位和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在人才隊伍、基礎設施、調查、會商、產品制作和發布等方面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共用,合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和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
1.1.3全面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1.1.3.1加快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建設。按照中國氣象局和省市局統一部署,開展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標準化工作。升級改造國家級氣象觀測場地,國家級觀測站自動站實現“一主一備”。建成蘇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林集濕地生態農業園5要素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升級白馬湖農場區域自動監測站,實現全區25個鄉鎮、農業園區自動氣象災害監測站全覆蓋,淮安區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初步建成。加強有關氣象平臺、設備、網絡、預警設施等的運維保障。
1.1.3.2研發針對性的服務產品。組織業務服務技術人員主動到蘇嘴農業示范園區和和白馬湖農場開展氣象為農服務現場調研(田間調查),及時了解特色氣象服務需求和服務開展情況,加強特色氣象服務產品研究和開發,不斷豐富和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產品的內涵以及質量和效益。研發并發布了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小麥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等防治措施,特色農業(塑料大棚)蔬菜、西瓜等10多種專題氣象服務產品。開展了夏玉米高溫防御技術研究和玉米免耕機播增密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針對性地開展夏玉米和瓜菜大棚設施農業等農業氣象服務。
1.1.3.3開展直通式服務,做好重要農事氣象保障工作。初步建成包括電話、傳真、手機短信、廣播電視、“96121”、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等為農氣象信息發布網絡。開通“淮安區氣象”微信公眾號、“淮安區氣象”官方微博,拓展氣象服務新媒體渠道。氣象農業服務信息可以快速高效地傳達到村、社區“三大員”和信息員手中,有效解決了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及時指導農戶生產,有效地提高了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1.3.4加強與外部門溝通合作,更好地融入并服務地方發展。淮安區氣象局作為區防汛指揮部、淮安區高考招生委員會、大氣污染防治、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氣象為農服務、淮安區糧食生產聯耕聯種工作領導小組等成員單位,在應對暴雨、寒潮、大風、冰雹、大霧以及臺風等自然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1.1.4完善農村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
1.1.4.1著力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深入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完成白馬湖上游引河、頭溪河等中小河流的暴雨洪澇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及12種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制定和完善了《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編制完成暴雨、高溫、雷電等8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達標單位達到10個。
1.1.4.2強化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傳播能力。淮安區政府出臺《淮安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實施辦法》,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機制。與區電視臺、報社合作,建立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綠色”通道。與中國移動合作開通“淮安區三農氣象服務”村務通信息化平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高效地傳達到村、社區“三大員”和信息員手中,有效地提高了服務效率和覆蓋面。
1.1.4.3加快形成“兩個體系”建設長效機制。2013年淮安區編制委員會發文在全區25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增掛氣象信息服務站牌子,并增設“氣象協理員”崗位,具體負責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服務工作。各鄉鎮已明確1名鄉鎮領導分管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行政村氣象信息員100%全覆蓋。成立了氣象、農業等涉農部門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聯盟,負責開展全區農業氣象的決策咨詢和農業氣象服務的技術指導。
1.1.4.4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利用“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宣傳周、“5.12”防災減災日等活動,組織氣象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氣象科普宣傳,現場發放防災減災資料、“明白卡”等科普宣傳資料,提高農民的科學防災減災意識,同時了解他們對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和對氣象服務工作的評價和意見并加以改進提高。在蘇嘴現代農業園和馬邏2個示范點建成了氣象科普宣傳欄和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氣象諺語路邊導向牌,進一步弘揚氣象文化,傳播氣象知識,科學防災減災。
1.1.5扎實推進中央“三農”服務專項。加強與農業等部門的合作,采取調研、問卷調查、實地查看等形式,開展面向農業生產一線開展“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調研活動。通過調研先后選定了蘇嘴農業現代產業園和馬邏村作為氣象為農服務創建的示范點,開展夏玉米和瓜菜大棚設施農業等具有針對性的農業氣象服務。同時積極爭取申報了2014年中央財政“三農”專項服務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淮安區夏玉米生產氣象保障服務。通過氣象為農服務示范點的創建,逐漸積累了創建和為農服務的工作經驗,以點帶面向全區輻射、帶動推廣,在全區建立有效的農業氣象服務機制和服務體系。通過項目的實施,初步凝煉了“氣象助力崛起江淮,服務貼心穩產增收”的服務理念,氣象為農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務內容和產品更加豐富,服務更加接地氣,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
1.2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一是氣象預警服務信息傳播手段仍顯落后,各鄉鎮建設氣象電子預警設施以及財政經費保障不足,農村大喇叭和電子顯示屏建設離村級“100%”全覆蓋的目標有較大差距。二是氣象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有待提高,特別是中長期預報的準確性有待提高。三是專家聯盟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如何更好地實現部門間信息、資源和成果共享,研發更有針對性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四是氣象信息員、氣象協理員的業務培訓力度有待加強,需要提高氣象信息員應用氣象信息開展服務的能力。
2對策與建議
2.1加強氣象為農服務設施建設加強與區委區政府和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盡快落實農村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和氣象數字預警大喇叭建設、氣象災害監測設備、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和氣象信息員等保障經費。按照量化考核指標要求督促各鄉鎮抓緊完成氣象電子預警設施建設,加強氣象為農服務示范點的建設和服務工作。繼續做好蘇嘴農業現代園、白馬湖農場等示范點的建設和服務工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2.2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能力綜合利用各種分析資料,提高氣象要素預報準確率。提高短時、短期、中長期的氣象預測能力,提高區域自動站、小氣候站的氣象數據在為農氣象服務中的應用能力。繼續做好手機短信氣象服務,提高信息發布的準確性、快捷性。
加強專家聯盟建設,完善會商制度,共同協作研究特色農作物的科學種植方法和不同發育生長期、生產環節應對各類天氣狀況的措施。加強氣象為農服務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能力。通過“請進來,走出去”,開展農業氣象服務方面的培訓工作。加強“三農”服務產品開發,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針對性。進一步拓展氣象服務廣度和深度,深化氣象服務的內容,開發系列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產品,滿足不同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對農業氣象服務的個性化需求。
2.3繼續重視“三農”氣象服務的信息宣傳工作加大對氣象服務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力度,讓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充分認識氣象為農服務的重要性,更加關注和支持氣象為農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 淮安市淮安區地方志辦公室.淮安區年鑒(2014)[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19.
[2] 王舒琪.延津縣氣象為農服務發展現狀與思考[J].河南科技,2014(11):215-216.
[3] 鄧見英,曾海鵬,胡國強,等.婁底市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與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3):7924-7926.
作者簡介鄭陶(1988- ),女,江蘇淮安人,助理工程師,從事地面氣象觀測、氣象為農服務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21
中圖分類號S 1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5-196-02
The Status Quo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in Huaian Area and the Related Reflections
ZHENG Tao, LU Bo, SHI Shi-guo et al
(Huaian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uaian City, Huaian, Jiangsu 223200)
AbstractThe achievement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was summarized in Huaian area.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weak links were researched.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deepen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agriculture in Huaian area.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agriculture; Disaster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Huaian 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