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要確保“不留鍋底”
【智庫觀察】 “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是打贏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是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的核心內容。目前,發展生產、易地扶貧搬遷脫貧等正在各地密集推進,但“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在一些地方落實還比較緩慢。如何應兜盡兜、兜住兜牢、不留鍋底,河南、安徽、貴州等地最近開始進行部署,很多做法值得借鑒。
繼今年初出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后,近日,河南省一次性出臺脫貧攻堅5個《辦法》和5個《方案》,內容涉及貧困戶識別、考核、貧困縣退出、扶貧資金管理、就業、產業、搬遷、兜底等,讓不少參與扶貧的第一書記直夸“太接地氣了”。其中,為幫助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靠自身的條件沒有脫貧可能性的貧困人口脫貧而專門制定的《社會保障脫貧實施方案》,提出要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并明確七大任務。
為強化社保兜底,河南省制訂了三項“兜底”措施:一是積極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對貧困對象做到“應保盡保,不漏一人”;二是制定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政策調整機制,鼓勵繳費困難群體參保續保和改善繳費結構;三是在全省建立社保兜底扶貧機制,引導有條件的地區將扶貧對象由政府逐步納入代繳最低養老保險費范圍。下一步,將注重完善相關工作機制:一是建立社保兜底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制,簽訂責任書;二是建立定點幫扶機制,社保部門和工作人員要與貧困對象建立一對一、一對多的幫扶關系;三是建立定期通報講評機制,縣每月、市每季度、省每半年檢查通報講評一次社保兜底工作;四是建立貧困對象跟蹤機制,做到每個貧困對象從認定、扶貧到脫貧,都有嚴格審核和監測。
5個辦法
●《河南省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及管理辦法》
●《河南省脫貧工作成效考核辦法》
●《河南省貧困退出實施辦法》
●《河南省扶貧資金管理辦法》
●《河南省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實施辦法》
5個實施方案
●《河南省產業扶持脫貧實施方案》
●《河南省轉移就業脫貧實施方案》
●《河南省易地搬遷脫貧實施方案》
●《河南省社會保障脫貧實施方案》
●《河南省特殊救助脫貧實施方案》
河南社保兜底脫貧的七大任務
堅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
各地要精確測算農村低保標準,加強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按照國家扶貧標準綜合確定農村低保的最低指導標準,逐年提高農村低保標準,逐步實現農村低保標準線和扶貧標準線兩線合一
實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脫貧
2016年,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標準不低于年人均4000元,分散供養標準不低于年人均3000元
實行教育保障脫貧
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和低保家庭等經濟困難寄宿生按不低于年生均小學1000元、初中1250元的標準補助生活費,并逐步提高補助標準
實行住房保障脫貧
把貧困家庭作為農村危房改造補助重點,補助對象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其他貧困戶
實行基本醫療保障脫貧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加快完善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因貧看不起病、因病加劇貧困問題的醫療保障體系
實行基本養老保障脫貧
確保貧困群眾老有所養。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擴大參保覆蓋面,實現60周歲以上人群應保盡保
實施保險救助脫貧
探索政府出資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購買大病補充保險、災害保險、農業保險
3月30日,安徽省發布《關于社保兜底脫貧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對沒有勞動能力或暫時無法通過扶貧開發脫貧的困難家庭,要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實行“兜底保障”,從四方面編密織牢社會保障救助托底安全網。
安徽省社保兜底脫貧工程主要任務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低保標準量化調整機制,實現“兩線合一”。2016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低于扶貧標準的地區,適度加大增長幅度,確保到2017年實現農村低保標準
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
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應保盡保。對經過扶貧開發收入增長實現穩定脫貧并高于低保標準的,要按規定退出低保范圍
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精準救助。全面建立起縱向貫通部省市縣,橫向聯通政府各有關部門(機構)的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
健全特困人員供養制度
提高特困供養人員供養水平。全面建立特困供養人員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不低于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60%合理確定供養標準
加強特困供養設施建設和管理。加強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后管養,積極推進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等級評定、定額補助
加強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繼續完善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適時調整提高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
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民生工程。著力解決殘疾人因殘疾產生的額外生活支出和長期照護支出困難
強化醫療救助制度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大省級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對貧困地區傾斜力度
擴大醫療救助對象范圍。擴大至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特大疾病患者及因病致貧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等
資助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資助重點救助對象參加當地農村合作醫療,代其繳納個人應負的全部參合資金,資助率達100%
完善住院救助。對重點救助對象在年度救助限額內,住院自負費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
規范臨時救助制度
加大臨時救助在貧困地區落實力度。貧困地區要足額安排本級臨時救助資金預算,統籌使用中央和省級資金
健全完善“救急難”工作機制。深入推進“救急難”綜合試點,在體制機制、服務方式、信息共享等方面探索創新
拓展臨時救助方式。實行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家庭自救相結合
2015年年底,貴州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社會保障兜底推進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明確在全省全面部署開展社會保障兜底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將所有“兩無”貧困人口(無業可扶和無力脫貧貧困人口)、暫時不能脫貧人口和其他符合條件的農村群眾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社會救助范圍。《意見》明確了包括提高低保標準、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等在內的八大任務。根據部署,2016年全省農村低保標準按18.2%年平均增幅提高,平均標準達到3184元/年,逐年提高標準;省、市、縣三級財政“十三五”期間每年繼續分別按人均不低于200元、100元、200元的標準,逐年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同時,將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工作納入民生保障考評體系和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官方微博
weibo.com

(2016年6月20日08:44)

(2016年7月7日12:10)

(2016年7月11日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