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對接
■ 山西省近日出臺《關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若干意見》并附《山西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兑庖姟窂娬{,合理規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十三五”期間實現全面達標;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責任,建立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等。
地方政策解讀
以“保障底線”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從服務內容破題,全面確保基本。要求圍繞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參加公共文化活動以及科普、健身等內容,維護好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從城鄉差別破題,統籌均衡發展。推動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發展和文化資源合理流動,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幫扶機制常態化。從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重點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幫扶力度。
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
一是品牌提升。要依托傳統民俗節日和特色文化資源,繼續開展好“文化走親”“美麗鄉村”“多彩社區”等群眾喜愛的品牌文化活動,并以此為契機放大“品牌效應”,大力培育公共文化“一縣(市、區)一品牌、一鄉(鎮、街道)一特色、一村(社區)一活動”,使全省涌現出更多富有特色的文化藝術之鄉。二是資源整合。要加大對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通過院線、總分館、行業聯盟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機構互聯互通,實現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在縣級以上城市推行公共文化服務“一卡通”。三是重點創作。要以“三個文化”為重點,創作和提供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藝術作品。發揮好山西舞臺精品創排和戲曲大省優勢,加強對重點藝術創作生產的扶持和引導,進一步提升戲曲藝術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四是文體惠民。要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在三晉”系列活動、“強健體魄·陽光生活”全民健身活動,實施“科普惠民”工程,引導和培育積極健康、多姿多彩的社會文化形態。五是留住鄉愁。要深入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等創新舉措,系統挖掘保護、合理利用歷史文化民俗方言資源。六是科學供給。要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創新文化服務,鼓勵在城市實施“文化惠民(消費)卡”等服務方式。七是社會參與。加強對文化類行業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文化非營利組織的引導、扶持和管理。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為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培育多元承接主體。
補齊山西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短板
山西公共文化建設在隊伍、經費和機制上長期存在短板,為此《意見》首次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硬措施”。在隊伍建設上,將建設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公共文化隊伍擺在了重要位置。針對基層公共文化隊伍人員不足、責任不清等問題,提出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增量、優化結構、有增有減的要求,在現有編制總量內,根據業務發展狀況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編制進行動態調整。同時,還要完善公共文化人才政策措施,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投身公共文化服務,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冊招募、服務記錄、管理評價和激勵保障等長效機制,推動各類院團和院校建立志愿者下基層制度。在經費投入上,要求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責任,建立穩定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確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重大文化惠民活動、文化低保工程所需經費。
(注:原載《山西日報》2016年6月13日,已收入中國政務信息網·地方領導文庫,投稿郵箱: bjb@ccgov.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