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五新”理論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改革領域以解決矛盾問題倒逼全面深化改革,以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動實踐,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學術范式日漸成型,理論框架日漸豐滿,理論體系日漸完善,要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
★2月17日,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
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近期,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86%的經濟學家預期2016年GDP增速在6.5%至7%之間。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本文重要信源】
1.張占斌:習近平同志扶貧開發思想探析;2.韓慶祥: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3.馮俊:改革理論的新拓展

掃二維碼下載本欄目增值服務中國政經生態月報
從確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提出“中國夢”,從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到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深思熟慮,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奠定了堅實基礎,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新的境界。
從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到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系統闡釋,再到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論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怎么看”和“怎么辦”,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指南。
怎么看——三大特征和九個趨勢性變化。2014年5月,習近平考察河南時首提“新常態”,他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之后,在一些中央重要會議和國際會議上,總書記多次就如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進行了深刻分析和闡述。他總結出“新常態”有三大特征:一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更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又在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經濟進入新常態”作出系統闡釋,指出了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等九大新常態趨勢性變化。
怎么辦——十個更加注重。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即“十個更加注重”,包括: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等等。
“治大國如烹小鮮”,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領袖,治國理政更需要中國智慧。2014年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們牢牢把握著我國發展主動權,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遵循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重點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法治建設不適應、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供給需求是經濟活動的邏輯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財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指明了“十三五”時期經濟治理方向。
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2012年11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重大發展,不僅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也是人類發展理念和文明發展價值觀的重大創新。
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以開闊的眼界、思路和胸襟,在多個外交場合強調,中國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決策看點】
●2月17日,國家發改委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十三五”規劃整個編制過程歷時兩年半,編制分為研究起草基本思路、綱要框架、綱要草案3個階段。規劃編制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把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一個整體,體現在規劃的謀篇布局、指標設置、戰略任務、重要舉措等各方面。據透露,圍繞“十三五”重點難點問題,國家發改委開展了80余項課題研究,形成了200多萬字的研究報告。
【鏈 接】
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措施
2月19日,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在主題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發展質量”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就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五個建議:第一,情況要摸清。目前對現實狀況有一定了解,但還不是十分精確。第二,目的要明確。目的和手段,要防止本末倒置。第三,任務要具體。搞清楚要干什么,確定紅線好操作。第四,要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第五,措施要有力。要清楚怎么辦,用什么政策措施來辦。總的原則要有效,有力,有操作性。
資料來源:《經濟參考報》2016年2月22日
面對現代經濟這樣一個復雜、巨大、精巧的運行系統,實現治理現代化,不僅要求健全與完善經濟制度,也要求不斷提高運用各項經濟制度管理經濟事務的水平與能力。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
提升經濟治理能力,要學會辯證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明確要求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學會尊重規律的歷史思維、化解矛盾的辯證思維、面向未來的創新思維、于法有據的法治思維、應對風險的底線思維,處理好治國理政中各種復雜利益關系,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
提升經濟治理能力,還要靠強化執行能力。“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強調,要做好實施方案、實施行動、督促檢查、改革成果、宣傳引導的“五個到位”,力爭把改革各項任務做實。“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語重心長,是對全黨和各級領導干部的號召,也是警示和要求。
【決策看點】
●2月23日, 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介紹2015年商務發展情況時表示,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另悉,2016年商事制度改革進入第二波,將重點完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即“全國一張網”,目標是覆蓋所有省份。
【鏈 接】
中國經濟2016可能有反彈,但一定沒反轉
近日,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發表對2016年經濟的十點判斷。其中,關于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問題,管清友指出,2016可能會有反彈,但一定沒有反轉。從短周期來看,上半年經濟可能出現近幾年來難得的好光景,因為年初提示2016年是基建大年,核心邏輯是融資明顯松綁。從中周期來看,由于上半年各地爭搶資金和項目投放,下半年經濟可能后勁不足,全年經濟可能呈現前高后低。從長周期來看,只要供給側改革沒有完成(主要是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杠桿),結構性的下行壓力就不會消失,今年的小反彈不僅不會帶來反轉,相反可能拖延去產能去杠桿的時間,加大經濟反轉的難度。
資料來源:財經網2016年2月22日
全面深化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主旋律,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發表了一系列立意高遠、內涵豐富的論述,闡明了立足新的歷史條件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具體路徑,形成了科學的、系統的改革觀。
改革群眾觀的新內涵。培育和激發改革的動力之源,是確保改革持續推進并取得全面勝利的必備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是改革持續推進的寶貴經驗,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改革方法論的新拓展。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堅持全局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和創新思維,實現了對改革方法論的新拓展。同時,必須抓改革當作一項重大政治責任,牢固樹立全局意識、責任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23日召開的中央深改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強調,要遵循改革規律和特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推動改革舉措早落地、見實效。
5新共享,精準脫貧開辟全面小康新路徑
共享,是五大發展理念的著眼點和歸宿,也是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讓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最終判斷我國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
“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成精準脫貧重大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并就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了20多次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論述、新觀點、新要求,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隨后,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精準扶貧進行了深入闡釋,2015年6月在貴州考察時,將精準扶貧思想概括為“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至此,以“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為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徑,成為新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方略,提升了關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認識,也是我黨兌現在建黨時就提出來的帶領全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共同道路的莊嚴承諾。
★如何看“唱空”中國經濟雜音?能否繼續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動力?近日,國際知名學者、經濟學家均認為,中國經濟實際增量可觀,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