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公開交“白卷”要追責

【輿情回放】2015年底,財政部首次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地方2015年預算和2014年決算公開情況專項檢查。近日發布的檢查結果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有超過3.6萬個地方預算單位未公開2015年部門預算,涉及省市縣三級預算單位25.8萬個。
【網絡輿情】
@南都社論: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公民個人和社會組織要求相關方面公開預決算的現象,但多數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很難實現預期目的。因此激活新《預算法》的執行力,依法保障預算公開的剛性,讓法律牙齒真正鋒利起來,尤為關鍵。
@ 荊楚網:未按規定公開部門預決算報告,僅僅是“點名批評”則無異于罰酒三杯,無異于“依法治國”“有法必依”的老虎失去門牙而成了紙老虎,徒有其形,盡失其威。
【決策點睛】是誰拔去了“有法必依”的門牙?是“執法不嚴”。希望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情況的專項檢查,不要讓檢查結果付之東流。必須用“執法必嚴”,來修復“有法必依”的門牙。完工,卻可辦理機動車行駛證,背后是否存在腐敗,也值得深究。查“騙補”不該有絲毫手軟,無論其是否為知名品牌,無論其是否為地方重點扶持對象,只要涉及“騙補”,就該徹底揭開蓋子,給納稅人以交代。
【網絡輿情】
@每日經濟新聞:對車企騙補本身的處理并不難。而且,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地方相關部門也會及時出手,避免矛盾激化。其實,為什么公共財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時常出現變形,公共財政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經常被侵占等問題,更值得重視和關注。
@經濟參考報:只要有補貼,就會存在騙補的風險。政府應該嚴格控制和收緊各種財政補貼,減少資質審批行為,采用稅收等市場化方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否則補貼不但無法起到作用,反而讓企業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中國網:某些車型不僅購買便宜,生產廠家甚至可以做到零成本乃至“負成本”生產。而在如此力度的補貼之下,“騙補”也就成為傻瓜都能想到的發財之道。
【決策點睛】 新能源產業的成長需要財政補貼的扶持,但不能過度依賴國家補貼,高補貼、低門檻不利于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這種打著環保旗號來騙取國家補助的行為無異于詐騙,應由人民法院依法用法律來懲處,而不應止步于工信部等四部委的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