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家明
財政治理:與國家治理相適應的財政新思維
連家明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并明確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之所以對財政賦予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經濟與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嚴重脫節,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嚴重滯后,已經成為全面發展的桎梏,而要推進這些領域的改革,財政因其作用所及方方面面,是最為關鍵且合適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治理領域的改革不涉及框架性改革,是在已有憲政制度下的工具性改革,而中國現階段恰恰需要一個相對溫和、穩定而又富有成效的改革路徑,對當前滯后的政治、社會改革進程加以促動,這種情況下,價值因素較少而技術因素較多的財政改革就成為最佳的選擇。
不同的治國理政思路,催生出不同的財稅體制安排。長期以來,受傳統計劃經濟和單一制體制影響,我國權力運行單向性特征凸顯。直到現在,集權和控制思維下行政主導色彩依然濃厚。與之相適應的財政模式,更多地強調財政統制和管理,強調政府對權力、資源和信息的壟斷,政府在財政分配上往往體現為一元化決策。結果便是財政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學化水平受到抑制,嚴重影響到資源配置效率、社會事業發展、公平正義維護,以及民眾參與感和獲得感的提升。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國,對類似分裂、自然災害等統治風險的擔憂長期存在;作為歷史性的選擇,堅持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威權對于中國的意義無需贅言;同時,市場經濟發育還不完善,市場的統一性、規范性和自由度,以及政府和政府控制下的國有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影響、作用機制都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有顯著的差距,非短時間可以彌補。這種情況下,全盤照搬以自由市場經濟和選舉政治為基礎的西方財政學思想又會與現實國情相齟齬。因此,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際,必須尋找適合中國國情又能體現普適性價值的特色財政之路。當前,國家治理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與此新型理念相適應,財政領域也迫切需要樹立治理新思維,切實提高財政治理能力。
與傳統模式相比,嶄新的財政治理模式將更好地滿足國家治理背景下對財政制度的系統性需求,以更好地發揮基礎性支撐作用。一是在理念上更加先進,作用領域更加廣闊,通過吸納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和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的豐富成果,逐步擺脫經濟本位主義的影響,為“跳出財政看財政”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礎,充分發揮對政治、社會領域改革的促進作用;二是在主體上更加多元,強調溝通和互動,積極推進政府向市場、政府向社會、政府向民眾、中央向地方的合理分權,在分權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促進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有效供給,提高各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三是在手段上更加豐富,通過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加強政府與資本合作,加強財政、貨幣、產業政策的協同,更好地發揮財政杠桿效應,提高財政效率;四是在目標上更加注重公平和正義,確立和維護公共性、法定性、財稅中性等財政治理原則,通過有效實施對政府的授權與限權,維護公民的憲法權利,特別是從工具理性角度看尤為重要的預算參與、預算監督的權力,使公民能夠有效地“用手投票”和“用腳投票”,促進社會安定有序和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