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磨一劍 反法修訂引熱議
今年2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并公開征求社會及專家意見。自此,反法修訂這一話題,勢不可擋地成為大大小小知識產權會議中最熱門的議題。
從送審稿來看,短短三十多條條文,幾乎每一條都進行了修訂,或刪或增,動作幅度之大,可謂大修而非小調。而《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競爭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市場競爭行為的規制是每個參與市場競爭的行為主體都需要關注的重要法律。在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前提下,該法承擔著給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及競爭行為明晰行為邊界的重任。
在修法過程中,《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首先要明確的關鍵的根本問題。這一問題關涉該法的定位,并貫穿于該法各個條款的修訂。可以明確的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應是一部行為規制法,也即任何破壞市場競爭秩序、引發不正當競爭效果的行為都應該納入規制范圍中。因此,承擔著一般條款重任的第二條,就要開宗明義地把《反不正當競爭法》要規制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范圍以及規制的原則標準提出來,并根據此原則修改和增加后面的具體條款。
送審稿修訂后的第二條顯然未能達到業界的期望。第二條必然要留給司法裁判者自由裁量空間,同時也需要通過科學的立法設計來補充具體列舉條款的缺陷并以相對可控的因素來引導和規范司法裁量權。因此,建議該條從行為和后果以及競爭效果的角度進行規范,給所有可能參與競爭或行為有可能影響到競爭秩序的主體提供行為規范和預期,而非從主體和主觀角度進行評判。
在具體條款的設計中,《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商標法》、《反壟斷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邊界也是修法中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之一。該問題涉及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制范圍。典型例子就是新增的相對優勢條款,這一新增條款遭到了業界的強烈反對,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相對優勢條款與《反壟斷法》中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條款邊界不清,從而導致架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條款的適用等一系列的問題。
此次修法還有一處值得特別關注的地方,就是新增了互聯網不正當競爭條款,該條款顯然是為了回應這些年來互聯網市場競爭秩序混亂、競爭沖突頻發的需求而生。但鑒于互聯網競爭行為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該領域商業道德及競爭行為邊界經驗的待形成和待積累,該條款要規范的競爭行為,還有待進一步地抽象和提升,以保證該法在未來的穩定性和包容性。
此次修法可謂大修,所涉及到的每一條條款都值得業界進行深入研究,為修法提供智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