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郭 燕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院 鄧秋菊
大數據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研究
大連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燕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院鄧秋菊
電子信息科技高速發展與變革,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個民族文明沖突與融合、各種意識形態競相彰顯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提高自己的數據素養,發揮自身的職業優勢,緊隨時代腳步,深入探究各種問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大數據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學化
大數據在2009年只是網絡流行詞匯。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創新與普及,四年后的2013年大數據已走向實踐。2013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我們進入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是概況性的術語,源自于經歷信息爆炸的學科,用于描述目標數據量的規模遠遠超出一般電腦處理能力的情形。最早的概念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在《大數據時代》中提出來,后來全球最具權威性的IT研究機構Gartner Group 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引起全球關注,給出了大數據的定義:大數據亦稱為巨量資料,“是關于數據庫集,如此巨大、復雜的以至于現有的主流數據管理工具或者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很難處理”。這個困難包括捕捉、監管、儲存、共享、轉移、分析和形象化。大數據不是走隨機分析方法或者說抽樣調查的捷徑,而是對數據整體進行分析處理。大數據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簡言之“獲取10%的信息量而預測剩余的90%這是小數據,而掌握90%的信息量預測剩余的10%則是大數據。” 正是這一特點促使大數據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各種行業和領域,甚至改變整個社會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給我們所處的時代打上大數據的烙印。
在2001年研究報告和相關的文獻中,Gartner公司的分析員道格·萊尼把數據增長挑戰和機遇定義為三個維度,即海量特性、時效性和多樣性。在今天Gartner公司和大多數工業依然用這三個“V”模式描述大數據。2012年,Gartner公司更新了它的定義:大數據就是“大容量”(high volume)、“高速度”(high velocity)和“多樣化”(high variety)的信息資產,需要新形式的處理增強決策的制定,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流程優化。此外又增加了一個新“V” ——“準確性”(Veracity),許多組織用之描述它。
大數據是一個帶有文化基因的術語,反映了科學技術領域正在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為理解這個世界開啟了另一個渠道,即將成為理解世界的新方法論。如互聯網通過給計算機添加通信功能而改變世界,大數據將改變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因為它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維度。大數據改變著生活于其中的我們,將會帶來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大數據已經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已逐漸蔓延至各行各業中,影響著人們的知識體系。在不久的未來,世界上許多單純靠人類判斷和預測能力的領域將會被計算機系統所改變甚至取代。超級計算機系統可以發揮作用的領域遠遠不止駕駛和交友,一場工作、生活和思維的大變革即將到來。
例如,百度可以為關聯網站排序,亞馬遜可以幫我們推薦想要的書,騰訊QQ可以猜出我們認識誰,Facebook知道我們的喜好。同樣的技術可以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校可以使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個性、興趣和愛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使其科學化。
1.新的教育環境
大數據時代,數字技術條件越來越精密,人們的各種實踐活動和社會關系都能被記錄,人類的行為被視為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可計算事件。通過對大數據的深度智能分析和信息整合,人們能找到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判斷事情發生的概率,從而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以獲得“大知識”和“大價值”。大數據使信息傳達范圍、傳遞速度與傳播效果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方式的變革,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無法回避和拒絕的新環境。
2.新的管理方法
大數據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根據用戶群體的不同提供精準服務。大數據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全面的學生信息。以前,高校對學生的信息管理采取抽樣調查形式,這樣得出的結論不全面,也不科學。大數據時代互聯網覆蓋面不斷擴大,互聯網可以全面收集學生的各種信息,使學校及時掌握學生的各種發展狀況,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對學生信息的數據化管理能提高教師教育內容的準確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在思想政治教育雙向影響的過程中,一方面,教育對象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教育信息,通過分眾化的媒體傳遞給教育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各種平臺收集和分析數據,對教育對象的個性、需求進行判斷,從而制定針對不同對象的傳播策略,有的放矢地解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教育對象的各種思想矛盾與問題,使教育對象更加認可、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個性化與精準化。
3.教育傳播媒介的多樣化
大數據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涌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特別是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介的多樣化選擇與靈活運用,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多樣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中,傳播者不再局限于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的人,傳播的專業門檻大幅度降低,人人都可以作為教育信息的傳播者。傳播雙方的位置經常互換、重疊以致逐漸變得模糊,他們既是某些教育信息的傳播者,又是另一些信息的接收者。人人在對話中實現著決策參與,成為傳播的主體,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更加方便和高效,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不再只是課堂。高校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須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
2012年3月,美國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計劃增強政府收集、分析和萃取海量數據的能力,將大數據比喻為“未來的新石油”。無論我們適應與否,大數據已經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這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大環境。我們必須努力適應這樣的環境。高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以適應大數據環境。
“科學就是系統地構建和組織的知識,是可檢驗地解釋和預測自然界的知識。”科學是追求知識,是建立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以及嚴密的邏輯論證得來的關于客觀世界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理論體系。筆者認為,科學化就是要把一個事物用科學方法武裝起來,是客觀化、技術化,使某一事物更為合理、客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就是用科學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即試圖使思想政治教育客觀化以及合理化。“科學方法的實踐,就是對于推測的持久批判,這些準則用以判定獲取證據資料的程序的可靠性及用以評估由此而得出結論的證據的檢驗力。”
1.大數據思維方式的確立
大數據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教育的核心環節,重新構建著教育評價體系,革新著教育者的教學思維模式。大數據將會提高教育發展中的預測性判斷和教師的專業知識與分析能力,促進網絡教育與全球化迅速發展和精確的個性化教育。因此,教育管理、思維方式、學習行為、教學評估等都受到這種變化的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在教育者中確立大數據思維模式就成為當務之急,是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時代腳步、滿足中國經濟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大數據時代下,能否激發、利用隱藏于數據內部而未被發掘的價值,實現在經濟、知識、教育等領域的革新,取決于人們對數據及其潛在的價值與功能的認識和態度。大數據時代的思維方式是產生于大數據時代、立足于大數據平臺之上的新觀念體系。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為教育帶來要求和啟發,培養受教育者從海量復雜的數據中獲得知識的能力。教育者應具有大數據思維方式和處理、利用大數據的能力。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大學生都該具備數據意識,數據素養應為每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養。
2.數據素養的養成及提高
數據素養也可稱為信息素養,指發現、采集、查找、分析、確認、處理、評價和利用信息,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以解決所遇到問題和對未來事件的預測能力。
大數據時代可以通過對教育數據的分析,挖掘教學、學習、評估等符合學生實際與教學實際的情況,這樣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執行教育政策,從而為學生制定更為符合實際的教育策略。大數據時代的教師將把教育中心放在挖掘學術與學習有關的表現上,而不是依賴于定期的能力測試。
3.數據處理能力的增強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巨量數據和信息缺乏。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成為媒體人,人們利用各種媒介上傳視頻、圖片和語音等,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過轉發等方式對信息進行高頻率傳播。但是,傳播內容不只是時事新聞和娛樂廣告,更有各種預言、傳言和謠言。如果沒有良好的數據處理能力,面對如此規模、高速和海量的數據,人們會被巨量數據淹沒,思想混亂。因此,在浩瀚的數據海洋中如何把握信息傳播的方向是當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要與數據資源豐富的部門、媒體和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掌握海量的、多方面的數據。其次,面對巨量數據,學校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數據識別能力,使其對海量數據進行取舍,善于選用適當的數據計量方法或應用程序軟件等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挖掘大數據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再次,對得出的分析結果做出合理解釋,并進行科學預測。在思想政治教育微傳播過程中,我們可以引用可視化技術,其在一定程度上能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向教育對象展示分析結果,并采用人機交互技術,使教育對象理解并參與具體的分析過程中來。同時,我們要通過正確的數據分析,找出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并對事件的發展走向及趨勢進行預測,最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效果。
因此,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僅需要巨量數據,更需要對巨量數據進行管理。人們不斷提升對數據信息的處理分析能力,能將巨量數據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資源,使傳播過程得到較好控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
[1]徐子沛.大數據[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人民網.大數據,這樣采這樣用[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420/c1007-26869940.html
[3]內格爾著,徐向東譯.科學的結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本文系項目基金:大連市社科聯(社科院)一般項目,項目編號:dlskyb2014166;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L13DZX013)
ISSN2095-6711/Z01-2016-11-0263
郭燕(1977—),女,遼寧錦州,哲學博士,副教授;鄧秋菊(1981—),女,江蘇盱眙,馬哲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