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劉衛東
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發展歷程與制度選擇
吉林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衛東
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適齡兒童入學率、義務教育的覆蓋率和普及率得到明顯提高。但是,義務教育在公平性、義務性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影響義務教育發展。義務教育需要不斷調整和改變,以符合人們對教育的基本需求。
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制度 發展選擇
義務教育中的義務指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義務教育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為強制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保證公民能接受良好教育而實施的一系列制度,它是一個國家各類教育機構有機構成的總體及其正常運行所需的種種規范或規定的總和,包含有學前教育機構、學校教育機構、業余教育機構、社會教育機構等,還包括各機構間的組織關系、各機構的任務、組織管理等。《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和《辭海》中將教育制度定義為:根據國家性質制訂的教育目的、方針和設施的總稱。據此,可以認為,義務教育制度是國家為提高人民素質而制定的,強制要求所有人參加的基礎教育體系和相關規定的全部。它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針對義務教育的實施所確定的制度,二是為保障義務教育制度實施而指定的其他制度。
義務教育制度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是公益性。公益性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以此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其次是統一性。統一性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一包括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經費標準、建設標準、學生公用經費的標準等。這些與統一相關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修改中。
再次是強制性,又叫義務性。即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提供相應的條件,要受到法律規范。
1.義務教育制度的形成
清朝末年,歐美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推行義務教育制度。了解到這一情況后,1903年清政府仿效發達國家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開始在全國推行學校形式的教育體系。1911年,清政府在北京召開中央教育會議,會議議決了《試辦義務教育章程案》等文件,正式提出試辦義務教育。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學校系統令》,規定“初等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最初確定的義務教育制度。1935年,相關政策指出:“教育經費之最低限度,在中央為其預算總額的15%,在省區及縣市為其預算總額的30%,其依法律獨立之教育基金一并予以保障。貧瘠省區之教育經費,由國庫補助之。”1937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學齡兒童強迫入學暫行辦法》。1940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制定的相關政策指出,國民教育分為義務教育和失學民眾補習兩部分。
2.義務教育制度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我國的義務教育基本是免費的,普及率很高,但時間較短,基本上普及小學教育,教育條件較為艱苦,教育質量較低。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開始將義務教育制度法制化。1986年7月,我國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在此基礎上,200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至此,我國義務教育制度逐漸完善,開始進入平穩發展階段。
1.普及性
這主要指國家或社會有義務將教育普及到社會各階層,國家必須在全社會普遍立學,建立完備的學校教育體制,保證各階層的人都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普及性主要是根據國家有普及教育的義務而言的,是從國家的角度和立場來說的。
2.平等性
如果說普及性主要從國家或社會作為教育主體這一角度出發的,那么平等性則主要從國民或社會成員作為受教育者的立場上來說的。凡國民均享有入學接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并有權要求國家或社會提供給他們接受同等質量的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3.無償性
這主要指國家有義務為全體國民提供免費的教育。近代國家主要通過征稅籌集義務教育的經費。義務教育的經費來自社會及國民,國家有權向社會及國民征稅,把這筆經費用于為全體國民舉辦義務教育。從歷史上看,無償教育并非都是義務教育,但義務教育應是無償教育。
4.強迫性
這主要指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父母有義務送其學齡子女入學接受教育,不履行這一義務的父母將受到法律的處罰。義務教育的強迫性原則主要是為確保學齡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得以實現和不受侵犯。
第一,縮小地區間教育差距。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的貧富差距較大,兩極分化較明顯。經濟落后導致的教育有效供給不足,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地區差別、城鄉差別,這一系列問題使我國義務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貫徹實施。因此,要解決教育的差距和困難,從根本上講要依靠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加快經濟建設步伐。政府要采取多種措施扶持和幫助貧困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使他們從貧困中擺脫出來。
第二,鼓勵民辦學校參與義務教育培養階段,實現教育資源優化合理配置。目前,我國教育行業由國家管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基本是公辦學校,政府對其的支持力度較大,各種資源優先提供給公辦學校。但是,民辦學校對我國的義務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相當大的貢獻。特別是對在外務工人員的子女來說,民辦學校是他們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徑。民辦學校參與的義務教育,目前還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政府應在配置教育資源時,促進公辦和民辦教育的均衡發展,形成合理競爭,提高教育質量。
第三,促進校際教育公平,消除教育不平等現象。義務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教育公平利于減少社會差距,提高公民素質。但是很多地區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投入、師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有的學校通過內設實驗班、奧數班等班級,人為拉大教育差距。這在義務教育發展的未來必須要改正調整。
ISSN2095-6711/Z01-2016-11-0271
劉衛東(1973.10—),男,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