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 陶瀟瀟
0~3歲城市流動兒童的家庭早期教育現狀——以北京市X社區個案分析為例
首都師范大學陶瀟瀟
本文闡述北京市X社區的個案,分析0~3歲城市流動兒童的家庭早期教育現狀,其中包括家長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希望能使人們了解城市流動人口群體的兒童家庭早期教育情況,為社工的介入提供參考。
0~3歲城市流動兒童 家庭早期教育 個案分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北京市X社區中0~3歲的流動兒童。X社區是典型的“城中村”“棚戶區”,居住的大多是外地來北京的務工人員,社區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居住環境有所差別,租戶的經濟與教育水平有很大差異。由于經濟水平與生存環境的影響,X社區中兒童的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學前期與學齡期的兒童進入幼兒園和學校,0~3歲的幼兒教育完全依靠家庭。提到“棚戶區”“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流動兒童”,人們聯想到的家庭早期教育會是“不合格”的,甚至是缺乏的。但是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查訪問,發現真實情況與大眾所想的有一定差距。
本文的個案分析來自于X社區中的八個家庭,根據他們的基本情況分為三個部分:
1.媽媽(爸爸)照看,爸爸(媽媽)在北京工作,家庭條件中等
(1)某一幼兒的基本情況:1歲2個月,男孩,家中有大十歲的哥哥,哥哥在社區中的奶奶家住。爸爸在工地工作,媽媽在家,家中有少量玩具,家庭環境較整潔。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知道早教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方法,認為早教應是陪孩子玩,幼兒園和學校會教知識。家長會陪孩子玩,平時和孩子溝通,對待孩子溫和。
(2)某一幼兒的基本情況:2歲,男孩,獨生子,家里有電視,通常會放動畫片,家里的玩具很多。這一幼兒比較情緒化,不愛說話,喜歡自己玩。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爸爸不愛說話,但很溫和,媽媽對孩子很關心,但不怎么和孩子溝通。家長知道早教這個概念,但不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家長會給孩子買玩具和一些貼在墻上的貼紙,會教孩子一些基本概念,每天會帶孩子去戶外運動。
(3)某一幼兒的基本情況:3歲,男孩,獨生子,家里條件較好,有各種玩具。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爸爸教育水平較高,擅長和孩子交流,會帶孩子在家做一些手工活。媽媽不太愛說話,但是比較盡職。家長會帶孩子玩,給孩子玩平板電腦上的游戲,偶爾會給孩子講故事。
(4)某一幼兒的基本情況:11個月,女孩,有一個大九歲的哥哥,家庭條件較好,居住環境在X社區中是較好水平,家中有很多玩具,其中包括早教玩具。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媽媽具有較好的早教意識,知道早教的重要性,但是有些急于求成,一心想培養孩子的特長。家長對孩子很有耐心,經常陪孩子玩各種玩具,給孩子講故事,擅長和孩子溝通。
(5)某一幼兒的基本情況:2歲6個月,男孩,媽媽工作,爸爸在家照看,媽媽教育水平較高。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媽媽在工作之余會根據孩子的年齡看相關早教書,根據書中的方法早教。孩子在各個方面明顯優于社區其他同齡兒童。爸爸對孩子非常耐心。媽媽會在跟孩子玩的過程中進行早教活動,如聲音辨別能力、色彩形狀辨別能力、語言能力等。爸爸傾向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
2.外婆照看,家庭不完整
某一幼兒的基本情況:3歲,男孩,媽媽在北京工作,居住環境不佳,有一些玩具,爸爸家暴行為,媽媽帶孩子出來生活。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姥姥很關心孩子,對早教概念基本不了解,一直猶豫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兒園,了解到早教這個概念后,希望孩子得到早教,但是自己不了解相關方法。孩子非常好奇,記憶力較好,平時會有很多問題,姥姥盡量回答,但很多時候會表現出不耐煩。
3.家里有年齡相當的孩子
(1)基本情況:三歲,龍鳳胎,爸爸媽媽工作,兩個孩子已上幼兒園,媽媽周末在家帶孩子,家里有個五歲的姐姐。家庭條件較好,居住環境較亂。家里有少量玩具,兒童讀物較少。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爸爸媽媽意識到早教的重要性,平時會有意識地教孩子一些東西,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會積極回應。由于工作忙,多數時候是大女兒帶著兩個孩子玩。
(2)基本情況:姐姐三歲,弟弟一歲,爸爸在工地工作,媽媽在家,父母年齡相差較大,家庭條件中等,家庭環境較臟亂,少有玩具和讀物,家里沒有電視。
家長的早教理念與行為:家長不理解早教,對自己孩子的看法比較消極,和孩子基本沒交流,有時會打罵,對孩子沒耐心,很少主動教孩子,女兒三歲不太說話且脾氣大。
從X社區幾個家庭的情況可以看出:有些家庭有經濟條件,但缺乏早教意識;有些家庭經濟條件和早教意識具備,但缺乏相關指導。整體看,除條件特別困難的家庭,多數流動人口家庭都能承擔孩子的基本早教需求,他們缺乏的是早教意識和知識。相關人員可以為其爭取經濟援助,更重要的是向幼兒家長傳輸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
[1]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我國流動兒童生存和發展:問題與對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
[2]肖 莉.0-3歲家庭早期教育方法指導策略[J].新課程(上),2015
ISSN2095-6711/Z01-2016-1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