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鋒
摘 要:教學是信息傳遞的過程,師生之間的問與答貫穿于教學的始末。提問技巧則直接關系著學生興趣的激發與思考的展開。成功的提問會讓學生愉悅地接受、主動地思考、自主探究結果,這樣的教學既輕松又高效。
關鍵詞:提問藝術;探索性;時機性;層次性;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241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被動接受為主動構建的轉變,就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機械灌輸。而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與教學藝術,巧妙的提問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展開快樂而主動的學習。同時又可以實現學生的主體探究,讓學生親歷探究全過程,在探究中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小學語文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實施新課改的主要場所,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使提問成為激發學生興趣、誘發學生探究的重要契機。
一、問題要具有探索性,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運用已知來學習未知,將未知不斷地轉化為已知的過程。要實現學生主動而有效的探究,所提出的問題就必須要能夠激起學生運用已知來學習未知。而如果問題的出發點在于已知,問題過于簡單,只能起到檢測與鞏固的效果,不利于學生新知的學習。而如果問題的出發點在于未知,問題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而無法展開有效探究。這兩種問題都沒有探究的價值,問題要想具有探索性,能夠引發學生運用已知來展開主動的學習,就必須要著眼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才能在學生的認知范圍之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獨立的思考與思維活動,進而能夠自主地解決問題。這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實,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考有深度,探究有成效,而且還可以讓學生享受到智力角逐的樂趣,這樣更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讓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熱情與動力參與到后面的學習中來。
為此,教師對問題的設計不能不深入,只是就知識本身提問,也不能過于深入,盲目追求問題的高難度,而是要對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認知規律與接受水平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對語文教材深入鉆研,這樣才能在教學內容與學生基礎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圍繞著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提出具有探索價值的問題來。
二、提問要把握好時機,在最為恰當的時機提出
不分時機不分場合地隨意發問,只能讓學生成為機械而被動的問題解決者,讓問題成為學生的負擔、教學的累贅,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無法展開獨立的思考與積極的思維活動,只能是對問題敬而遠之,對語文學科望而生畏,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把握好時機,只有在最為恰當的時機提出問題,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何時是最為恰當的時機呢?
1.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小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很難在整節課中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思維與注意力,注意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分散。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所需要的不是教師的強制引導,而是要讓學生自我再次集中起來。此時一個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可以再次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再次將注意力集中于問題上,集中于新知的學習上來。
2.學生思維困惑時。小學生基礎知識薄弱,認知水平低下,并不能獨立地解決所有問題,當學生遇到思維上的障礙,出現思維困惑,無法展開探究時,此時正是啟發的最佳時機。如果只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學生依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機械地記憶結果。而此時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展開更有深度的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完成自主探究,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構建。
3.學生理解膚淺時。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對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浮于文字表面,而并不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厚情感與意境,此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感悟,教師同樣可以運用富有探索性與啟發性的問題給予學生指導與點撥,進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展開分析,進而深刻感受與體會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實現對文本的全方位立體解讀。
三、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兼顧學生間的個性差異
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這是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教育事實。以往的教學無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同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這樣勢必會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消化不了”,只能讓少部分學生參與其中,這是低效的教學。素質教育是大眾教育,是要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共同發展。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全體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可以親身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展開富有個性化的學習,促進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樣的問題才能面向全體學生,這樣的教學才能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四、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可見問題是發現的基石,是打開學生創新之門的鑰匙。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問題就不能是封閉的,而是要具有開放性,要能夠以文本為中心,向寬廣的生活空間延伸,提出開放性問題的,不拘泥于教材與教參上的標準答案,而是能夠引導學生展開多向思維與思考,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才能更寬廣,才能基于文本,將文本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獲得更多獨特的感受與體驗,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問題,產生更多的見解,這樣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實現學生探究活動的創造性,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 孫立新.小學語文教學提問藝術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
[2] 林芳.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例談[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2 (4).
[3] 張香萍.妙問善導追求高效——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5(7).
[ 責任編輯 金 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