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杰,王向前
(特種作戰學院,a. 一系,b. 軍事體育理論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兩種“踩繩上”攀登技術比較分析及教學實驗研究
解文杰a,王向前b
(特種作戰學院,a. 一系,b. 軍事體育理論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通過力學分析法、教學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對“踩繩上”兩種不同攀爬技術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表明:“三把手”技術比“兩把手”技術更為先進、快速,可在專項力量較好的官兵中推廣使用。
軍事攀登;“踩繩上”;技術特點;教學實驗
“踩繩上”攀登技術是一項實用軍事攀登技能。以往“踩繩上”攀登訓練大多采用“兩把手”技術(在一個動作周期內向上換握兩把手的攀登方法),近年來在攀登比武中,出現了“三把手”技術(在一個動作周期內向上換握三把手的攀登方法)。本文結合軍事攀登教學實踐及部隊調研實際,對“踩繩上”的“三把手”技術與“兩把手”技術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其技術特點及訓練規律,為提升攀登訓練效果提供理論參考。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某軍校上肢力量較好的20名大四學員,隨機抽選其中10名學員作為實驗組進行“三把手踩繩上”技術教學訓練,另外10名學員作為對照組進行“兩把手踩繩上”技術教學訓練。學員實驗之前均沒有進行過“踩繩上”訓練,經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明實驗前兩組學員基本情況及攀登專項力量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力學分析法、教學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踩繩上”的“三把手”技術和“兩把手”技術進行了比較分析及教學實驗。
2.1 兩種“踩繩上”技術動作的比較與分析
2.1.1 “兩把手踩繩上”技術要領及力學分析
“兩把手踩繩上”技術要領可以歸納為五個字:引、收、卷、蹬、換。以右手、右腳在上為例,其技術動作完成周期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及專項力量測試情況
第一個階段:引體收腹舉腿環節(圖1—圖3)
兩手上下抓握攀登繩子,用力向上引體,同時身體略為后仰,沿攀登繩向上收腹舉腿,呈兩膝外旋和兩小腿彎曲姿勢,使左小腿位于右小腿下方,兩小腿呈“剪刀”狀,將攀登繩固定于兩腿之間。該環節的技術要求是兩腿屈膝沿攀登繩縱軸向上收腹舉腿,否則易破壞繩子的平衡而導致下一勾卷繩技術環節的動作失誤。
第二個階段:勾卷繩環節(圖4)
在收腹舉腿的基礎上,左腳背從右腳下將攀登繩向上勾起呈“U”字型,然后順勢用左腳底將攀登繩夾踩于右腳背。該技術環節是“踩繩上”技術的重點和難點,熟練掌握勾卷繩技術是連貫完成動作的關鍵。

圖1 圖2 圖3
第三個階段:蹬伸和換握環節(圖5—圖8)
待兩腳完成勾卷繩后,兩腳迅速向下蹬伸,在此蹬伸的過程中依次向上換握第一把手(左手)和第二把手(右手),完成站立姿勢,恢復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抓握準備姿勢。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2.1.2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要領及力學分析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與“兩把手踩繩上”的主要區別是在向上收腿卷繩的同時向上換握第一把手,待完成蹬伸后再向上依次換握第二把手和第三把手。以右手、左腳在上為例,其技術動作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引體收腹舉腿環節(圖9—圖11)
要領同“兩把手”引體收腹舉腿環節。
第二階段:勾卷繩和換握第一把手環節(圖12—圖13)
在收腹舉腿的基礎上,順勢向上換握第一把手(左手),與此同時,右腳背于左腳下將攀登繩向上勾起呈“U”字型后順勢用右腳底將攀登繩夾踩于左腳背。該技術環節是“三把手踩繩上”技術的難點。
第三階段:蹬伸和換握第二把手和第三把手環節(圖14—圖16)
待兩腳完成勾卷繩后,兩腳迅速向下蹬伸,在完成此蹬伸的過程中依次向上換握第二把手(右手)和第三把手(左手),完成站立姿勢,其中第三把手動作是在原第一把手位置直接沿繩向上捋至右手下方,恢復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抓握準備姿勢。

圖14 圖15 圖16
2.1.3 兩種“踩繩上”技術動作比較
“兩把手踩繩上” 技術的動作特點是在一個收腿和蹬伸動作周期內向上完成兩次換手動作,并且兩次換手均在兩腳踩繩借力下完成,有利于減輕上肢的負擔。“三把手”技術的動作特點是在一個收腿和蹬伸動作周期內向上完成三次換手動作,因而在相同動作周期內身體重心向上的位移更大。由于“三把手”技術在向上換握第一把手時兩腳還未踩繩借力,身體尚處于懸空狀態,此時僅靠另一只手屈臂鎖定身體重心來完成兩腳卷繩和換握第一把手動作,因而對身體協調性和上肢引體的專項力量要求較高,尤其對上肢的引體和鎖定能力有較高要求,一般要求具備完成單臂屈臂懸垂2s以上的學員進行學習訓練。動作穩定性方面,由于“三把手”技術引體幅度大,有利于身體沿繩向上收腹舉腿,兩腳勾卷繩動作更加穩定。而“兩把手”技術為了提高收腹舉腿的動作幅度,只能通過身體后仰來彌補上肢引體的不足,但這樣容易導致兩腳勾卷繩失誤和影響蹬伸成站立的速度。
2.2 教學實驗分析
2.2.1 教學實驗設計
攀登教學安排每周一、周三下午和周五上午進行,均由同一教員組織訓練,每次訓練100min,其中前50min訓練“踩繩上”技術,后50min進行攀巖訓練,共進行7周累計20學時訓練。
2.2.2 實驗結果與分析
表2顯示,經過“踩繩上”教學訓練后,實驗組(“三把手”技術)10m“踩繩上”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兩把手”技術),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在完成10m繩索攀爬的動作數量和動作失誤次數方面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結果表明,在10m短距離繩索攀爬時,“三把手”技術比“兩把手”技術速度快、動作次數少、失誤次數少,“三把手”技術更為先進、經濟、有效。

表2 實驗后10 m“踩繩上”武裝攀登測試情況
為檢驗長距離攀爬效果,在教學實驗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16m“踩繩上”成績也進行了測試。表3結果顯示,兩組在動作數量和平均失誤次數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攀爬速度上,實驗組“三把手”技術反而落后于對照組“兩把手”技術。究其原因,16m攀爬高度對攀爬者上肢的肌耐力有了更高要求。在武裝攀登條件下,由于“三把手”技術完成引體的幅度大,上肢收縮肌群疲勞現象相對較早出現,后半程攀登容易出現動作變形,動作幅度和動作的連貫性也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從而導致攀爬速度不甚理想。而“兩把手”技術因上肢引體幅度相對較小,主要以下肢用力為主,上肢肌疲勞較晚出現,因而測試成績波動不大,動作完成節奏也比較穩定。

表3 實驗后16 m“踩繩上”武裝攀登測試情況
2.3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教學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2.3.1 適用對象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對上肢專項力量有較高要求,因而在實施教學訓練時應區別對待,對于單臂力量較強者建議學習運用,對于上肢力量較弱者則可進行“兩把手”技術訓練。
2.3.2 適用攀爬任務
由于“三把手踩繩上”技術尤其是其中換握第一把手動作對爆發力要求較高,上肢屈肌群相對做功更多,在進行長距離攀登時,力竭時間相對“兩把手”技術會較早出現。因而“三把手”技術可主要應用于10m短距離軍事比武或教學訓練進行。對于較長距離攀爬高度,可將“三把手”技術動作與“兩把手”技術動作結合使用,可先用“三把手”技術攀爬,當上肢力量不足時再改用“兩把手”技術動作攀爬,以做到兩種技術優勢互補,提高攀爬效果。
2.3.3 教學方法與步驟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對上肢的專項力量和身體的協調性有較高要求,在教學訓練時可按照以下步驟循序漸進進行:一是原地徒手模擬進行“三把手”技術手腳協同練習;二是練習者呈仰臥姿勢,兩名協助者蹲立其前后方抓拉繩,使繩子位其正上方約50cm,練習者沿繩進行“三把手”技術手腳協同練習;三是減負進行短距離“三把手”技術練習;四是輕裝進行中、短距離攀登練習;五是武裝進行中、短距離攀登練習。
3.1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對身體的協調性和上肢的專項力量要求較高,一般適用于具備完成單臂屈臂懸垂2s以上的學員進行學習訓練。
3.2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動作幅度大、動作失誤少,其技術更為先進、科學,一旦掌握,在考核規定的10m高度內攀爬速度明顯優于“兩把手”技術。
3.3 建議推廣使用 “三把手踩繩上”技術。當進行較長距離攀爬時,攀爬者可根據優勢互補的原則和自身專項體能情況靈活選擇該技術。
3.4 建議受訓官兵平時多進行負重引體、快速引體、屈臂懸垂等上肢專項力量練習,以更好地滿足“三把手踩繩上”技術的需要,對于上肢力量較弱者建議先訓練“兩把手”技術,待其專項力量達到一定水平后再轉化學習“三把手”技術。
[1] 解文杰,余曉勇.軍事攀登專項力量指標體系構建與教學實驗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5,34(3):37—39.
[2] 王向前.從生物力學看單兵近迫作業訓練[J].中國軍事教育,2011,23(4):50—53.
[3] 余曉勇,解文杰,劉莉.軍事攀登在部隊開展的現狀及對策[J].軍事體育學報,2013,32(3):48—50.
Analysis of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eaching Experiment Research on the Trampling-rope Climbing
XIE Wen-jiea,WANG Xiang-qianb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 a. the 1st Dept., b.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Sports Theory, Guangzhou 510500, China)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research, mechanics analysis,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studi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rope-climbing techniques.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technique of three times changing hands in rope-climbing is more advanced and quickly than that of two times changing hands, which can be popularized for the soldiers with better special strength.
military climbing; trampling-rope climbing;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experiment
2015-11-10
解文杰(1973—),男,河南新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軍事攀登。
G881
A
1671-1300(2016)01-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