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中+張智富+郭薇
“有人把我們社工叫‘螢火蟲,很形象。”陳策樓鎮社工站站長、“中國最美社工”蔣俊杰說,“‘螢火蟲力量微小,但對活動中接受幫助的人而言,卻是陽光。”
富于想象的黃州人,讓“螢火蟲”發出溫暖城鄉群眾的道道熒光,使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水平實現質的提升。
由“缺手段”向“聚資源”轉變
一疊紅紙,一雙巧手,刀起無聲,紙屑落地,一幅精美的“福”字作品,在蔣俊杰手中成形。“我們村叫王福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所以,我今天教各位老人家剪‘福字……”
在陳策樓鎮王福塆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蔣俊杰正在上手工課,坐在她面前的30多名學生,都是村里的老人。
下午放學后,建新社區的“四點半學校”熱鬧了起來, 20多名留守兒童陸續來到學校,在社工的輔導下,認真做完作業,開心地玩起了游戲。這個“四點半學校”正是為了填補學生放學后、家長下班前兩個小時的“失管時間”。
無論是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還是“四點半學校”,都是黃州區“服務再造”的載體,更是“黨建+社工”的陣地。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進專業社工,我們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延伸黨組織服務的觸角。”黃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余繼波說。
在黃州區的40多萬人中,“三留守”(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障者的比例將近6%。為了改善他們的生存質量,各個街道紛紛開始行動:2014年11月,黃岡市第一個街道社工機構“梁嫣紅赤壁街道社工服務中心”宣告成立,“中國最美社工”梁嫣紅在掛牌儀式上向大家闡述社工的意義:“社會工作,簡稱社工,是一個服務弱勢群體,改善社會環境的學科和職業。”
赤壁街道的成功示范,起到了帶動效應。2014年11月,東湖街道投入22萬元,與武漢楚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合作,引進4名專業社工,成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和社工服務站;2015年10月8日,堵城鎮劉塆村成立全市第一個村級社工服務室;10月20日,陳策樓鎮出資10萬元,從武漢市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引進12名專業社工,建起全市首家服務農民的公益性專業社會工作機構——陳策樓鎮社工服務站……
“‘黨建+社工,將政府、社會、社區、社會組織四方融通,形成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與社會治理的合力,既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又提供了大學生就業崗位,是共享發展的生動實踐和成功探索。”2015年10月28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梁偉年在黃州區調研時,對“黨建+社工”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
由“忙事務”向“抓服務”回歸
黨建的落腳點在哪里?黃州區黨員干部認為,一是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二是服務好人民群眾。然而,實際工作中,有時不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水里按葫蘆”。
“我們以推進‘服務再造工程為抓手,通過社工策劃和組織涵蓋關愛、教育、聯誼、文娛等黨建活動項目,解決了黨委、政府服務黨員與群眾的‘橋和‘船的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黃州區區長駱志勇說。
社工們根據不同服務對象和黨政工作的需求,天天開展針對性活動。“全國文明村”王福塆村的村支書范學軍說,前不久,他們村表彰了“好婆媳”、“好妯娌”、“十星級文明戶”,并為“鉆石婚”村民舉辦婚禮,就是社工站幫助策劃和組織的。
“以前的社區活動,一般由社區、居民自己組織,不僅耗時耗力,也因為經費的限制,使得有些活動不夠吸引人,組織也相對松散。如今由專業社工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既緩解了街道和社區人力不足的問題,又為社區居民提供更為專業化、人性化的服務,還培養和鍛煉了本地的社工隊伍。”東湖街道辦事處主任童文軍說。
長江社區黨總支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錢智勇有了全天候抓經濟的時間,通過把邊邊角角的140畝土地從群眾手中收回來,變閑置土地為“創業熱土”、變閑置資產為發展集體經濟的“優質資源”,建起5個服務型企業,2015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0萬元,社區2000多居民就業率達95.8%,躋身全省“充分就業社區”行列。
由“單打一”向“多元化”拓展
由3個物業型小區、6個單位型小區、1個散戶型小區組成的赤壁街道三清社區,居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1.21萬居民,考驗著社區干部的工作能力。
然而,社區只有4名干部。在接受了街道“黨員社工化”培訓和專業社工的言傳身教后,她們取得了社工資質。在引進黃岡市靜遠心理咨詢中心的4名心理輔導教師后,她們靈活地運用“社工三大工作手法”,即個案、小組、社區,通過“少花錢能辦事,不花錢也能辦成事”,給居民提供心理疏導、婚戀輔導、家庭教育等服務。前不久,三清社區捧回了中國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區發展創新獎”。
37歲的劉志是劉塆村村支書兼村社工室主任。幾年前,他將年收入數百萬元的企業托付給別人,立志回鄉報效桑梓。他墊資20多萬元,把村委會舊辦公樓修繕一新,掛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牌子,成立社工室。以社工室為經,四點半學校、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村志編修組、環境衛生組為緯,織出了共融、共建、共享的美景。
去年重陽節,社工室策劃并舉辦了劉塆村首屆孝親敬老節。83歲的劉少清老人在“百叟宴”上即興作詩:“恰逢盛世又重陽,百人娛悅聚華堂;攜手共筑中國夢,拳拳敬老福久長。”
自從來了社工,赤壁、東湖、陳策樓和劉塆孵化出268個社會組織,吸收4.6多萬名居民為會員,吸引40%的居民參加興趣或服務活動。幾個鄉鎮街道、社區和行政村的頭頭腦腦們,除了干部、黨務工作者身份,還多了一個頭銜:社工。赤壁街道稱此為“一引雙培”:引進專業社區工作團隊,培育本地社會組織、培訓本土專業社工,實現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
“黨建+社工”服務模式,改變了組織部門“單打一”的局面,實現了“多元化”的拓展。“社工服務是黨委、政府公共服務的延伸和補充,也是現代社會治理的發展趨勢。”在“黨建+社工”模式向縱深推進時,黃州區委書記肖燕梅表示,他們將努力把“黨建+社工”服務模式打造成在全市、全省叫得響的黨建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