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劉豐軍
(河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課堂教學改革初探
馬建軍,劉豐軍
(河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摘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這表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正全面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對有序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有指導意義,也是地下空間規劃課程的重要內容。針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圍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探討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力求提高學生的地下綜合管廊規劃能力,達到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培養實用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地下空間規劃;綜合管廊;教學改革
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鋪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是一種現代化、集約化的城市基礎設施[1]。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日益凸顯。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8月3日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從2015年起,城市新區及開發區等的新建道路要適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并投入運營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2]。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基本原則,地下綜合管廊(溝)規劃是其建設的前提,也是地下空間規劃課程的重要內容。目前,地下空間規劃是河南科技大學為地下結構工程專業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熟悉了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的基本理論,擴大了知識面,從而提高了土木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
課堂教學是目前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的水平密切相關[3-4]。課堂教學需要緊密圍繞國家需求,正確把握本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做好準備。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課堂教學不應僅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規劃理論知識,而要重點培養本科生處理工程問題的能力。在詳細剖析目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課堂教學存在的具體問題之后,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角度出發,結合《指導意見》所提出的具體要求,本文探討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課堂教學改革方法,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措施,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1課堂教學的現狀
1.1授課對象
為適應當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土木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河南科技大學為地下結構工程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開設了地下空間規劃課程。本課程以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為主要內容,其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與設計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本專業的基礎課程,并參加過施工實習,具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儲備,對工程實踐有一定的了解。
1.2教學特點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溝)是一種現代化、集約化的市政基礎設施,可有效避免傳統直埋管線帶來的城市問題,有利于科學合理地開發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課堂教學涵蓋了包括概述(基本概念、發展歷程)、經濟分析(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效益、防災效益)、組成和分類、規劃(規劃原則、策略、可行性分析、布局、設計基本要求、特殊部位、與其它底下設施交叉)等多方面的內容。由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教學內容安排可知,其課堂教學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涉及的知識面較廣。課堂講授該章節時,應使學生明確地下綜合管廊的概念,了解其開發的效益,掌握管廊的基本構成及分類,能夠依照要求進行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與設計。顯然,本章教學內容較為繁雜,涉及到了工程經濟、混凝土結構、地下結構、地下建筑施工等專業知識,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工程認知能力。

其二,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課堂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發展動態,掌握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基本理論知識。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對我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緊迫性有清晰認識,能結合我國的實際需求進行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相關理論均是城市建設發展歷程中的經驗總結,與工程實踐密切相關,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服務于工程實踐。
1.3存在的問題
地下綜合管廊規劃是地下空間規劃課程的重要內容,但教學經驗和學生反饋表明以往的課堂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 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在日常教學中發現,教材及課件均存在重理論輕應用的問題,導致學生學習了大量的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理論,但并不具備應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單向灌輸教學方式下,學生不能有效提高對工程實踐的認知,并且對基本理論的學習也是熱情不高、不求甚解。顯然,這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相背離。
其二,學生工程概念匱乏。地下綜合管廊最早在歐洲興起,目前我國進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城市也越來越多,而且《指導意見》也對其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但本科生的施工實習和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基本上均未涉及到地下綜合管廊的相關內容。學生聽到和見到的工程實例很少,缺乏對地下綜合管廊的直觀認識,導致其對于管廊的組成、用途、布局等的理解有較大困難。而且,工程概念的缺乏對學生學習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理論的積極性也有一定影響。
其三,教學內容條理不清。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教學內容較多,且側重點在于規劃理論部分。但是,以往的課程教學安排是首先對地下綜合管廊進行概述,進而介紹其效益、組成及分類,最后才是關于規劃理論的講授。總體看來,教學內容較全面、理論性很強。然而,學生學過之后往往容易被地下綜合管廊的效益、組成以及其他不重要的小問題困擾,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規劃理論知識,也不能清晰地認識到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重要性。
其四, 缺乏工程案例引導。土木工程是歷史悠久的工科專業,其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教學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地下綜合管廊行業的發展培養人才,但以往的教學內容并不包含規劃應用的培訓,仍然停留在學生靠記憶知識點來通過考核的層面。
2課堂教學改革措施
《指導意見》的印發必將促進地下管廊建設的蓬勃發展,日常教學也應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顯然,以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因此,有必要結合河南科技大學的實際情況和《指導意見》的中心理念,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2.1調整教學內容結構
針對已有教學內容安排存在的條理不清、缺乏工程案例引導的問題,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課堂教學結構及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調整。調整后的課堂教學內容包括概述(基本概念、組成和分類、發展歷程及趨勢、效益分析)、規劃(原則、策略)、規劃設計(可行性分析、布局、設計基本要求)、特殊細節(特殊部位、與其他地下設施交叉)、工程案例(引導分析、規劃方案實例)等內容。新的教學內容安排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整合、縮減了概述內容,調整了部分小節的講授順序。簡化了關于地下綜合管廊組成、分類及效益分析的內容,同時著重增強了規劃和設計的內容;有利于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加強了教學內容的邏輯性,便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規劃理論上,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本章重點。
其二,與我國當前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相結合,增強學生對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緊緊圍繞《指導意見》,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發展動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其三,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細分了地下綜合管廊規劃、規劃設計及特殊細節的內容,并增加了工程案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教學內容如此調整后,強調了規劃理論的講授,突出了本章的重點內容,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水平。
2.2改進教學模式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理論性較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是課堂教學內容枯燥。改進多媒體教學方式,將搜集的工程圖片與規劃理論講解有機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前后和優劣的對比,突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及規劃的重要性。在向學生傳授規劃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增加對工程實例的深入分析,運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對規劃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2.3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首要目的是服務于工程實踐,然而學生的知識面較窄、實踐能力嚴重不足,不能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工程實例的講解,提高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水平。結合本專業課程安排和所處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開設專項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解決學生實踐能力水準與培養目標間的矛盾。依據地下結構工程專業的特征,細化學生施工實習分類,有針對性地增加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現場觀摩。采用這種課堂工程案例講解、規劃設計考核和現場施工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全方位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結語
隨著《指導意見》的印發,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該行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增長。因此,基于拓展本科生就業發展方向的目的,有必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教學質量。本次課堂教學改革調整了教學內容,改進了教學方式,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志龍,劉宏.城市地下空間總體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Z].國辦發[2015]61號.
[3] 李雪華,楊湘東,朱光.土建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3):35-38.
[4] 孫建琴,張家瑋.建筑抗震設計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4(1):69-72.
(責任校對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24
收稿日期:20150924
基金項目:河南科技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015YB-005)
作者簡介:馬建軍(1982-),男,河南孟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土-結構相互作用中的非線性動力學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4-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