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教育場域中的社會分層機制*
——基于受教育者個人的視角

2016-03-21 03:12:21陳卓
當代教育科學 2016年14期
關鍵詞:教育

●陳卓

教育場域中的社會分層機制*
——基于受教育者個人的視角

●陳卓

教育歷來被當做上向流動的一個重要機制,學校教育在社會分層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受教育者個人角度看,在通過學校教育實現上向流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多重決裂方針,與原有階層相割離;運用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的表現符合更高階層的要求。文化資本是成功者賴以依靠的本錢,同時它也制約著行動者的行為,決定了他究竟能走多遠。教育場域自身的局限是失敗者的癥結,個體心智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同源同構都是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

學校教育;社會分層;多重決裂;印象管理

當今中國出現了社會階層結構定型化的傾向,社會分層研究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在社會各階層間的縱向流動過程中,學校教育扮演著“橋梁”與“屏障”的雙重角色。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占有的各種資本的種類、數量以及資本的總體結構均存在著明顯差異,由此導致了他們在教育場域中采取的不同策略、依循的不同方向以及最終占據的不同位置。從總體上看,無論是起點、過程還是終點,來自社會弱勢階層的學生在教育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對個人而言,要實現社會階層的上向流動就意味著踏上了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要想在這條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就必須明確方向,堅定信心,采取正確的方針,掌握足夠的策略。在上向流動的過程中,多重決裂方針和印象管理策略分別作為具有“消極”和“積極”意義的兩種重要機制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教育場域中的文化資本從多個角度上對優勝機制和淘汰機制產生重要影響。

一、“消極”機制:運用多重決裂方針脫離原有階層

一方面,社會階層間的上向流動意味著個體與原階層的“分離”、“背叛”,甚至“決裂”。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消極”的,這一過程往往需要運用多重決裂方針;另一方面,在上向流動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在特殊情況下與他們所出身的階層的背離,行動者必須具備上層階層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也許還沒具備明確的身份,但是,思想上要先加入這個他期待加入的群體,要將這個新世界的運作邏輯溶在血液里,落在行動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積極”的,這一過程往往需要運用印象管理策略。

不管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機制,在整個向上流動的過程中,作為角逐文化資本主要陣地的教育系統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是借助官方的任命行為,在經過了一段真正的傳授奧義歷程(隱修、考試,等等)之后,教育系統授予某些排他性的稱號?!斑x拔就是‘當選’,考試即是‘考驗’,訓練就是‘苦行’,離群索居就是接受奧義傳授時的僻靜,技能就是卡里斯瑪資格?!保?]在通過接受教育超越自身階層的過程中,弱勢群體要想擺脫自己的不利地位,就必須與他的原有群體分道揚鑣,實現“與傳統的決裂”,這樣才有可能進入新階層的隊伍。然而,實現這種“決裂”要付出的努力和代價是巨大的,這是一個文化上的“脫胎換骨”,而且從統計學意義上說,成功者從來都是鳳毛麟角。地位的改變常常使人們對自己進行再定義;而且,向上流動的距離越遠,個人自我定義地位調整的幅度就越大。但是有研究表明,近距離流入白領中較低層次的出身于工人階級的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還持有原來階級的某些價值觀念,也就是說他們很難突然放棄兒童時代形成的社會觀念。所以,帕金認為,向上流動進入中產階級的人與原先出身于右翼的中產階級在政治態度上也是有區別的。[2]

向上流動之路令人期待又充滿艱辛。為了美好的明天,踏上征途的人必須“與傳統決裂”。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明確地告訴他是否有捷徑可走,更沒有人能保證只要如何便能如何。成功和失敗的可能性都存在,而且甚至都說不清楚兩者的比例究竟如何。但除了毅然“上路”,似乎別無選擇。這樣往往導致這些上向流動者們不自覺地實施著“對父親進行雙重謀殺”[3]——既否認他身上尚存的下層社會的意識,又否認他已有的中上層社會的習性;既否認他對新階層的歸依,又否認他對舊階層的變節;既否認他與人的親密聯系,又否認他對人的輕蔑,等等。

這種情況在現實社會中并不罕見。小娟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祖祖輩輩也都是農民。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由于偶然的原因,她所住的地方成了開發區,她家的土地上修起了馬路,蓋起了樓房,后來她家實現了農轉非,她有了城市戶口,她的父親也隨之有了不錯的工作,在一所技工學校的后勤部們管理器材。雖然她的母親沒有正式工作,后來還是在一個單位干了臨時工?!拔页踔芯鸵厴I了。盡管我生活的家庭仍然是農民式的,但是我的同學有許多是城里人,每天和她們在一起,我越來越看不慣父親的農民式的家長作風,心里在不斷地批判父親的獨斷專行和老土,我不滿意父親時,心里常常會說‘農民’,以寬慰自己?!焙髞恚【昕忌狭舜髮W,選擇了法律專業,并依靠自己的法律知識,在一場與自家利益相關的拆遷官司中獲勝。伴隨著勝利結果的,是兩代人之間的差異:“現在官司贏了,拆遷費由10萬元變為30萬元。這當然是個很大的收獲,可是我認為這還不夠。我想繼續打官司,父母很信任我,但是,又很想見好就收,覺得已經是個很大的勝利了。他們不知為什么總是那么謹小慎微,生活得一點也不放松。我提出要對簿公堂打官司后,他們每天都吃不好睡不香、坐臥不安。好像打了官司,以后就不好相處了;別人都只拿10萬元,我們自己一家拿30萬元,也不管左右鄰居,別人會怎么想……父母滿腦子怪異的想法。”[4]與狄更斯《遠大前程》中的人物皮普相同,這些學生所面臨的處境就像是專門為他們設計的一樣。這使他們感到,如果要想繼續取得進步,就必須拋棄他們自己原來的身份,斷絕原來的關系,這其中可能也包括他們最親密的家人或朋友。[5]對于父母身上體現出的“謹小慎微”的委婉批評,展示的是“我”身上具有的“勇敢大氣”的品質,這恰恰是一個現代人,尤其是一個現代法律人應當具備的素質。在“我”的“放松的”、吃得好睡得香的、坐臥安穩的、不管別人怎么想的生活背后,體現的是一個中產階層人士應當具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父母滿腦子怪異的想法越是不能理解,就越能說明這些上向流動者的背離行為的徹底性。

實際上,社會領域里存在著多重關系,“決裂”的種類也千差萬別,體現出十分復雜的關系,并非“雙重”所能概括,現實世界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否定”“決裂”“揚棄”,它們往往是方方面面交織在一起的,呈現出“多重性”。對于“鳳凰男”①而言,要成功實現從農村向城市、從弱勢階層向強勢階層的身份轉變,往往會在他們身上多多少少看到以下多重決裂:城市人身份與農村人身份的決裂(為大人爭口氣,努力跳出農門,早日成為城里人)、記憶中的農村與現在的農村的決裂(“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兒時的鄉村”與現在“骯臟的一片天”的對比)、吏治的腐敗與官員權力的決裂(對貪官污吏的痛恨以及“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讀書代價與讀書預期的決裂(讀不起書但又只能讀書)、自我估價與自我期待的決裂(“讀書人”的自豪感和“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無奈感交織在一起)、記憶中的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決裂(美麗恬靜的田園景致與紛繁復雜的現代都市生活之間的對比)。上述這些比較常見的“決裂”方式,往往交織在一起,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作用于主人公的身上,壓力與動力、理想與現實、憧憬與幻滅、使命感與無能感……交織在一起。為了成功地實現上向流動,更好地走下去,就必須告別過去,與傳統分道揚鑣;必須“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作為一個與命運抗爭者,要進行多少斗爭,要承受多少壓力,要付出多大代價,恐怕非置身其中難以理解。

二、“積極”機制:運用印象管理策略滿足優勢階層的要求

社會是個大舞臺,每個個體都是舞臺上的演員,人生就是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向上流動的成功者們大都是實施印象管理策略的好手。印象管理策略是戈夫曼的表演互動理論的主題。因為個體的興趣總是在于控制他人的行為,尤其是他們對他的回應方式,而這正是通過對自己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印象的管理所達到的。所謂印象管理,就是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如何去努力反映一系列故意或有意性的行動,如制作場景,有意性的渲染氣氛等。同時,印象管理也包括演員努力去避免或補救一些非期望性的行動,如非有意性的姿態,不合時宜的突發之舉等。[6]演員往往希望在前臺的表演是完美的、理想化的,能夠按照他所預期的方式呈現。但是在實際的表演中,這種預期行動卻不一定能夠實現,更多的情況是演員所表現的行動與觀眾的要求、社會的價值規范等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實現預期的結果,演員就必須在表演中控制行動,進行印象管理。其具體的方法包括選擇、隱藏和掩飾。[7]

在社會制度和機構中,“不排除那些角色,哪怕是被限定的自身(confined self),利用種種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表演途徑,利用制度和機構所容許的各種條件和因素,盡可能地表演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動,并同時又能滿足制度和機構的限定條件”。[8]這樣的表演對于演員有很高的要求,要成功實現上向流動,必須具有表演天賦,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兼顧智慧與技巧、實力與魅力,親和力與感染力。能夠感動自己,同時左右觀眾的情緒,讓他們跟著自己一起,隨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最終融為一體。這一點的確重要,尤其是在一個資源稀缺,同時又存在著明顯的分配差異的社會,這樣的掌握策略是必需的。但是,我們要說的策略還不止于此。

實際上,“策略”不僅僅是指此時此刻為主體所意識到并加以實施的方法技巧,還包括處于下意識領域的行為習慣、性情傾向、思維方式?!皞€人的策略是在繼承所得的習性與前期成功所提供的可能性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中確定的,而不是在‘高明人士’的激勵,提醒或勸說中確定的。”[9]“習性的概念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早期社會化的影響,這種內在的、實際的影響會突然被一種更加有意識的、理性的階級轉換策略所代替,這種策略包含著一種真正以未來為導向的階級行為的意義?!保?0]所以,我們可以將被主體意識到的方法技巧稱為“意識策略”,將與社會階層密切相關的下意識的思維方式稱為“習性策略”。我們的研究就是要分析“意識策略”的內容與形式,揭示背后的“習性策略”的運行機制,這一點實際上更加重要。

那些“成功人士”在回顧自己的讀書時期的經歷時,往往會將家境貧寒與品性質樸結合起來。例如“我父親是商人,常年在上海經商,難得回老家江西南昌。生我養我一手把我拉扯大的是母親。在功課方面,我母親從不過問,任我去,只要不留級,不讓她沒有臉面。她也無能力管我。因為外公早逝,家境貧寒,一個農家女讀不起書,一字不識,連自己的姓名‘聶玳梅’都寫不來。(究竟是哪個字‘玳’、‘大’、‘黛’,我也不清楚。)”[11]“我生長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父親是中國第一代的建筑工人。小時候我們家里生活很窮。一家七口,全靠父親的一點工資養活,父親長年在外地施工,每月只能寄回40多元錢?!业募彝ヘ毟F,使我不可能有什么優越感去輕慢別人,歧視別人,倒是只會有別人來輕慢我。為了不讓別人這樣對待我,我對人是非常的謙恭隨和,我跟同學們關系都比較好。并且我要求自己要正直。我懂得,如果我不正直,如果我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那么所有的人都會輕蔑我?!保?2]這里反映出弱勢者的一種生存策略,這種策略告訴人們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用最簡單的方式、最快捷的途徑獲得最有競爭力的資本,如何在無法改變客觀環境的情況下,“轉自己歸山河大地”,圓融無礙地改變觀念,迅速適應環境,以道德上的優勢彌補品味上的不足,從而在場域中占據一席之地。今天的中國老百姓最關心這個,勵志專家們也最熱衷于教導人們這方面的經驗。

但是,如果僅有質樸是很難成功的。于是,在此基礎上,需要補充一些人們認同、他們期望達到的那個階層的品質。例如現在成為知識人的鳳凰男,在回顧自己的貧苦出身時,往往不忘自己年青時就具備的知識分子所追求、同時也是工人階層所稀缺的“人道、平等、自由的理想”和“叛逆”精神。在實際的行為表現中,觀眾希望看到什么,演員就表演什么?!氨硌菡咄[瞞或掩飾那些與他自己及其成果的理想化表演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此外,表演者經常誘使觀眾相信,他是以一種比平常一貫的情況更為理想的方式與它們發生關系的?!保?3]通過這樣的方式,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究竟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前期持之以恒的表演,他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來到了他想來到的那個領域。這樣的成功是令人羨慕的,同時也是一般人所難以企及的。這是一個動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能力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素質問題。它需要主人公綜合運用討好、自我推銷、威懾、以身作則、懇求、聲明、非言語的策略等多種印象管理策略[14],在表演的過程中,如何揣摩觀眾的心思,如果拿捏火候,發乎其心,動乎其身,做到不溫不火、惟妙惟肖,這實在是一門大學問。真正的成功者往往也成為布爾迪厄所說的“某些中了魔法的人”,他們選用有利于表演的前臺布景、環境等,按照那些符合觀眾期待的角色形象進行表演,從而趨向于達到理想的呈現。在向上流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之前提到的雙重乃至多重“決裂”,因為這條道路雖然是一條康莊大道,但同時卻也坎坷曲折。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表演者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場演出都是不可重復的,“我的成功不可以復制”。

三、優勝機制:文化資本是成功者賴以依靠的本錢

“每一個社會都是社會沖突的場所,那些起身反抗現存權威的人和那些維護現存權威的人一樣,都是社會的產物與反映?!保?5]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都不能無視這個社會規律。人們經常會因為自己是幸存者而感到自豪,當然,他們還會給出恰當的理由。盡管幸運可能要比聰明更好一些,但是,一個只擁有幸運的學生是不可能取得太多成績的。幸運從來就不是一種純粹的賜福,這一詞匯暗含著危險、磨難和損失,而這些總會有人去承受,不是自己就是別人。[16]一般情況下,不管是上層還是下層,人們大都不愿意談及自己的出身,但是有一類人除外,那就是已經成功實現上向流動的社會下層出身的成功人士。因為他們憑借自身的努力創造了奇跡,而這一奇跡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談資。而且這些成功者在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和總結他們的成功經驗時,總是有意無意地忘掉那些“與眾不同”的地方,與之相對的是,濃墨重彩地突出他們的一窮二白、貧困無助。因為越是強調“先天不足”,就越能體現出他們后天的“勤奮努力”和“卓爾不群”。對于這些成功人士,人們往往會歸因于他們的天賦異稟,甚至在有的地方,還會“上溯”到“祖上積德”(這并非研究者的危言聳聽,在今天不少貧困地區、偏遠山村,如果哪家真能“飛出個金鳳凰”,旁人往往會認為他們家風水好,有祖宗保佑等等)。實際上,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在于一開始他們就由于某些次要的優越條件而有別于他的同類人,這一點恰恰被人們忽視了。

在那些出身社會中下層的工人、農民、小職員家庭的學生中,總有少數人脫穎而出,成功實現上向流動。由于來到那原本不屬于他們的地方需要經過極其嚴格的選拔,因而對他們來說,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正如霍克海默在20世紀20年代晚期就已經指出的,“在如當前構成的社會中,個人發展遵循下面的規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的智力和其他形式的才能就月容易增長。在較高的社會層次上,社會所需要的素質獲得發展的客觀條件比起較低層次的社會來說更為有利。就家庭和學校中的教育而言,這一點是很明顯的?!保?7]在這場本身就不平等的角逐中,來自弱勢階層的少數成功者們必須調動以往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所積累的一切文化資本(因為在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等方面,他們先天就處于不利地位),從中提煉出盡可能多的“一開始就由于某些次要的優越條件而有別于他人”的“神奇因子”[18]。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資本本身的差別也為這些成功者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不同資源。作為兩種不同文化資本形式,“學業資本”和“品味資本”分別是以學業、學術、學問為基礎的文化資本和以品味、格調、情趣為基礎的文化資本。相比品味資本而言,學業資本在階層差異方面表現不是很明顯,因而更有利于弱勢階層學生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實現上向流動。相比學業資本而言,品味資本與素質教育的目標聯系更為緊密,在學習過程和交往過程中,以及在考試選拔的過程中,不同階層的學生最終還是能拉開彼此之間的距離。[19]

向上流動是需要本錢的,尤其是成功者,更是要本錢充足,哪怕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各類資本的市場角逐中,“無本生意”是注定要虧的,“空手套白狼”是一定會失敗的。相比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對于上向流動的成功者作用更為隱蔽。成功者需要競爭的“本錢”,撇開少數掌握“超/強社會資本”的強勢階層(孫立平稱之為“總體性資本”,吳敬璉稱之為“權貴資本主義”)②,對于普羅大眾而言,這種本錢主要來自家庭教育所形成文化資本——盡管它與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往往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文化資本與最初的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遺憾的是,人們在盛贊那些天才們的天賦時,往往忽視了在他們早期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提供的優越條件。這是一條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以至于對于那些被媒體宣傳得似乎有些“神奇”的案例,只要仔細分析,也同樣能發現隱藏在破葦席中的“金鑰匙”。我們時常能看到目不識丁的農民(或者工)將兒子培養成高考狀元之類的“奇跡”[20]。在津津樂道于這些“奇跡”時,人們往往看到家長“只有小學文化,連一張用工表都填不全”,卻看不到他們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將它作為“兒子讀書的源動力”;看到他們讀書少,學歷低,沒什么文化,卻看不到他們懂得知識的重要性,“發了工資,他馬上揣著錢就進書店”;看到他們被書店售貨員欺負,買了書也“不知道怎么寄回去”,卻看不到他們如何給孩子做心理工作,疏導兒子的自卑情緒;看到他們面對公眾時的木訥齟齬,不合潮流,卻看不到他們根據自身的生活工作感悟,“創造性地”對孩子的學業進行輔導。當然,這里還有學業資本與品味資本的差別、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差別,以及這兩種差別之間的交錯關系。但是,僅僅從文化資本本身而言,在對這個奇跡進行分析后,我們就能發現奇跡背后那些并不神奇的東西。

無論是向上流動還是“離經叛道”,絲毫也不能證明他們擺脫了學業結構和社會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的制約,這種制約是存在論意義上的。進一步說,學校教育系統發揮著社會結構再生產的作用。置身龐大的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個人“擺脫文化羈絆”的努力類似于抓起自己的頭發想要離開地球。然而,我們并不需要陷入一種決定論的觀點之中。在回答“教育能改變社會嗎?”這一問題時,阿普爾注意到人們對教育和讀寫能力看法的改變。它們曾經是(而且現在也是)斗爭的結果。這些斗爭關系到誰有做人的權利,也關系到受教育的意義,還關系到什么是官方的或者合法的知識,更關系到誰有權力談論這些問題。[21]當前若干建立在國家理論、全球化理論、后殖民理論等等基礎之上的批判工作,就是從文化資本本身尋求破局之道的積極嘗試。

四、淘汰機制:教育場域自身的局限是失敗者的癥結

對于向上流動者而言,他所期望達到的領域并不符合他與生俱來的權利,他的發達(不管這“發達”是一種愿望還是一個事實)并不是生來就應該擁有的?!霸谶@樣一個社會里,有些人被認為可以飛黃騰達,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而如果后者作為幸存者獲得了成功,那么他們就有可能被看做騙子。”[22]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不管手段如何高明,技巧如何嫻熟,騙子終究會以失敗的結局告終。教育場域內部發生的事情為這一觀念提供了佐證。無論是采取溫和的方式,還是使用激烈的方式,都會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制約。

那些來自政府機關公務員家庭的孩子從小的志向往往是“當個科學家”之類,因為似乎這才是最受人尊敬的職業。再往后,當中學面臨選擇專業時候,則往往會選擇理科,因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甚至不排除還有一個小小的虛榮在里面:一般都認為,腦袋笨、學不好理科的人才去讀文科。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為了多報一個志愿多一個錄取的機會(針對提前批而言),為了減輕家里負擔 (對于師范類而言),為了今后就業規避性別歧視(對于女生而言),等等,有時候只能妥協。妥協帶來的往往是被貶黜的感覺,這是任何具有雄心壯志的人都難以坦然面對的。既然改變不了現實,那就只能改變自己。一位有著類似經歷的青年教師涅槃之后感慨:“當我越來越深地感受到自己理論知識的欠缺時,我已經沒有足夠的理由,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為自己委屈了。我還是想唱歌,因為學習者是快樂的、充實的,雖然我還是五音不全,但我希望自己此生都能一路跋涉一路歌?!保?3]經歷過一番寒徹苦終于脫胎換骨,她最終還是屈服了,或者說超脫了,她終于回到了那個本來就屬于她的地方,并且坦然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一路跋涉一路歌”。

至于那些激烈的行為,也并非總能成功,而且從統計學上看,失敗者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成功者。例如希望自己能成為第二個韓寒的“白卷書生”徐孟南。白卷事件發生后,面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徐孟南選擇了反抗,“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建了一個“80后高考0分圈”,“以后我會把網絡作為我的宣傳陣地。”與韓寒在博客上的大獲成功截然相反,徐孟南的博客點擊率很低,瀏覽他的網頁的人寥寥無幾,更談不上什么回復和討論了。他是一個人在戰斗,這里沒有觀眾,沒有同伴,甚至連敵人也找不到蹤影。寂寞沒有造成他的偉大,僅僅導致了他的悲涼。徐孟南在博客中盡情宣泄他的“悲痛”和“迷茫”,甚至發出了“誰能解救我?”的呼聲。時至今日,徐孟南完成了“蛻變”:“用零分對抗教育不值得,我要用自身經歷勸告后來者不要效仿”,“希望更多可能的后來者看到我的告誡,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保?4]從這里可以看到,那些希望通過教育這個唯一的途徑改善自身條件甚至改變命運的中下階層,在一陣陣激烈的教育大地震后,發現受傷最多的總是他們自己,于是他們中的一些“激進分子”也開始猛烈地抨擊教育體制。但是可悲的是,他們借以抨擊教育的“武器”卻是低劣的教育教給他們的,上向流動很可能只是一個夢想,其結局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場域間與場域內遵循著同樣的邏輯。占有社會資本優勢的統治階級,通過在特定場域的或顯或隱的權力運作,使自己基于資本優勢所形成的習性與優勢得以傳承與保存,這就是社會生活中文化再生產社會等級的邏輯。恰如文化資本的本質所表現的那樣:盡管主要是通過家庭來積累和傳統——看上去卻更似資本持有者所天生固有的,它努力將先天繼承的特權與后天獲取的優良品行化合在一起,這一實施使文化資本非常適合于將社會特權的世代傳統合法化,盡管民主社會試圖去打破這種傳承。[25]在文化資本的作用之下,場域內部產生了強大的控制力和吸引力,“我們的人”和“他們的人”之間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以至于跨場域的向上流動在統計學意義上是如此之少——無論是從縱向的層次上看,還是從橫向的類型上看,都是如此。

至于那些跨場域的上向流動者,他們執著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們在氣質、技能上的不足。那些占據了位置的“前輩”們大多數人會報以相當的理解、寬容與同情——當然,那些可能會與之在同一戰場廝殺的人、那些感覺到新的危機在不斷逼近的人、那些既自卑又自負的人,難免對新來的攪局者施以冷嘲熱諷。就算是在一種理解、寬容與同情的氛圍中,作為一個新來者,無數若明若暗的眼睛盯著他,無數似有似無的力量在牽扯著他,他還有數不清的障礙要克服,數不盡的挑戰要面對,要順利闖關,除非他幸運地擁有某些“天賦異稟”,并在一定程度上懂得如何利用它們。但這一點對他而言,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如果懂得了如何利用這些優勢資源,他也許就不再是他自己了,所謂“舍得舍得,能‘舍’就能‘得’”,邁過了自己這道坎,就會成為另外一種人,就像小說《滄浪之水》③的主人公池大為最終的成功轉型一樣。不過問題的關鍵恰恰在于自己這道坎不是說邁過就能邁過的,正所謂“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布爾迪厄在《繼承人》中指出,除去把教育面前的所有不平等歸咎于經濟不平等或政治意圖,從而向這一制度開戰之外,沒有為教育制度服務的更好方式。事實上,教育制度可以通過其自身邏輯的作用使特權永久化。[26]

布爾迪厄的“習性”概念究竟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這一直存在爭議[27];但是不管理論上的解釋如何,需要注意的是,在為社會不平等辯護時存在“錯置”問題,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歸屬性地位通過學業成就把它們轉化為獲得性地位而實現合法化,其方式是不平等傳播和合法化被視為學校的隱性功能之一。在這種“文化煉金術”的作用之下,未來角色的分配是根據以能力和競爭者初始平等為基礎的個人成就而做出的。從這一假設中,我們可以得出有趣的結論。個體被社會化了,這表現在其相信成就是完全基于能力或個體水平的,而不是基于結構的、政治的或社會的因素。所有這些都最終意味著學生本人應當對他的學業成敗負有責任。[28]上向流動只能是“小概率事件”,雖然成功的機率小,但“努力就有希望”,而且“努力才有希望”。同樣的道理,哪怕是那些“倒霉的”下向流動者,雖然是從較高的階層“滑落”到了更低的階層,與上向流動者一樣,他們無法擺脫早年通過家庭教育從原有階層中繼承的文化基因的影響。無論是上向流動還是下向流動,也不管這些流動是否成功,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忽視和不可抗拒的,這也正是唯物史觀“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命題所揭示的道理。

注釋:

①鳳凰男源自于俗語“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指的是那些出身貧寒(尤其指出身農村),幾經辛苦考上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人。

②引介國外“社會資本”概念的同時,有必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推進“本土化”過程?!俺鐣Y本”和“強社會資本”是筆者在考察教育影響社會分層過程中提出的概念?!俺鐣Y本”是建立在對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全面占有的基礎之上的,超越法律和制度許可范圍的,能對社會資源的占有和分配產生決定性作用的一種特殊資本形式;“強社會資本”是建立在人情面子(“情面”)之上的社會關系網,這種關系網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難以名狀,同時又很有約束力。在權力方面,從自然系統視角審視學校的運行規則,可以發現“超/強社會資本”具有獨特內涵并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內容可參見:陳卓.超社會資本、強社會資本與教育公平——從當今中國教育影響社會分層的視角[J].青年研究,2010(5),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陳卓.社會資本視野下的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導刊,2014(8);陳卓.社會資本視野下的科層制學校改革[J].湖北社會科學,2016(3).

③《滄浪之水》是作家閻真于2001年出版的一本小說,描述了一位醫藥研究生的人生經歷,講述了一個有志青年在生活中面對困難如何奮斗、碰壁、抗爭,最終向現實妥協,放棄操守和信念的故事。

[1][3][9][18][法]布爾迪厄.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M].楊亞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70,181,381,5,267,176.

[2]Parkin,F.Class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Order: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Communist Societies[M].London:MacGibbon&Kee Ltd,1971.51-52.

[4]禾禾.大四向前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4.239-246.

[5][16][22][美]科頓姆.教育為何是無用的[M].仇蓓玲,衛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45,144,144.

[6]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25.

[7][25]文軍.西方社會學經典命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45,192.

[8]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上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53.

[10][美]斯沃茨.教育、文化與社會不平等[A].薛曉源,曹榮湘譯.全球化與文化資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414.

[11]趙鑫珊.我是北大留級生[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21.

[12]文林,海燾.中國新一代思想家自白[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499-450、507.

[13][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黃愛華,馮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47.

[14]宋強.印象管理:國外研究及啟示[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3,(9).

[15][英]卡爾.歷史是什么?[M].陳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43.

[17]Horkheimer,Max.Dawn and Decline:Notes 1926-1931 and 1950-1969[M].trans.Michael Shaw.New York:Seabury Press,1978.47.

[19]陳卓.學業資本與品味資本——以教育影響社會分層為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

[20]佚名.我的兒子是這樣考取“狀元”的——江西打工父母培養出高考文科狀元[J].獨生子女,2005,(3).

[21][美]阿普爾.教育能夠改變社會嗎?[M].王占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0.

[23]劉鐵芳.追尋有意義的教育:教師職業人生敘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7-108.

[24]佚名.徐孟南:從故意考0分到勸告可能的后來者不要再效仿[DB/OL].http://gaokao.chazidian.com/show-97833/,2016-02-17.

[26][法]布爾迪約,帕斯?。^承人:大學生與文化[M].邢克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1.

[27]陳卓.新制度主義視野下的布爾迪厄教育思想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4,(11).

[28][加]羅蒙,[美]托雷斯.社會理論與教育:社會與文化再生產理論批判[M].宇文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8.

(責任編輯:曾慶偉)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研究成果;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時期高?!煌掠J健母铩保ň幪枺簀g2015194)研究成果之一。

陳卓/浙江警察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德育原理與教育社會學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狠狠综合久久|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欲色天天综合网|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天堂在线亚洲|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成人亚洲天堂| 色综合成人|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地址|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综合亚洲网| 久久成人免费| 播五月综合| 91亚瑟视频|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理论|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导航在线|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97se综合|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www.日韩三级| 毛片免费网址|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欧美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久久青草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 国产资源站| 五月婷婷欧美| 午夜三级在线| 综合网天天| 欧美成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