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莆田學院 美術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
新常態背景下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策略探析
黃朝暉
(莆田學院 美術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新常態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動力、發展定位、發展方式及發展導向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地方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適應性發展或是自生性發展,都必須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從縷清核心關系入手,在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學校文化建設上著重發力,方能不斷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步伐。
關鍵詞: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新常態
在新常態背景下,高等教育領域悄然發生著變化,發展定位由支持與服務轉為服務與引領,發展動力由碎片化改革轉為綜合化改革,發展方式由外延式發展轉為內涵式發展,發展導向由高校主導轉為市場主導,這對地方高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一、高校內涵式發展提出脈絡與核心構件
內涵式發展的提出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律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導向。1985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通過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來鼓勵高等教育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內涵式發展得以萌芽。1993年,我國制定《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的方針,內涵式發展正式得到了國家的認同。2010年,我國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高校辦出特色,標志著內涵式發展進入深入階段。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指出,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使得內涵式發展的主攻方向更加明確。2012年,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內涵式發展已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指導理念。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構件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質量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追求高品質的教育質量已然成為高校發展的國際性趨勢,我國高等教育不但要注重數量的增長,更要將質量的提升作為核心,實現高質量基礎上的數量增長。高校功能的發揮主要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得以實現,因此高等教育質量無疑囊括了人才培養質量、科研質量和社會服務質量等方面,內涵式發展就要從這幾個方面突破。二是,辦學結構的優化。系統論提出結構決定功能,深入研究事物結構方能全面認識事物的功能,準確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這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領域。高校的結構通常由層次結構、科類結構、形式結構組成。層次結構的不合理會導致“高才低用”,科類結構的不合理會導致“學非所用”,形式結構的不合理會造成“學校多元功能”喪失[1],內涵式發展必須要全面優化辦學結構,以增強高等教育的整體性功能。三是,辦學效益的增進。辦學效益對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標。辦學效益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緩解辦學經費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能充分發揮高校的造血功能,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高校內涵式發展就是要盤活現有教育資源“存量”,使之成為學校發展的“增量”,從而提高增長的效率。四是,自我發展能力凸顯。自我發展能力的強弱越來越成為衡量高校內涵式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高校的發展規模與速度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相適應,使高校的發展與經濟社會同步或適量超前發展。高校要充分利用國家及社會提供的條件,從自身的結構、管理等方面入手,實現自我持續發展。
二、新常態時期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必須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一)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建設的關系
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建設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通俗地講,內涵式發展就是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外延式發展主要體現為辦學規模的擴大、辦學條件的改善、辦學資源的豐富。從這個層面來看,內涵式發展要以外延式建設為支撐,外延式建設要以內涵式發展為導向,不能主觀地將二者割裂開來。加強內涵式建設,龍頭在學科建設,基礎在人才培養,關鍵在科學研究[2]。學科建設內涵發展上,要結合學校歷史積淀和當地經濟社會特征,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努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發展潛力的優勢學科,并以此為基礎,整體推進學科建設工程。人才培養內涵建設上,要將“互聯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及考評體系,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科學研究內涵提升上,要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及學科知識的前沿,打造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充分發揮團隊的凝聚、帶動、表率和品牌作用,建設良好的科研平臺。在大力加強內涵式建設的同時,外延式建設也不能落后,外延的發展有利于內涵的鞏固和提高。地方高校要大力爭取政府、社會的辦學資源,并且通過優化結構等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為學校的內涵式建設提供強力保障。
(二)特色式發展與整體性推進的關系
高校的特色是一個較為寬廣的概念,可以是辦學理念、可以是校園文化、可以是學科專業、也可以是科研項目等。“十指皆有長短”,尤其對于地方高校而言,要在各個方面都處于領先是不可能的。綜觀當前國內外成功大學的發展經驗,正是因為在某些方面突出,這才造就了他們的公信力和認可度。如培養了32名諾貝爾得獎者的普林斯頓大學,其特色在于教育理念——“最優的本科教育,最學術的研究生教育”,明確定位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普林斯頓大學逐步邁入了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截至2015年5月21日,我國高校共2845所,總數增長12%[3],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大國,但離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地方高校要認真考量現有水平、優勢及區域特色,不斷凝練出辦學特色,走特色立校之路。地方院校在突出特色的同時,也要注意整體水平的提高,要將特色學科、專業、理念等作為“領航者”,引領學校其他學科、其他方面整體提高,不斷挖掘新特色、培育新優勢。
(三) 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系
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是高校的兩大基本職能,兩者都直接體現了高校內涵建設的水平與質量。19世紀,洪堡在德國柏林大學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觀點,此時科研的獨立性較弱,主要服務于教育教學,因此教學與科研的沖突不明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研的獨特性與重要性逐漸凸顯,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日益顯現。20世紀以來,國家和社會對高校科研的需求急劇增加,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就愈加緊張,成為高校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當前,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存在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在一些不合理的指標體系下呈現出的“科研至上”傾向,二是在科研占用教學精力引導下的出現的“教學至上”傾向。這兩種錯誤觀念都對高校的內涵式發展構成了巨大威脅。實際上,教學與科研密不可分,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構建良性的互動機制,做到教學與科研攜手共進。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要始終將教育教學作為學校工作的中心,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科研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科研強校、質量立校”的指導思想。要通過政策導向、利益調整、考評完善等方式,調動高校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教學與科研的積極主動性,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發展,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建設“更上一層樓”。
三、 新常態背景下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路徑選擇
(一) 加強實踐教學的探索與落實
實踐教學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是強化專業認知、培養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也是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主要著力點。200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此后,實踐教學又多次出現在各種重要文件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得到了凸顯。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在實踐教學中依然存在落實困難、流于形式等問題,急需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建設,構建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具體而言,要借鑒 ISO 質量管理理論,將質量意識融入實踐教學全過程中,樹立現代質量管理理念,從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文本、教學運行、考核評價、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等方面發力,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實踐教學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實踐教學文本上,要加強教學大綱、教材編寫、課件制作等文本的完善與修訂。教學運行上,要加強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嚴格保證實踐教學學時,尤其是在校外實踐基地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真正投身到具體的實踐中,避免實踐教學流于形式。考核評價上,要重點關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態度和動手能力的提升,使評價切實體現實踐特色。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上,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將“互聯網+”與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管理充分融合,提高實踐教學現代化水平。
(二) 加快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
1932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師資隊伍的重要性由此可窺一斑。201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提出,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再次凸顯了師資隊伍的地位。結合21世紀高等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趨勢,地方院校要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成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術業專攻、富有活力的專業化師資隊伍,以促進內涵式發展目標的實現。依據不同崗位的需要,高校教師專業化可以分為管理人員專業化和授課教師專業化兩大類。無論是管理人員或者授課教師,其專業化發展都可以簡要地理解為,通過教育培訓及自我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教學、管理技能),樹立專業理想,恪守專業道德,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朝“高”“精”“專”方向動態演進的過程。在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中,培訓體系尤為重要,我們要建立以“長度”為基礎、“寬度”為核心的教師培訓機制,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長度”即培訓要貫穿于教師發展的全過程,針對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側重地開展培訓。“寬度”即培訓的內容要全面多樣,至少要包括專業知識培訓、專業技能培訓、專業倫理培訓及專業精神培訓四個方面。此外,地方高校還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定位、師資的發展現有水平等實際情況,積極構建教師專業成熟度指標體系。該體系可以從社會成熟度、管理成熟度、執行成熟度三個方面綜合考慮[4],以準確把握教師專業發展實況。
(三)實施“文化強校”的戰略
“文化強校”是“文化強國”戰略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化,地方高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學校文化建設,這是內涵式發展的靈魂。地方高校“文化強校”戰略的實施,可以從管理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三個方面入手。管理體系方面,要從思想觀念和管理制度努力。具體而言,就是管理者不能沿用傳統的校長或者領導管理教師,教師管理學生的單線管理思想,而是建立起有共同目標、共同理念、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雙向管理模式。同時,管理制度要體現人本情懷,要將促進師生、學校發展作為制度制定的目的,充分體現學校的人文關懷。課程體系方面,要在“以生為本”“三位一體”上努力。“以生為本”就是要切實轉變課程設置觀念,在制定課程計劃、課程大綱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師生在良好的課程環境下攜手成長。“三位一體”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要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營造良好的課程文化,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學體系方面,要將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實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課題研究教學法等落實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之中,并依據具體的授課科目,靈活、綜合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營造充滿活力的教學環境和人文氛圍。
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是當前的主流趨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客觀要求。無論是核心關系的處理、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或是師資隊伍建設、文化強校建設等,都要以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為支撐。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體系,切實將“依法治校”落到實處,推動地方院校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澤谷.地方高校發展內涵探討[J].嘉興學院學報,2001(3):5-9.
[2] 李喆.談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八對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2(8):16-19.
[3] 李文姬,張珺.2015年高校總數增長12%:九成為本科 以民辦為主[EB/OL](2015-05-28)[2015-09-20]. http://www.cssn.cn/gx/gx_gxxx/201505/t20150528_2014324.shtml.
[4] 張再生,張春瀛.我國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與對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3-76.
[責任編輯:陸靜]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063(2016)02-0153-03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媽祖工藝美術景觀特征及社會功用研究”(FJ2015JDZ056)。
作者簡介:黃朝暉(1969-),男,福建仙游人,副研究員,從事高校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