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喆聃
(重慶市巴南區水務局重慶401320)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譚喆聃
(重慶市巴南區水務局重慶401320)
近年來,人口的不斷增多,導致用水量也逐年增加,這是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提出了幾點有效的措施和建議,以此促進我國區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為其提供有效參考。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有效策略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就是水資源,合理利用區域水資源不僅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建立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任重而道遠,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因此,如何才能建立合理的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對整個區域乃至全國的生態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屬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一個方面,它具體是指在維持區域供水的持續性條件下,根據區域整體生態系統,來支撐區域資源、區域環境、區域人口的全部過程,它不僅要滿足代內用水需要,同時還要滿足代際用水,從而實現生態環境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1]由此可見,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操作模式和使用方法和傳統的開發利用水資源方法二者有著十分巨大的差異,前者更側重于整個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而不是單純的只重視經濟發展的價值。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也是在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協調資源、環境、人口、經濟等各個方面而制定的一種發展戰略,它體現了一種公平的社會效益、資源共享的原則,實現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快速發展。
2.1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建立的基本規則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指標建立的基本規則主要是依據不同區域水資源的整體特點,然后還要考慮不同區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平衡的現狀,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開發程度還要根據區域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水資源的差異等進行研究。與此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實用、簡潔、以及科學的原則。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建立的具體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1)全面性和局部性二者相結合。(2)概括性和層次性二者相結合。(3)定量性和定性二者相結合。(4)動態和靜止二者相結合。(5)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二者相結合。[2]
2.2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建立的類型
2.2.1國外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建立
國外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主要有3個方面的內容:國家、流域、以及地區。建立的指標體系具體表現為區域水資源驅動力、壓力、以及反映指數。
2.2.2國內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的建立
國內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主要有2個方面的內容:水資源評價和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水資源評價體系具體又分為可供水性、綜合效益以及利用程度。水資源承載力評價體系具體又分為生態自然、社會區域、經濟區域指標。
3.1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不完善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是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目前我國評價體系建立的方法以及規則都是不完善的,而且沒有具體的界定,由于指標體系建立的不完善,這都會給日后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工作帶來阻礙。
3.2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建立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建立的觀念和方式二者都不統一,但由于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建立遇到的問題都比較繁瑣、難以解決,加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范圍比較寬泛,相同重復領域研究并不科學,這也是導致此問題不受重視的原因之一。
3.3評價指標體系的操作性低
雖然有關于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有很多種,但是真正有用的、操作性強的確不是很多。由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過程數據信息來源困難,這也是導致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4.1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具體取決于工作者對其認知程度,該評價指標體系既含義客觀成分又包括主觀成分。[2]因此研究工作者要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加大對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資金投入,確保建立一種全面、實用、綜合性的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協調該區域水資源的社會、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終形成一種全面綜合的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區域水資源的協調發展。
4.2減少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干擾因素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較大,除此之外還會受到環境、自然、管理、社會、政策、工程等方方面面的影響?;诖?,大量正確與之相關的基礎數據就成為減少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建立健全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還要建立與之對用的數據庫系統,這樣不僅能夠利用全國的水資源信息資源,實現共享,還能夠減少研究工作人員人為因素等干擾因素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影響。
4.3提高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操作水平
我國傳統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操作一般是針對區域水資源中的某一個特性進行綜合細致的分析研究。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操作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因此研究工作者必須要結合區域當地的經濟、社會、以及自然情況,不斷開拓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與時俱進,從根本上提高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操作水平,真正建立一種即符合當地特色,又能夠具有指導意義的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1]何君,石城,楊思波,等.基于因子分析和AHP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方法[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1):75-79.
[2]尹志杰,管玉卉,胡曉雪.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評價的集對分析模型[J]水資源保護,2010,26(4):28--33.
P641.4+3[文獻碼]B
1000-405X(2016)-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