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則福
(甘肅省核地質二一二大隊甘肅武威733000)
西部地區金礦分布規律及找礦方向
■嚴則福
(甘肅省核地質二一二大隊甘肅武威733000)
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金-多金屬成礦區帶,金礦更是該地區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礦種。但由于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和地質地貌等因素,金礦尋找與開采工作一直是相關人員面臨的棘手難題。本文基于此,首先簡述了我國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然后論述了現階段已探明金礦成礦帶的分布規律,最后基于此大致分析了今后西部地區金礦的找礦方向,望對相關人員提供些許參考價值。
西部地區金礦分布規律找礦方向
我國地大物博,具有極其廣泛的金礦資源分布,但考慮到我國特殊的地質結構,我國在金礦資源的分布上仍然表現出分布不均衡的重要特點,例如東部金礦儲存面積大、種類豐富,整個東部地區的黃金總儲量約占我國保有黃金儲量四分之三以上,西部地區金礦儲存面積較小,且多為難處理類型的金礦資源,開發和尋找難度較大。但隨著近幾年來地質勘探技術不斷成熟,自2010年以來,我國開始在甘肅、四川、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區勘測出了儲量達到100噸以上的特大型金礦,再加上微細浸染型金礦(類卡林型金礦)勘測的技術也使得以西秦嶺地區這類金-多金屬成礦區帶為代表的西部礦床也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從而使得西部地區成為了二十一世紀重要的金礦勘查開發基地。基于此,對西部地區金礦的分布規律作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結合西部地區實際情況對具體的金礦資源尋找方向進行探討,對于西部地區金礦開采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自西部大開發工作開展以來,我國已在青海、新疆、四川、甘肅等省陸續探明了拉爾瑪金礦、大水金礦、李壩金礦、巴西金礦、寨上金礦、馬腦殼金礦等一系列大中型金礦,顯示了西部地區巨大的找礦潛力。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的礦產在全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又稱“有色金屬之省”,已經勘測探明的礦產地高達兩千五百多處,其中各類礦產更是高達148種,約有40個礦種的保有儲量位居全國前十。鎳、鈷、鈀、鋨、銠、硒、鑄型粘土等礦產居全國第一,鉻、鉈、碲儲量居全國第三,整個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經濟價值的為3600多億元。
根據區域地質構造條件和金礦床成礦特征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結合我國的地質地貌條件,我國可大體劃分為三十多個金礦成礦帶,其中東部地區占據三分之二以上,其走向以東西走向為主,規模較大,大瑤山、南天山等大型金礦成礦帶往往能夠綿延上千公里以上。而西部地區則由于其歷史原因和地質原因,金礦帶分布較為集中,以秦嶺一帶為主,呈北西向延伸,下文對此進行簡要介紹。
2.1秦嶺成礦帶
秦嶺成礦帶是我國西部地區最主要的金礦成礦帶,其從甘肅中南部出發,呈北南向延伸至青海東部地區,且與陜西部分地區接壤。整個秦嶺成礦帶屬于加里東—印支地槽褶皺帶,自晉寧期以來經歷數次強烈地殼運動,現已經形成了以不同金源層為背景的6個金成礦集中區域。包括以中元古界寬坪群和陶灣組地區為核心的中基性火山巖金礦帶、以中上泥盆統古道嶺組和星紅鋪組等地區形成的細碎屑巖金礦帶等等。而在整個秦嶺成礦帶的最西端,即青海湖南山至同德區間內,其地層為三疊系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地層類型,在印支期中酸性巖體的影響下,這部分地區形成了以銅鉛鋅、砷汞銻組合為代表的多金屬礦床,也包括一定數量的伴生金礦,但略微往東延伸后,獨立金礦床的數量開始增加,形成了以微細浸染型為代表的獨立金礦帶,如奪確殼、雙朋喜金礦等。另一方面,在嘉陵江、西漢水等河流的影響下,流經甘肅、四川等地區的小型河流多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砂金,最終形成了陜、甘、川金三角地區的漢江流域砂金礦床。
2.2準噶爾一北山成礦帶
準噶爾一北山成礦帶位于甘肅和新疆一帶的北部區域,含礦的地層類型多為上古生界中泥盆統和下二疊統火山巖系。這一區域經歷了達拉布特及卡拉美里等深大斷裂發育,使得花崗巖在這一地區有著廣泛的分布,為金成礦提供了必要的地質條件基礎。這一區域也是西部大開發中的重點開發區域,截至到2013年,已形成的金成礦集中區域包括阿爾泰、西準噶爾、北山成礦區等等,其中以石英脈型和砂金礦床為主,以斑巖型、伴生金等金礦床為輔。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地區的成礦期由于受地史演化和板塊運動的影響較大,故有著明顯的規律性,例如甘肅北部地區所形成的金礦多為燕山期和中晚元古代,祁連山區成礦帶所形成的金礦則為加里東期和印支期,與秦嶺成礦帶接壤的地區則由于動蕩較大,成礦時期包括中元古代、加里東期和印支期等等,在近幾年來的砂金開采過程中,在第三系及白堊系砂礫層中均尋覓到了第四紀形成的砂金的蹤跡,故初步斷定砂金成因為白堊系晚期印度板塊和中國地塊的碰撞,這對于該成礦地區的進一步開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3祁連成礦帶
祁連成礦帶在寧夏西部、甘肅中部和青海的北部都有分布,屬于加里東期地槽褶皺系,在南北祁連優地槽褶皺帶內都集中分布有金礦。在寧夏衛北山附近區域內的下石炭統瀉湖相含碎屑巖一碳酸鹽建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金礦點的分布。按照斷裂構造和火山沉積型銅鉛鋅礦點的分布情況以及中酸性巖體的發育程度,又組成了六個金礦集中區。例如以銅鉛鋅礦床伴生金為主的白銀一西華山集中區;以砂金為主的黨河南山、達坂山一烏梢嶺和走廊南山一冷龍嶺集中區;微細浸染型、鐵帽型為特征的寧衛北山金礦集中區以及以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為主的拉脊山集中區等等。
2.4龍首山成礦帶
龍首山成礦帶屬于華北地臺西北部,其具體位置包括甘肅省中西部以及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以南等地區,研究表明,在中晚元古代時,這一成礦帶被超基性巖體和輝石橄欖巖類侵入,在裂谷構造的影響下形成了巖漿熔離分異型金川銅鎳礦床,金礦主要為其形成的伴生產物,屬于西部地區金礦中的佼佼者。此外,在近幾年來的開采過程中,在這一部分成礦帶中還探明了以元古界變質巖系為主要基礎的堿泉石英脈礦床、卡休他他矽卡巖型鐵礦伴生金礦等等,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考慮到西部地區特殊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大范圍的金礦勘查和開發工作顯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結合西部地區的金礦成礦規則,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找礦工作是極其重要的,不僅可以減小財力人力物力的相關投入,更可以縮短找礦周期,提升礦業產量,最終實現金礦開采工作的新突破。
3.1秦嶺地區的找礦方向
考慮到秦嶺成礦帶已探明的含礦地層主要為中泥盆統古道嶺組、寒武奧陶系太陽頂群、泥盆系細碎屑巖等等,結合秦嶺地區的地質條件和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已尋求的Au、As、Sb、Hg等金屬組合異常區域高達數十處,包括白龍江復背斜武都—綠曲區域、文縣一若爾蓋等等,同時對禮縣一作水等區域中的探測中發現其特征和地質背景與四川地區馬腦殼成礦帶地質背景相似,故該區域具有較好的找礦遠景,可作為秦嶺成礦帶外圍找礦的重要靶區。
3.2甘肅及新疆北部地區的找礦方向
甘肅及新疆地區的找礦方向可參考準噶爾一北山成礦帶的地質特點,現階段,新疆地區的多拉納薩依、賽都、托庫孜巴依等區域與準噶爾一北山成礦帶的地質特點具有較高的相似點,如都是建立在上古生界中泥盆統和下二疊統火山巖系等基礎上,同時這類地區還存在著產于陸相火山巖,有較大可能產生伴生性的金礦床。而對于北山未開采或開采不完善等地區,如拾金坡、金窩子、金廟子等地,則應當重點勘察下石炭統變質安山巖、凝灰巖、英安巖等淺變質巖區域,同時借助元素異常測位點進行地址分析。而在甘肅省的祁連山地區,由于其地質類型為加里東期超基巖體和小型花崗巖類侵入體,故可考慮在上奧陶統扣門子組細碧角斑巖分布區以及中寒武統漠溝群中基性火山巖系中進行找礦。
3.3寧夏及內蒙古地區的找礦方向
隨著微細浸染狀金礦床的勘探和開發技術的不斷深入,我國對于這類金礦的尋找也有了更大的突破,故可考慮對祁連成礦帶和龍首山成礦帶周邊等未進行開采的區域進行微細浸染狀金礦尋找。研究表明,微細浸染狀金礦床礦化垂幅較大,部分甚至高達3000米以上,故可考慮結合寧夏及內蒙古地區的熱液脈體的分布與發育特點,重點對地層深部進行找礦。
金礦的開采對于地區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無論是前期的地質勘查與測量,還是全過程的開采技術都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因此,相關的技術人員還需要結合最新開釆揭露和深部勘查發現的新現象,結合所開采地區的成礦規律和分布規律,選取合適的找礦方向,從而幫助金礦開采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1]張琦.四川省主要礦山成礦原因及找礦對策探討 [J].化工礦產地質.2014, 7(20):77-80.
[2]孫文盛.我國西部地區金礦分布規律及找礦方向的探討 [J].國土資源. 2012,1(11):107-108.
[3]鄭宇中.中國金礦床類型、時空分布規律及找礦方向概述 [J].應用科技. 2013,7(85):18-20.
P612[文獻碼]B
1000-405X(2016)-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