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集萃perspective
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薛鶴翔2015年12 月15日表示——
從目前我國的經濟狀況來看,需要通過多項措施實現市場出清。首先,要用市場化的方式推進企業的優勝劣汰,通過兼并重組、破產清算等市場化的方式實現市場的出清;其次,要加強電力、物流等方面的要素價格改革,使得價格機制在整個市場的出清里面發揮更加基礎的作用,這樣的話,要素價格改革也會成為整個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會對部分工業企業形成比較利好的一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黃有光205年12月14日在2016經濟學家年會上表示——
中國現在的經濟已非“吳下阿蒙”,所謂“減速”往往被夸大,7%的增長還是在高速向上,只是沒有以前的高速度而已。中國經濟現在的體量等于25年前的10倍,因此,現在每個百分點的增長率不可與以往等量齊觀?,F在1個百分點等于10年前的2.5個百分點。即使現在的經濟年成長率跌到4%,也在實際增加量上等于十年前的10%,15年前的16%,20年前的24%,25年前的40%,這是非常大的量,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避免夸大中國經濟減速的影響。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2015年12月14日表示——
中國應該建立雙層金融監管體制,既有中央的監管體制,也有地方的監管體制。地方監管的金融活動不能吸收公眾存款,只能做與金融有關的一些服務性業務,或是單項的金融業務,比如小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擔保公司、理財公司等。以往中國金融監管在目標定位上有些偏差,將行業發展和引導創新也當作了監管的潛在目標和責任,這兩點定位其實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監管者對金融產品創新,應關注產品法律關系的準確、風險收益的匹配、風險責任的清晰、信息披露的充分。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2015年12月13日在第十三屆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
推進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是國企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利于解決國企體制機制弊端,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型企業的普遍資本組織形式。同時,整體上市通常是在保持控股權的情況下進行的產權制度改革,因此,整體上市應成為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著力點。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近日在出席活動時表示——
與1995年后的經濟發展相同,目前中國經濟仍面臨產能過剩、債務危機、通貨緊縮等問題?,F在無論是6%還是多少,還是正增長,到不了衰退和企業大規模倒閉破產的地步,這是好處,壞處是時間持續會比較長。如果說今后的大勢,只能說調整還沒有走完。近期來講,明年、后年的經濟不可能恢復正常。產能過剩、壞賬,包括互聯網金融的問題和地方融資平臺的壞賬等問題還沒解決。既然有市場經濟,就會有經濟周期,會有波動,我們要在波動中生存和發展,持續和復興。因此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還遠未結束,現在只是在一輪周期的低谷當中,但并不是常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2015年12月13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
十三五時期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決好四方面突出問題:一是通過改革防范化解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和矛盾。近期特別要注意通過改革、通過市場的力量使一些改革舉措真正落地,比如處置僵尸企業必須建立市場退出機制,綜合運用市場競爭和法律規范的舉措有力推進。防范化解競爭中的風險則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和匯率利率的市場化進程,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二是通過改革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三是通過改革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四是要牢牢堅持市場導向深化改革。

原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2015年12月12日在出席2015第一財經金融峰會時表示——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雖會有所下滑,但質量、效益都會有所提高,可持續性也會增強,對經濟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的狀況要有理性認識。目前中國的問題是大量的債務,資本形成分散。要讓投資發揮關鍵的作用,金融改革的方向就是兩個,一是提供長期的資金,二是提供股權資金。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支持不能缺少資本市場,但要轉變對資本市場的觀念,要從交易的角度來考察資本市場,在體制上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相結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巡視員魏加寧2015年12月12日表示——
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早已成共識,潛在增長率下降固然有客觀因素,包括人口紅利減弱、創新跟不上、投資效率降低。但是,當前潛在增長率下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過去一段時間改革放緩、滯后造成的。中國未來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改革,通過改革把民間消費搞上來,通過改革把民間投資搞上來,讓民間投資替代政府投資。
香港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12月11日在“2015郵儲銀行高峰論壇”上表示——

創新融資方式有四條主線:第一,要學會從重資產經營轉到輕資產經營;第二,從融資結構看或者從去杠桿看,很重要的一個趨勢就是從間接融資占主導逐步轉到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共同發展,特別是轉到直接融資主導;第三,從主要服務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有正的現金流、有盈利、有快速擴張的時期為主,轉向服務于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第四,從整個銀行體系習慣于存款和負債經營占主導,開始轉到以資產經營占主導。
清華大學中國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近日在2015中國資本成長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
中國經濟未來六個月應該說有可能出現一個反轉,至少是短期內的一個反轉,就是增速到今年6月份開始會往上走。原因有三:第一,2015年5月份開始全國平均的房價和整體的交易量開始逆轉,總體講庫存量在下降。到今年終,一定會出現一個逆轉,房地產的投資開發速度從下降就會往上走,房地產投資開發一般能占到整個固定資產投資20%。第二,到目前為止3萬億的很多基礎設施投資還沒有落實,從各種進項來看,今年由于是”十三五“規劃的起步年,政府正在花大力量把資金到位的可行性研究已經做好,就差土地拆遷、投資招標的項目,預計會有一些新的落實已經批準立項的各種固定資產投資的熱潮;第三,二胎放開以后最有可能是今年年終出現第一輪的沖擊波。這些新生兒會帶動左右。


經濟學家巴曙松2015年12月8日在“中國經濟形勢與前景展望”報告會上發言表示——
目前看,沒有一個非常負面的力量,再讓中國經濟增長明顯回落,反而是有很多新的增長動力在培育,同時,也沒有一個足夠大的力量能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個迅速的回升。因此,2016年中國經濟的宏觀層面,不會有大的波動,將保持趨穩態勢。所以更值得關注微觀的分化。分化表現正對應中國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如采礦、鋼筋、水泥等傳統產業在收縮,醫療健康、環保、互聯網金融等順應未來趨勢的新興產業則在成長,這本身就是宏觀層面沒有大的波動情況下,微觀層面增長動力在轉換。此外,處在第二產業的收縮行業對經濟悲觀,處于第三產業的成長領域當然樂觀,這也是經濟轉型期常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