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淇威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601地質大隊四川攀枝花617027)
探討四川會東新田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
■盛淇威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601地質大隊四川攀枝花617027)
在我國四川會東的中東區域是遠近聞名的礦物盛產基地之一,并且,幾年來在區域內的金礦找尋工作獲得了極其重大的突破,在會東區域內找尋到播卡金礦和小溜口金礦,且在2009年這段時間里又發現新田金礦,新田金礦地處四川省會東縣新田鄉。因此,本文將對新田金礦的礦床地質特征以及找礦遠景進行重點研究分析,為進一步的金礦找尋工作提供參考資料。
四川會東新天金礦地質特征發展遠景
在此,本文將對新田金礦的地質背景和地質特征進行詳細的介紹,且經過對控礦因素的探索分析,從而得出新田金礦的地質類型是蝕變巖型的礦床,其背景主要受喜山期南北向韌性剪切帶的影響,且與附近相鄰的金礦礦床的形成原因一至,最后在找礦的遠景上提供參考信息,從而找尋到相同性較大的潛力金礦。為中國礦產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提供參考基礎,進而實現長遠方向的發展,加快經濟發展的腳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新田金礦位于康滇中東區域,以麻塘、踩馬水、菜子園的斷裂為界限進行劃分。并且區域內在古元以及太古的年代出現過東西方向克拉通邊緣海型的新生裂槽,從而形成了河口群以及湯丹群等較為相關的巖系種類。到了中元年代,裂槽經過進一步的張裂擴展,從而在前期形成了東川群,而且還夾雜少許的火山巖。在后期形成了會理群,且具備著地槽沉積的特征。之后各個年代的變動為在喜山時期的構造運動提供了基礎和形成因素。而到了喜山期后,構造運動完成了區域內復式褶皺和網狀斷裂等尤為復雜的構造格局,并且斷裂還在繼續而且還產生了新的斷裂活動。促使在各個時期形成因素,積累到了喜山時期的活動當中,為金的活化和富集等條件提供了良好的動力,從而對金礦成型的環境尤為有利,因此,才能夠在湯丹群、平頂山組等區域內形成金礦等礦產資源。
2.1礦體特征
在金礦的區域中,最為重要的金礦生產往往處于斷裂帶當中,且金礦的礦體呈現出透鏡狀以及似層狀,主要存在平頂山組,源于較多的南北向層間小斷層和裂隙所形成的斷裂破損帶當中,且貫穿整個輝長輝綠巖,從而外接觸帶產生蝕變礦化的發育,種類繁多。
2.2礦石特征
會東新田金礦的礦石種類可以分為硫化物碎裂石英脈型、碳酸鹽石英脈型和褐鐵礦型和次為硫化物碎裂角礫巖型。
礦石的主要礦物金屬多為黃鐵礦物,其后為少量的黃銅礦物、藍銅礦物以及銀金礦物等多種礦物。非金屬種類的礦物多為石英礦物、白云母礦物、絹云母礦物以及碳質礦物等多種礦物。
其次,礦石的結構可分為自行和半自形的粒狀結構以及粒狀變晶結構等多種結構,并且其構成,依據于含有礦物巖石的破碎程度和碎裂結構進行角礫狀構成,且按照礦物的分布結構,還可分為網脈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等多種構造,地表氧化礦石主要有蜂窩狀和土狀構造等各類構造。
2.3蝕變特征
在新田金礦礦區內巖石產生蝕變發育,其主要類型可以分為硅化、黃鐵礦化以及絹云母化等多種類型。其中絹云母化的發育通常在各類圍巖當中,同時,也存在較少的白云母化。而褐鐵礦化的發育較多時靠近地表的氧化帶,其原因是受黃鐵礦和鐵白云石等氧化的影響。最終,硅化、黃鐵礦化以及黃銅礦化的發育都主要是構造破碎帶和裂隙帶的周邊區域,并且呈脈狀以及團塊狀的石英、鐵白云石和中細粒浸染狀黃鐵礦等礦產的產出,是影響金礦化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和直接聯系。
3.1找礦遠景
與新田金礦相鄰的奚家坪水井電站附近,相繼的發現過播卡金礦和小溜口金礦,其金礦的地質特征與新田金礦的地質是較為相符的,且控礦因素也較為相同,而且對含礦層進行研究分析,結果表明該區域內的金礦分布是呈近南北向展開,分布面積較為廣泛達到9km2,礦產含量較高并極為集中明顯。因此,將以播卡金礦為例,采取豐度預測的方法,對新田金礦礦場和周邊大約20km2地區的金礦礦產資源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表明金屬量的遠景達到約36t,但在播卡金礦以及新田金礦等金礦之間,對其金礦針對性的礦產勘察工作還相對較低,因此,對相同類型的金礦找尋潛力還未全部開發出來。
其次,在西昌滇中南地區內平頂山組中容礦巖系都有各不相同級別的分布,而且還具備著較為一致的金礦形成的地質背景。所以,在平頂山組地區內會東新田金礦的發現,對未來在該區域內開展找尋金礦的工作具備著尤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3.2建議
首先在交通等自然環境上,加大投入促使交通便利,以便勘察工作的快速進展。其次,對新田金礦和周邊地區金礦的勘察工作加大力度,從而積累豐富的礦產資源信息,為找礦遠景奠定基礎。最后,深入研究緊鄰金礦的地質特征和形成背景,做好對比分析,研究其地層、構造等特征。從而為該地區的找礦工作提供基礎,進而取得進展性的突破,為未來的礦床資源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加強對新田金礦區域內的自然環境保護,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為金礦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強化經濟的發展速度,促進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因新田金礦周邊地區的自然環境較差,且交通設施也不夠齊全,從而影響到礦產找尋工作的效率,因此,想要轉變目前的狀況就必須改善交通條件以及積累礦產信息,才能夠促進對金礦的找尋工作的進展,從而擴大會東地區的礦床資源數量以及種類。同時,對附近周邊地區的金礦礦床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獲取更多的成礦信息,促進在四川會東地區的找礦工作,是會東地區的礦產勘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其次,對區域內的金礦地層平頂山組積極研究勘察,從而為金礦的成型提供極為重要的物質來源,并且通過較多次數的強化構造和巖漿運動,從而為會東區域內礦物元素的活化以及遷移提供尤為重要的條件,進而形成了今天的播卡金礦以及新田金礦這類的蝕變巖型金礦。
[1]周邦國,王生偉,孫曉明,林明,廖震文,郭陽.地質與勘探,2013(05).
[2]王雪.四川省會東縣金鎖橋鐵金礦床地質特征與找礦方向 [D].成都理工大學, 2014.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