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摘要:大學校園文化起到環境教育的作用,對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能夠產生深刻的影響。“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從美化校園、豐富課余活動、促進校風建設等方面,推動傳統經典與大學校園文化的融合,形成一個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抵制社會不良因素對現代大學生的沖擊,加強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暗示與熏陶。
關鍵詞: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 校園文化
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新技術革命促進我國社會迅猛發展,人才的質量和水平成了決定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因素。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1}為早日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處于教育一線的各高等院校應全面推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可謂是“讀經”活動的變體,利用青年學子們記憶力強、興趣廣泛這一特點,通過有組織、有規模的普及性行動來組織大學生們學習中華文化經典,既能培養現代青年人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意識,也提升了現代大學生們的文學修養,促進優秀校園文化的形成。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推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是必要的。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校期間,青年學子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在思想、行為上易受校園文化潛在的同化。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極易讓青年學生在將來的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當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因素日益滲入大學校園,導致一部分大學生雖有優異的專業成績,但不善于待人接物,人際交往能力嚴重不足。還有些大學生不能建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意志薄弱,競爭意識不夠,整天沉迷網絡,形成嚴重的網癮,影響到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用楊叔子院士的話講就是:“精于科學,而荒于人學;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2}這些學生志趣低俗,走向社會,會引起整個社會道德的滑坡。這種狀況不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也制約了大學生專業知識的發揮,限制了現代大學教育的水平。我們通過推廣“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實現中華經典與現代教育的連接,可以有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們創造優越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使之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
為促進“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我們可相應地制定“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計劃,讓學生有組織的系統接觸我國文化經典,全面拓寬學生們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并結合校園設施,普及并宣傳中華經典,全面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所在的學校可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廣大學生們參加。如舉辦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演唱比賽等,引入良性的競爭機制,充分利用青年學生的上進心,發揮青年學生們的表現欲;也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大學生們排演與中華經典相關的節目,從中展現經典內涵,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具體工作中,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善校園文化環境。
首先,推廣“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美化校園文化環境。“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可促進校園環境建設,直接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我國傳統經典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文章內容中包含著優美的意境。“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有助于傳統經典與美術的結合。在“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中,我們可以鼓勵大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經典內容進行圖畫式的闡釋,讓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描繪出自己所感受的作品意境并張貼在校園內與大家分享。中華經典中有很多名言警句,也可做成標語、圖畫等張貼在校園內,體現為一種直觀性的文化,為校園環境增色不少,還有助于大學生們理解能力與繪畫能力的提高。此外,“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促進了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傳播,讓青年學子們領略到中國古典詩詞中那“千古風流人物”的氣概及“天蒼蒼,野茫茫”的壯麗,并以其優美的意境美化現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他們的情操,凈化現代大學校園生活。“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提升了大學生們的素質,讓整個校園環境變井然有序。中華經典,特別是儒家文化經典,其創作伊始就同道德修養的提高聯系在一起,致力于“民德歸厚”的教育,不乏一些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讀本。“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進入校園后,令大學生們的生活與學習受益匪淺。我們可通過“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養成現代大學生們的良好道德規范,進而影響其社會行為習慣,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校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鼓勵廣大的莘莘學子朗讀、記憶傳統經典,在理解和吸收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經典的廣泛普及,從而開發大學生們的智力修養,陶冶學生們的道德情操。我們還可以在“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中,遵循學生們的身心特點,向學生們傳播禮儀思想,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使學生們言行有禮。為實現這一目的,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應立足“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根據時代特點,歸納出一套可操作性較強的禮儀知識向大學生們傳授。為了方便大家了解和掌握,我們可以采用競賽或考試的辦法,普及相關禮儀知識,督促大家積極學習掌握,進而在校園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良好環境。
其次,“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可充實大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我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鼓勵大學生們體會中華經典的精髓,參與各種集體活動,緩解學習壓力,有效調劑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如中華經典中所提倡的“修橋補路”是為人們所稱道的善舉,其實也是古代的一種公益行為,值得現代大學生效仿學習。在“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中,我們可教育大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力所能及地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與社區勞動,主動為周圍人的幸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大學生們體會到,一個人的素質往往是在社會活動中,通過助人為樂而實現的,從而有助于大學生擺脫功名利祿的困擾,達到人生境界的升華。學校也可結合“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適度地組織學生們開展演講比賽、專題講座等各種積極健康的活動,還可召集學生們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們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研討會,幫助大家澄清對“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一些模糊認識,有效提升大家的語言能力,活躍大家的課余生活。
最后,“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校園文化融合,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第一,領導的作風是關鍵。隨著“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的開展,學校領導應精心設計活動內容,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適合的活動方案,并對活動過程作系統管理。學校領導也要以身作則,加強經典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發揮好帶頭作用,從而在“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中,引導并教育全校學生效仿古哲先賢,立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讓整個校園充滿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第二,教師要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對教師也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對經典的研讀意識,通過細讀經典,系統地解讀前賢思想,使學生深入體會并把握經典精華,并能夠與現實社會相聯系。同時,在“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中,教師們不僅要自覺增強國學修養,還要注意改善自己的精神風貌、道德修養、工作作風,從儀表風度、言談舉止等方面真正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第三,“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有助于消除消極文化對大學生們的影響。“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有效清除了校園文化垃圾,凈化了校園空氣,使大學生們把興趣集中到經典文化上來,遠離不健康的書報雜志。大學生們通過接觸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可以培養起多種興趣特長,提高創造能力,掌握多種技能,為以后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奠定基礎。
第一,“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音樂的整合。
我國傳統經典的語言具有明顯的節奏感,形成和諧的韻律,本是古人用來吟唱的,特別是一些詩歌,更能直接被譜上曲子,順利實現與音樂的整合。最典型的如鄧麗君的《月滿西樓》歌詞,就是采用李清照名作《一剪梅》中的詞句,演唱起來也是一唱三嘆,令人叫絕。傳統經典與音樂的結合,既能增加經典的文本之美,也能夠提高大學生們的參與興趣,有助于大學們理解經典內容所蘊含的情感。
第二,“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歷史的結合。
我國傳統經典體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點。在“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必要的歷史知識,也可以讓學生提前對創作背景進行預習,查閱相關歷史資料,有助于大學生們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歷史。可見,推行“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可加強傳統經典與多種學科間的聯系,全面提高大學生們的參與興趣,有效改善學生們的知識結構,促進優秀校風的形成。
總之,“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是長期而漸進的,既普及了我國傳統文化,也發揮了校園環境對大學生們的教育作用,從而陶冶了學生情操,全面提高大學生們的人文素質,強化了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①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楊叔子:《人文教育——現代大學之基》,《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M].中華書局,1980.
[2]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M].中華書局,1980.
[3]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楊叔子.人文教育——現代大學之基[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