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沁澤 雷磊
摘 要:王陽明在其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通過詩歌內容我們可以了解他的心學思想與生命軌跡。明代中后期在詩歌創作方面力求復古,王陽明提出了萬物一體的哲學觀念、繼承陸九淵的理念構建了心學理論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心學體系,讓人們的思想及個性得到解放。筆者針對心學軌跡在詩歌中的表現展開探索。
關鍵詞:王陽明;心學發展;詩歌;表現探索
王陽明字伯安,原名王守仁,世人往往將其稱為“陽明先生”。在明代,其為注明的文學家、心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就文學角度而言,王陽明極具詩歌天賦,其詩秀逸有致、極富審美特色。其一生中共創作詩歌600余首,內容涵蓋了哲理詩、罹難詩、山水詩與求道詩,在心學方面有著較高價值。
1 心學思想的萌芽
自12歲時立志成為圣人至30歲后將身心之學首次提出,王陽明經歷了較為艱難的探索過程。在這期間他接觸了兵法及宋學等思想,并對其進行比較,綜合各類流派進而逐步成為圣賢。
王陽明也走上了科舉的道路,他用心學習《五經》、《四書》等,閱讀了大量的經卷,這為他今后的詩歌創作奠定了較好的文化基礎。起先他對宋儒格物之學精心研讀,進而對其產生懷疑并學習辭章,這可以認為是王陽明求賢歷程中的思想嬗變。陽明仕途不順,兩次會試均告失利,然而其并未灰心,從他“湖山不負此公來”、“殊覺諸峰近斗魁”的詩句中即可看出,詩中蘊含著蓬勃的生命力,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對未來充滿向往,毫無一點落榜的惆悵。此時的陽明非常自信,他遠大的志向亦成為發展思想的原動力。他在仕途受挫后,針對入世與出世的話題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思索,此種思想從其很多詩句中展現得非常充分。
28歲時王陽明終于中了進士,其首件公差為將王越的靈柩送到河南浚縣并將其下葬,同時對王越墳墓的修造進行監督。施工時其將早年習得的兵法合理運用,辦妥了差事,這也為其今后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此之后,王陽明游覽了泰山及九華山等圣地并創作了諸多內容豐富的詩歌。這些詩句除了抒發山河風光的壯美俊秀,還透過表象對更深一層的哲學思想進行揭發,抒寫人生感悟。陽明游覽過兩次九華山,寫下了“仙人招我去,揮手青云端”這樣的詩句,將自身與秀美的山水禪境融于一體。月色下的山峰寧靜而美好,籠罩于縹緲的仙境上。詩人通過和仙人的對話,逐步遠離了凡塵喧囂,進而抒發對于縹緲仙界的渴望。王陽明針對仕途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因此常常從佛道角度另外成為圣賢的訣竅。他靜心觀看身邊事物,從哲理中實現對人生的感悟,希望尋得棲息地供心靈歇息,傳達了鮮明的隱遁思想。
31歲后王陽明因病歸越,此時雖未形成心學相關體系,然而其詩作已經呈現心學萌發的狀況。其于病愈后趕赴山東主考,對當時佛教帶來的不利影響及社會弊端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其思想也在繼續演進,從其詩作中可以得到較為明顯的反應。完成主試任務后返回京城,王陽明把自己的研究目標定在了針對圣學的研究,并逐步構建自己的心學體系。
2 中年經歷與心學思想的鑄就
王陽明已經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對未來的探索充滿信心。此時閹黨劉瑾把握住政治大權,很多忠臣被謀害,政治混亂、奸臣當道。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王陽明上書對明武宗進行勸諫,即使語言勸諫有力、言辭懇切,然而陽明依舊鋃鐺下獄,難以逃脫狠毒劉瑾以及昏庸君主的毒手。陽明今后的命運自此有了巨大的變化。
監獄中王陽明身處在極為惡劣的生存環境之中,他通過詩歌對當時混亂的社會進行抨擊,字里行間溢滿了憤怒和失望,然而他卻并不后悔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問心無愧,始終相信天地間存在正義。他還寫了很多內心的疑惑之處,還有思念親友的情感,“蕭條念宗祀,淚下長如霰”一句感人肺腑。
忠臣歷盡苦難,奸臣當道執政,政治環境極其黑暗,詩人認為前途艱險,詩句中存在著兩類完全相反的情感,對比正義和邪惡,悲涼色彩更加濃郁。在監獄里祭奠祖先,訴說心中郁積的糾結、困惑與矛盾。在獄中,他并未停止探索與思考,而且專門研究《易經》,希望在經卷中尋求答案,《讀易》一詩就記錄了他此時的探索經歷。然而此時,他也并沒有形成專屬的思想體系。
在自己進監獄,承受著巨大的傷痛的同時,他還一直在勉勵命運相似的同伴,讓他們勇敢面對挫折、不要屈服。很容易看出陽明有高遠的志向且性情剛毅堅忍,監獄內的經歷并沒有使其求圣賢的想法有所動搖,與之相反此種磨礪使其思想逐步升華,也使其成為圣賢的決心更加堅定。
被貶謫到貴州的途中,他創作了大量詩歌抒寫對親人的思念,其基調豁達而樂觀,并且通過對山水的感悟來抒發個人性情。其沿途大量講學,講授的思想以宋學、孔儒為主導,重視教導晚生。典型如詩作《長沙答周生》,“手持一編書,披歷見肝衷”,對青年學子提出殷切的教誨,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到年輕學生的身上。全詩情感強烈,沒有刻板的說教內容,字里行間傳遞著他的研究與探索精神。抵達目的地后逐步領悟“良知之道”,將自我充分發揮,通過自身實現對外物的支配和主宰。其心學思想也由此誕生,認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方為極高境界。希望通過對人們良知的啟迪完成對世界的改造。他覺得自己的心學思想與先賢經典相符,而宋代儒生的求理思想存在錯誤。此后他開始興建學校并和學生們共同討論圣賢說,使學生的心智得到啟迪、心靈得到凈化,也讓他們逐步體會心學。
劉瑾下臺后王陽明的命運出現了較大的轉機,其從貴州離開趕往江西廬陵擔任知縣,抵達廬陵之后寫下了《游瑞華二首》對自己旅途生活及貶官之后的處境進行了總結。此時的王陽明,已經逐步將心學思想付諸實踐,此段時期王陽明的詩歌抒寫了其堅毅的抗爭精神,他樂觀向上、堅韌不拔,孜孜不倦地研究圣賢理想。
3 晚年心學思想的升華
隨著官職的深淺,他也更加鐘情于自然山水,在如畫的風景中尋找靈感和詩意,在對自然的感受中實現情操的陶冶。他游歷了瑯琊山、南京、紹興秦望山、贛州通天巖等地。他通過山水詩實現對自然風光的贊美,希望從自然中求得內心的慰藉,對大好河山充滿向往。另一方面,他在游玩山水中感悟人生,尋找獨立人格,用哲學眼光看待周邊事物,將心學的思想得以印證。他還有機地結合了教學與山水,在山水間讓弟子們體會與感悟心學哲理,實現對本心的回歸。
此后,他在南安和贛州等地區經歷了種種磨難,然而其從未放棄追求心學思想,其心學思想體系也在歲月的積淀中逐漸成熟。嘉靖元年正逢陽明父親離世,加之朝廷對其排擠他便離開了政壇。此時的他追求安閑自在的生活,也逐步升華自己的思想,到了后期更是充分融合詩歌與心學感悟并對其進行升華。
4 結語
王陽明經歷了充滿磨難、跌宕起伏的一生,無論周圍發生了什么事情都筆耕不輟,詩歌的創作始終伴隨著其對圣賢的追求。其心學思想內涵緊連著人生軌跡,在其文字作品中審美情趣豐富且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通過心學思想對詩歌創作進行指導,他實現了古代哲學史的轉型。他從“良知”的角度,對自然及人心的美進行探索,他的文字是明代作品中璀璨的珍珠。
參考文獻
[1]徐佳慧,李定乾.王陽明的心學發展軌跡在其詩歌中的表現[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2]孫繼魯.王陽明心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馬曉虹.陽明心學與明中后期文學批評[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黎燕.王陽明心學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探討[D].暨南大學,2014.
[5]耿寧,倪梁康.現象學視域中的陽明心學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后學論“致良知”》引言[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