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辛酉政變是統治中樞的權力之爭,不同政治集團之間圍繞著治國方略的分歧和爭論。政變后,清政府較為開明的一派上臺,清廷政策調整,奠定了晚清政治的走向與基本格局。
關鍵詞:辛酉政變;政策調整
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咸豐出逃,被命留守京師的奕訢等人,通過艱苦的談判,簽訂了屈辱的《北京條約》。條約簽訂之后,英法聯軍陸續撤出北京,保存了清朝封建政權。清政府的一部分當權人物認為“該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自圖振興。” [1]P(2674--2675)力主與外國侵略者保持和局,以共同對付心服之害太平天國。但清政府的實權,當時還是掌握在咸豐和肅順為首的強硬派王公大臣手中,這部分人對外國人心存疑懼,同奕訢等人存在很大的分歧。這時在清朝政府中央,明顯的形成了熱河行宮和北京兩個政治中心,兩股政治勢力。這兩股政治勢力明爭暗斗,其矛盾終于在1861年咸豐死后達到了頂點,雙方圍繞著統治中樞權力,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斗爭這就導致了辛酉政變的發生和清廷內外政策的調整。
1 辛酉政變后清廷的內外政策的改變
辛酉政變完成了清政府最高權力由“顧命八大臣”到慈禧太后的權力轉移,權力轉移的平穩完成,保證了清政府的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其改變了清政府的權力布局,對晚清政治具有深遠的影響。辛酉政變后清廷變換了最高決策圈的人員結構,為實施新的內政外交方針準備了條件。政變得到了“開明”地主官紳的擁護,使得“同治中興”建立在更深厚的階級基礎上,避免了清朝封建統治的滅頂之災成為了晚清政局的轉折點。把政權從瀕于滅亡的境地挽救出來,而通過政變登上政治舞臺的慈禧太后,為擺脫危機施行了新的內外政策。對外改變了咸豐朝時和戰動搖不定的舉措,堅定推行主和,采取了比較務實的政策,對外妥協,取得“中外相安”的局面,對內則實行滿漢合流。
2 清廷對外政策調整的原因及影響
1.清朝的統治者自身比較清楚的認識到了清朝的虛弱,采取了比較務實的政策。正如恭親王奕訢所說夷人“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自圖振興。” [1]P(2674--2675)從洋務運動來看,清廷政策調整后的確進行了一系列軍用民用企業的興辦,在來之不易的這一段和平時間里,自圖振興,增加了清政府一定的御外實力。
2.針對國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他們竭力主張和外國侵略者“和好”,以共同對付心腹之害太平天國。中外的和好,不僅使得清政府解決了后顧之憂而且得到了“借師助剿”的好處。
3.列強的態度而言,面對清廷動蕩的局面,列強對華政策由主要是“打”而變成“拉”,是此時出現 “中外和好”的局面的重要因素。
慈禧、奕訢為首的新政府一再重申中外和睦的外交方針,是從現實的政治出發,先安內后攘外的結果,在20來年相對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中,開始了中國外交、軍事、經濟、政治近代化的艱難歷程,它一定程度上使最高領導階層對中國與世界之關系的認識有所改觀,使得統治階層能夠采取比較務實的態度來處理中外關系,較好地動用西方的“用”而為中國的“體”來服務,對晚清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清廷對內政策調整的原因及影響
辛酉政變后清廷對內實行滿漢合流,重用漢族地主階級實力派。提拔了一大批漢人官員,更放手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地方軍事集團派的領袖。清政府的權力格局,由“內重外輕”變成“內輕外重”,產生了中央極度專權和地方實力集團握有重權的矛盾現象。北京政變后,慈禧太后開始重用漢族地主官僚。曾國藩、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官僚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異軍突起,使漢族地主階級在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上升,并逐漸形成了“內輕外重、督撫專政”的局面。也為后來的軍閥混戰埋下了鋪墊。
對內政策調整的背景是: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面對作戰力很強的太平軍,八旗兵、綠營腐敗透頂,不堪一擊。湘軍成了能和太平軍相抗衡的唯一力量。針對這種情況慈禧重用漢人軍事集團派領袖的政策,客觀上無疑是符合了當時實際的政治、軍事狀況。為盡早將太平天國革命鎮壓下去,清廷注意調整同漢族地主階級實力派曾國藩等人的關系。給他們以更多更大的權力。以曾國藩為例,1860年10月19日他尚抱怨“雖有封疆之責,而國藩本未接印”[2] P(10)到1861年11月即慈禧太后操權的當月,就令曾國藩統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督以下文武宮員悉歸節制。不久,又加其太子少保銜和協辦大學士,又放權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集團成為地主階級當權派中最大勢力集團。與咸豐朝對漢族地主的猜忌,箝制形成鮮明對比。滿漢地主階級為鎮壓農民起義,密切地合作起來了。在中外反動勢在必行力聯合絞殺下,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鎮壓,清政權終于在風雨飄搖中暫時穩定下來。
同時,新的漢人地方軍事集團的崛起左右了19世紀后期晚清政局的發展,造成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如以前暢通了,出現了“兵歸將有”的局面。自此晚清政局形成了“內重外輕”變成“內輕外重”,產生了中央極度專權和地方實力集團握有重權的矛盾現象。
4 辛酉政變對中央統治思想觀念的沖擊
辛酉政變的影響更在于其對中央統治思想觀念的沖擊。以往清政府始終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看待自己。道光帝諭意耆英向英國求和時說:“如果能使各船盡數退回廣州,即刻罷兵,可以將香港一處賞與爾國”[3](卷54) 在簽定不平等條約后道光帝居然又諭令耆英等人:“現在英夷已準通商,所有咪利堅等國自準一體通商,以示撫綏之意”。[4]P(188)咸豐帝逃亡熱河時,下諭“做鎮熱河”,“將以巡幸之備,作為親征之舉”。[4]P(188)這里,把“割地”說成“賞”,把“逃亡”說成“親征”表明清政府仍然盡力維護著天朝大國的威儀和尊嚴。但是,屢屢戰敗使根植于統治者骨髓的優越感受到沉重的打擊,領土被割、主權的淪喪,都深刻刺激了清王朝統治集團的自尊心,他們開始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對華夷觀念進行反思,辛酉政變后的這一批新政府的領導者,從地方勢力集團在戰爭中對洋槍洋炮的切身體會,到中央階層一再發出上諭,要求購買西式武器,無疑是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價值,不再固守著天朝上國的概念了,政變沖淡了自傲的情節。新政府的縱使心中對西方是不以為然,至少也在公共場合上一再宣示中外平等,永遠和睦,甚至訂立了專門的條款,宣告了不準稱西方人為夷人。這可以看到一方面在戰爭的洗禮下統治者本身也在逐步意識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總理衙門、海關總署等新式機構的設立以及“借師助剿”方針的提出,固然是由于當時政治現實壓力的結果,而這一切反過來又促進了中國對世界的了解。政變后新政府的所作所為,表明了其適應社會急劇變化,順應了客觀時局的需求,而且更為值得重視的是仇視外國人的態度的有所改變,為西方文化的輸入創造了有利的社會環境。所以,辛酉政變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事件,它實際上是晚清政府在非常時期的一次政治變革,奠定了晚清政治的走向與基本格局。政變后出現的經濟、社會、外交、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和近30余年的和平形勢。
參考文獻
[1](清)賈楨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Z].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部編.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22輯[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版,1993.
[3](清)賈楨等.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Z] .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作者簡介
曾榮(1982-)女,漢,貴州銅仁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學歷,中國近現代史方向。